■ 國網安徽阜陽供電公司 余 樂 李富強 王彥強 郭文雅 李 越
2021年7月,對魏存金來說真是個收獲的季節。見到他時,他高興得合不攏嘴:“兩件大喜事讓我這陣子做夢都笑醒,一是馬上迎來了建黨100周年,由衷地為祖國感到自豪、高興!另一件事是獲得‘中央企業崗位技術能手’高端人才稱號。獲得國網公司青創賽金獎和省部級高端人才榮譽稱號,這可是阜陽供電公司歷史上的第一次啊!”
魏存金,中央企業崗位技術能手、國網公司青年崗位能手,國網阜陽供電公司一名普通的青年運檢員專業工。他高興的背后,是一個有效運轉的人才培養體系,是一條獨具特色的人才培養之路。
“大講堂真管用,不搞花架子,就來實打實的。”這是員工參加了各類“大講堂”培訓后的感受。
習總書記指出,人才是事業發展最寶貴的財富。在企業中培養人才,最直接的方式之一就是開設“大講堂”。阜陽公司總結歷年培訓經驗,在班組培訓的基礎上,優化流程,提升效能,建立“大講堂”培訓體系,強化載體建設,凸顯“大講堂”人才培育功能。
技術培訓“大講堂”。重在提升青年員工基本技術水平。針對各類規程、制度和工藝標準、工作流程,以及員工業務知識和技能,采取“選、抽、評、考”四個步驟,進行互動式培訓。
事故分析“大講堂”。重在筑牢基礎知識和行為規范。針對各種事故、事件,采取“選案例、細分析、共點評”三個步驟,進行針對性培訓。
作業現場“大講堂”。重在提升現場作業實操水平。結合工作任務和現場設備,采取“看板講解、提問答疑、現場考問”三個步驟,進行直觀講解培訓。
實踐創新“大講堂”。重在增強崗位創新能力。
師傅傳承“大講堂”。重在沉淀企業內部知識、技藝傳承。
專家人才“大講堂”。重在攻關引領重點項目、重大創新,打造“金牌”課程體系。

校企合作簽約儀式
六類“大講堂”跨專業室、跨班組開展,重點圍繞新技術新設備、創新工作室實訓項目、行動學習項目及實施成果等開展專項培訓。2019年以來,“大講堂”共計舉辦各類培訓班265期,參加培訓8500人次。

新員工培訓
“競賽是挑戰,更是機遇。競賽,不僅僅是為了奪冠,更是激勵我們不斷學習、超越自己……”獲得國網第五屆青年創意大賽金獎的阜陽供電公司選手們說。
青年人才是企業的中流砥柱,承載著企業變革創新發展的重擔。如何把他們培養好? “用最優秀的人培養出更優秀的人”,深諳人才培養之道的阜陽供電公司,從青年員工入職伊始,將內部輪崗培訓作為人才培養的有益探索。
針對新員工理論強、實踐弱的不平衡狀態,阜陽供電公司從企業需求實際和新員工訴求著手,充分調研,深度挖掘,在新員工入職就開展基于工作室的“1+3+X”新員工工作室輪崗培訓:在新員工培訓過程中細分專業,選取1個崗位重點培養,夯實專業技能。挑選3個關聯崗位配合培養,跨越專業培訓。選擇“X”崗位興趣培養,拓寬業務視野。
新員工輪崗時除了深入班組進行常態化工作外,還需在相應專業的技能大師(專家人才)工作室進行系統培養,融合工作室建設與運行,以工作室為載體培養新員工,推行“235”人才培養機制。2:采用雙導師模式;3:員工培訓3年滾動計劃;5:人才培養5年規劃。根據新員工的能力水平、自身素質、興趣愛好等因素,設計獨特的人才成長路徑,暢通人才選拔和晉級通道,構建適合每一個新員工發展的培養方案。將新員工從入職到成長的整個過程進行培養規劃,從培養對象、內容設置、配套措施等方面進行詳細規劃,搭建出目標明確、脈絡清晰的人力資源培養構架。
人盡其才,百事俱舉。青年員工的快速成長成才,成為公司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的發展壯大,又為員工提供更多更高地展示自我的機會和平臺,并對個人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從而實現了員工成長與公司發展相輔相成的良性循環。2012—2021年,阜陽公司累計新增高級技師518人、技師956人,高級職稱271人、中級職稱600人,已有60余名員工從普通崗位走上中層干部和基層單位班組長崗位。
“實操培訓對我的幫助太大了,操作中的難點、盲點問題,老師都會在工作室邊操作邊講解。”魏存金高興地說。他是周海龍電網檢修技能大師工作室的一員,更是受益者之一。
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阜陽供電公司技能大師(專家人才)工作室突出“創新+實訓”功能,抓好孵化培訓、交流研討、進階學習、實施實踐、改進培訓五個階段,在實踐中發現問題、在創新中解決問題、在實訓中培育人才。每個工作室都單獨開辟實訓區域,邊示范、邊講解、邊操作、邊學習,將理論和實際融為一體,有效提高了員工的安全操作技能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實訓室”還圍繞安全生產、運行管理中出現的痛點、難點和適應生產發展需要、提升工作效率、降低作業風險、提升本質安全等方面,進行項目攻關,讓成果發揮其作用。
近三年來,阜陽供電公司新增1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3個地市級技能大師工作室、2個省公司級和6個地市公司級技能大師(專家人才)工作室,吸收95名成員。建設和修繕供電所實訓室6個、實訓基地5個。截至目前,已產生項目研究成果15項、發表論文著作75篇、專利授權36項、25項獲獎成果。人才帶頭引領作用、平臺人才培養作用得到有效發揮,有效促進各級各類人才快速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