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河南省電力公司桐柏縣供電公司 王 剛 周 猛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第四條規定:禁止任何單位和個人危害電力設施安全或者非法侵占、使用電能。《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第三十一條規定:禁止竊電行為。竊電行為包括:在供電企業的供電設施上,擅自接線用電;繞越供電企業的用電計量裝置用電;偽造或者開啟法定的或者授權的計量檢定機構加封的用電計量裝置封印用電;故意損壞供電企業用電計量裝置;故意使供電企業的用電計量裝置計量不準或者失效;采用其他方法竊電。
竊電屬于盜竊行為,數額較大就構成犯罪,以非法占有為目的盜竊的公私財物,包括電力、煤氣、天然氣等,秘密竊取公私財物數額較大或者多次盜竊公私財物的行為,構成盜竊罪,由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電力法》第七十一條規定,盜竊電能的,由電力管理部門責令停止違法行為,追繳電費并處應交電費五倍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關規定追究刑事責任。根據電力法規定:供電企業對查獲的竊電者,應予制止并可當場中止供電。竊電數額較大或情節嚴重的,供電企業應提請司法機關依法追究其刑事責任。
《中華人民共和國刑法》(簡稱《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盜竊公私財務物,數額較大的,或者多次盜竊、入戶盜竊、攜帶兇器盜竊、扒竊的,處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處或者單處罰金;數額巨大或者有其他嚴重情節的,處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處罰金;數額特別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別嚴重情節的,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無期徒刑,并處罰金或者沒收財產。
司法實踐中,盜竊電能的行為通常以盜竊罪追究刑事責任。《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關于辦理盜竊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第一條第一款、第二款規定,盜竊公私財物價值一千元至三千元以上、三萬元至十萬元以上、三十萬元至五十萬元以上的,應當分別認定為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的“數額較大”“數額巨大”“數額特別巨大”。各省、自治區、直轄市 高級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可以根據本地區經濟發展狀況,并考慮社會治安狀況, 在前款規定的幅度內,確定本地區執行的具體數額標準,并報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批準。根據上述司法解釋,當用戶盜竊電力數量對應的現金價值達到或超過1000 元,則達到追究刑事責任的起刑點。應當依照刑法第二百六十四條規定追究刑事責任。
違約責任
違約責任,顧名思義是指合同當事人未按照合同的約定履行義務所應當承擔的民事責任,是基于合同的約定為前提。
當竊電行為的主體是《供用電合同》 的簽約主體且合同條款中明確約定禁止用戶實施竊電行為,則當該用戶發生竊電行為時供電公司就可以直接依據具體合同條款的約定追究相關用戶的違約責任。因此追究用戶竊電的違約責任是以合同的約定為前提。追究竊電行為的民事責任就是要求用電戶承擔補交電費及違約使用電費的責任。“違約使用電費”是違約金的一種形式,因為供電與用電是一種買賣合同的關系,因此供電企業和用電戶簽訂《供用電合同》是維護供電企業和電力用戶合法權益、明確責任和減少不必要糾紛的重要措施。
《供電營業規則》第一百零二條規定,“供電企業對查獲的竊電者,應予制止,并可當場中止供電。竊電者應按所竊電量補交電費,并承擔補交電費三倍的違約使用電費。”
侵權責任
