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網湖北電力襄陽供電公司 朱 偉 金明明
國家電網公司高度重視數據挖掘工作,以企業數據多維挖掘為關鍵,取得了顯著成效。但電力大數據在開放共享、對外應用方面仍然不夠,數據價值未能充分體現,尤其是在供電公司最基本單元——供電所安全管理上應用得并不充分。
近年來,國網襄陽供電公司通過深化專業管理延伸覆蓋、加強供電所綜合管理、推進“全能型”供電所建設等系列舉措,使基層供電所安全管理水平和服務能力有了一定提升,但與集約化、標準化、專業化管理要求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安全管理模式陳舊。能源互聯網時代的到來,供電所安全管理未能與時俱進,還是停留在老思想、老套路上,未能用大數據解決安全管理問題。如供電所安全工器具管理,未能將安全工器具與平臺系統連接起來,采用智能化模式進行集中管控。
各業務信息系統缺乏融合。現有營銷系統、PMS、OMS、95598、作業風險管控平臺等信息系統相互獨立,登錄入口多、數據重復錄入、不能跨系統分析,增加了重復性工作。
人力資源管理矛盾突出。供電所員工普遍學歷偏低,學習能力較差,難以滿足智能營銷、優質服務、全能型供電所等相關要求。供電所人員老齡化現象嚴重,有經驗、懂業務、擅管理的后備人才不足,無法滿足目前高標準的安全管理要求。
生產管理基礎薄弱。配電網建設改造投資力度不斷增大,2015—2020年完成投資80.98億元,配電網線路長度每年增長超過200 km,公變每年增加1000臺以上。配電設備的巨大增量,突增的設備未能及時進行數據采集、系統錄入和臺賬更新不同步,系統數據與現場實際脫節,供電所數據管理欠賬。
面對供電所面臨的諸多短板問題,國網襄陽供電公司(以下簡稱“襄陽供電公司”)創新開展供電所“三位一體”安全管理新模式,即依托“三大系統”(配電網狀態感知系統、人員狀態感知系統、作業狀態感知系統)實時采集電網、人員和作業數據,由“一個平臺”(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實施一體化管理,將之前傳統的、零散的管理方法提升整合,采用數據管理新模式解決一攬子問題,從根本上提升供電所安全管理水平。
應用三大系統,感知供電所電網、人員、作業狀態
運用生產營銷信息系統,感知電網狀態。整合在線監測數據,加強智能監管。運用調度自動化、用電信息采集、配電網自動化等系統對轄區管轄設備情況進行監控,實時提取各系統采集的配網線路關鍵設備數據,開展智能化分析,根據配網專業的標準規范,生成運行方式清晰、簡潔的“配網一張圖”,為配網設備運行情況實時監控、故障快速研判提供數據支撐。
構建多重預警機制,加強快速響應。充分運用在線監測系統,重點關注跳閘、配變失電、設備故障等停電事件或重超載、低電壓等運行異常情況,提前辨識可能導致的設備隱患和風險等級,有針對性地發布安全預警,主動派發搶修和預警工單到班組,形成“遠程監控—數據分析—發現異常—派發工單—結果反饋”的數據閉環管理。
優化配網搶修流程,提高服務效率。通過電流、電壓、功率等電量信息的分析,提前預判故障來源和故障類型,根據電網運行工況、故障情況和重要客戶供電情況等開展多維響應,提升協同效率和服務質量,打破傳統配網搶修環節復雜、效率低下的亂象,極大提升客戶優質服務體驗。通過各類系統運用,低壓故障處置綜合效率提升63%,臺區異常處置時間同比縮短75%。
采用工作積分制管理系統,感知人員狀態。量化數據,建立積分考核機制。依托供電服務平臺,通過各類系統生成數據,如票單使用情況、人員派工記錄、事故搶修記錄等,對員工的工作質效采用積分的方式進行統計匯總。按照班組類別,設置修正系數,形成公平公正的積分制計算方法。根據工作性質,量化考核方法,不同業務類型選擇不同的記分標準。建立標準化積分指導卡,為員工量化考核建立標準。

供電所“三位一體”安全管理流程圖
精準激勵,形成多元記分模式。通過積分制把員工日常工作行為和遵章守紀等分解成多方面的具體量化指標來評價,如計劃工作完成率、出勤天數、加班情況等,同時疊加安監、運檢等專業指標,賦予不同的系數進行量化考核,進行周統計、月匯總,并張榜公示,公正、公開評價員工的履責情況。如供電所本月要完成50塊單相表安裝、10個標箱整改任務,若安裝一塊單相表0.5分、整改一個表箱3分,完成此項工作后班組人均可獲得55分。
數據支撐,促進績效智能管理。通過搭建“互聯網+”技術,將積分制管理融入供電服務平臺,與營銷系統、全能微助手、PMS等進行數據融合,對員工工作情況進行實時監管,智能分析,依據角色分工和任務分配自動計算出工時積分,按工時積分兌現當月績效工資。供電所實行智能績效管理,將工作積分與績效工資掛鉤,員工績效工資高低差達1500元,績效工資倍比達到2倍以上。
應用作業風險管控系統,感知作業狀態。作業計劃全管控,加強源頭防范。規范計劃管控流程,根據作業風險等級、電壓等級等關鍵要素,提前將周計劃、臨時計劃和搶修作業錄入平臺。高風險作業,專業管理部門進行審核把關,特別是停電作業、近電作業等,重點查看工作票工作范圍、安全措施、接地線位置正確性。如供電所計劃工作必須提前1周通過系統錄入,若有裝表接電或事故搶修等臨時性工作,也應當天提前錄入,實現所有計劃全管控。
前期準備精細化,做好審核把關。對于周計劃作業,班組人員嚴格落實現場勘查、三措一案和“兩票一單”制度,并將相關資料上傳系統。作業計劃開工前,安全管理人員通過系統查看施工方案、工作票、安全措施資料,提前判斷危險點分析是否到位,安全措施是否完備,接地線裝設是否正確,提前防控安全風險。如作業前提前辦理“派工單”“配電故障緊急搶修單”,安全管理人員提前對上傳的資料進行審核把關,若發現問題提前叫?,F場進行整改,杜絕現場發生安全問題。
作業過程標準化,杜絕現場違章。對所有作業執行標準化現場創建工作,嚴格班前班后會風險交底,現場工器具查驗,統一現場著裝、工作標識、現場布置,規范質量標準與作業流程。依托二維碼、智能芯片等智能識別技術,構建基于電網設備及生產資源基礎信息庫,部署運用智能安全帽、智能接地線等現場設備,將智能設備嵌入作業風險管控系統,實現工作現場的環境、作業工藝、安全工器具、工作人員狀態等全面監控,實現作業現場零違章。
構建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實現供電所“一體化”管理
辦公硬件上,供電服務指揮平臺配置監控屏、UPS備用電源、錄音電話、打印機、內(外)網電腦等配套設施和設備。人員配置上,根據供電所業務量大小設置 2~3人,由供電所負責人直接管理,設生產調度崗和在線系統監控崗。供電服務指揮平臺集配電網狀態感知系統、人員狀態感知系統、作業狀態感知系統為一體,對配網設備異常、客戶報修、工器具管理等方面進行全方位監測,通過數據采集、分析、預警、處置,形成集“運行管控、問題分析、過程督辦、績效評估”為一體的閉環管理模式。
系統互融,供電服務效果1+1+1>3。供電服務指揮平臺實時感知電網、人員和作業相關數據,實現“指揮、協調、監測、分析”一體化運作,打破了傳統的電力服務專業壁壘,將營銷、運檢、調控各專業信息資源統一整合,產生了1+1+1>3的供電服務效果。以供電所客戶報裝為例,這樣一個常見的業務往往涉及營銷、運維等多個專業班組,在業務辦理過程中,不同專業班組的溝通會影響業務的辦理效率,而供電服務平臺可以發揮綜合協同指揮功能,通過專業班組的統一工作調配,提升了服務效率。

在線監控,生產業務實時監管。通過配電自動化系統、用電采集系統等對配電設備實時監控,對配電網線路、公變智能總保、專變和低壓采集等設備狀態數據進行分析與圖形化展示,感知配電網設備的運行工況,實現配電設備各類故障、缺陷、隱患的提前發現和預判。通過作業風險管控系統對作業現場進行安全監管,通過智能接地線芯片數據反饋判斷現場接地情況,通過智能布控球實時監管現場是否有違章行為。
智能研判,異常故障統一調度。通過實時監控平臺數據,及時發現的公變、專變等各類故障和設備異常,并將停電計劃、設備故障、工單處理等多項信息進行整合,實現信息收集、智能研判、統一派工,杜絕“線下”作業情況。如平臺監測某臺區低壓A相電流為0時,平臺派發搶修工單,工作負責人接收票號、工作任務、工作時間等信息,根據平臺初步判斷故障原因,趕赴事故現場完成搶修,完工后匯報平臺生產調度崗,完成本次搶修工作閉環管理。通過平臺的運用,低壓故障處理綜合效率提升63%,臺區異常處置時間同比縮短75%。
基于數據驅動的供電所“三位一體”安全管理新模式,將數據廣泛應用于基層供電所管理,通過人物互聯、物物互聯,有效激發供電所安全管理模式創新,讓基層供電所安全管理水平更加智能化、精細化、數字化和高效化。
強化數據應用,顯著提升管理水平。依托“一個平臺、三大系統”,實現所有設備、現場、人員數字化管理,統籌了管控流程。通過供電所“大數據應用”,強化管理穿透,形成管理合力,增強執行力,顯著提升供電所智能化管理水平。
應用智能作業,助力實現提質增效。智能化作業手段,優化人員結構配置和運維方式,作業效率提升30%,緩解了當前嚴重的結構性缺員壓力。提升了配電設備經濟運行水平,線損率降至5.1%,工單平均處理時長縮短了5 min,真正達到了“提質增效”的目的。
提升電網運維,全面優化客戶服務。開辟“精準服務”新模式,供電服務指揮平臺搭載配電網狀態感知系統,對臺區設備故障實時預判、智能分析、提前派工,達到“主動搶修、主動服務”的目標,地區電網故障率降低了28%,全面提升客戶的“獲得感”,同比投訴量降低了50%,達到“惠及客戶”的目的。
保障供電需求,助力社會穩定發展。供電所“三位一體”安全管理的探索實踐,初步形成以“數據驅動”推動供電所新舊管理模式轉換,實現由傳統的“營業服務”向全方位“供電服務”轉變,縮短了供電服務距離,實現品質更優、效率更高,提升了屬地區域經濟社會發展能力,有效擔負起了可靠供電、服務客戶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