侵權責任,是因侵害民事權益產生的民事法律關系,一般侵權責任的構成應當具備四個要件,第一、有侵權行為;第二,有損害事實;第三,侵權行為和損害事實之間有因果關系;第四、行為人主觀上有過錯。當實施竊電行為的當事人不是《供用電合同》 的簽約主體時,供電公司可以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簡稱《民法典》) 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之規定,追究行為人的侵權責任。侵權責任和違約責任的權利依據不同,違約責任是依賴于合同約定,侵權責任是基于法律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侵權責任法》第三條有關于被侵權人的請求權的規定:被侵權人有權請求侵權人承擔侵權責任;承擔侵權責任的方式有返還財產、賠償損失等。
不當得利
不當得利,是指沒有合法依據,有損他人而取得利益。《民法典》第九百八十五條規定:得利人沒有法律根據取得不當利益的,受損失的人可以請求得利人返還取得的利益。不當得利的成立要件有:必須是一方獲得了某種不當利益;必須是在一方受益的同時他方同時受到了損失;必須是一方得利和他方受損之間有直接的因果聯系;必須是受益和受損均無法律上的依據;必須是一方得利時無積極的違法行為。
不當得利中的受益人得到的利益,并非是基于自己的違法行為而非法占有的他人的財物,而是由于受害人自己的過錯或誤解,或是基于第三人的過錯或誤解而產生的,這是不當得利之債與侵權行為之債的主要區別之所在。侵權行為之債只能因侵害人的違法行為而產生;而不當得利之債卻不是因得利人自身的違法行為所產生的。事實上,不當得利人獲得不當利益的原因有各種各樣,既可能是因受害人自己的原因造成的,也可能是因第三人的錯誤所造成的,還可能是因自然事件所造成的,較為典型的比如用戶的電表因為客觀原因出現故障發生計量少計電量,導致用戶取得利益,供電公司電費受損,用戶得利與供電公司受損之間有因果關系,且用戶得利沒有法律上的根據,這種情況應當認為用戶獲得利益屬于不當得利。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事訴訟法》第六十三條規定,證據包括電子數據。
證據必須查證屬實,才能作為認定事實的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四條規定,電子數據包括下列信息、電子文件:(一)網頁、博客、微博客等網絡平臺發布的信息;(二)手機短信、電子郵件、 即時通信、通訊群組等網絡應用服務的通信信息;(三)用戶注冊信息、身份認證 信息、電子交易記錄、通信記錄、登錄日志等信息;(四)文檔、圖片、音頻、視 頻、數字證書、計算機程序等電子文件;(五)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 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
根據上述,用電信息采集系統數據應當屬于“其他以數字化形式存儲、處理、傳輸的能夠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的電子數據,是民事訴訟證據的一種類型。利益相關方提交的電子數據證據,并不當然排除該證據的真實性、合法性和證明效力。《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九十條規定,存有疑點的電子數據不能單獨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根據。根據該規定,如果電子數據本身存有疑點,且無其他證據可以佐證,則單一的、有疑點的電子數據不能作為認定案件事實的依據。若電子數據提交方可以提供其他證據與電子數據一起形成完整的證據鏈條證明待證事實,排除電子數據的疑點,則可以增強該電子證據的證明效力。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民事訴訟證據的若干規定》第十五條第二款規定,當事人以電子數據作為證據的,應當提供原件,電子數據的制作者制作的與原件一致的副本,或者直接來源于電子數據的打印件或者其他可以顯示,識別的輸出介質 視為電子數據的原件。若供電公司在民事訴訟中提交了電子數據的原件,對方予以否認,則對方應當提出相反的證據予以證明,否則對方應當承擔舉證不能的法律后果。
《中華人民共和國電力法》第三十二條規定:電力用戶用電不得危害供電、用電安全和擾亂供電、用電秩序。對危害供電、用電安全和擾亂供電、用電秩序的,供電企業有權制止。
《電力供應與使用條例》第三十條規定:用戶不得有下列危害供電、用電安全,擾亂正常供電、用電秩序的行為:(一)擅自改變用電類別;(二)擅自超過合同約定的容量用電;(三)擅自超過計劃分配的用電指標的;(四)擅自使用已經在供電企業辦理暫停使用手續的電力設備,或者擅自啟用已經被供電企業查封的電力設備;(五)擅自遷移、更動或者擅自操作供電企業的用電計量裝置、電力負荷控制裝置、供電設施以及約定由供電企業調度的用戶受電設備;(六)未經供電企業許可,擅自引入、供出電源或者將自備電源擅自并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