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越 李輝 李紅
肺結核是病程偏長的傳染病,患者患病后的免疫力會下降,但是不伴有典型癥狀,加之X 線等影像學技術較難檢出病灶,所以難以確診[1]。臨床多通過抗結核和免疫抑制劑等藥物治療該病,可取得較佳療效,但可能導致病原體感染,誘發肺炎。肺結核患者一旦合并肺炎便會大幅增加治療難度,死亡率升高。所以,臨床認為應該積極采取抗感染治療,控制該合并癥病情,加快病情轉歸。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2018 年4 月~2020 年4 月收治的78 例結核合并肺炎患者,以抽簽法分為A 組與B 組,各39 例。A 組男21 例,女18 例;年齡24~75 歲,平均年齡(44.85±10.05)歲。B 組男22 例,女17 例;年齡25~71 歲,平均年齡(45.35±10.55)歲。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合并胸痛、發熱與咳嗽等癥狀;經痰液培養后可見病菌;具備溝通能力;對研究知情而且同意。排除標準:合并惡性腫瘤;存意識或精神類障礙;合并血液系統疾病;對研究藥物過敏。
1.2 方法 兩組均進行抗結核治療:口服異煙肼[(山西亨瑞達制藥,國藥準字H14020123)0.3 g/次,1 次/d]+吡嗪酰胺[(大同市云華藥業,國藥準字H14021877)0.5 g/次,3 次/d]+利福平[(北京賽科藥業,國藥準字H11020094)0.45 g/次,1 次/d]+乙胺丁醇[(安徽國正藥業,國藥準字H20067842)0.75 g/次,1 次/d]。
B 組加用吸氧和祛痰等療法,并口服阿奇霉素(武漢生物化學制藥,國藥準字H20103400),0.5 g/次,1 次/d,連續用藥15 d。A 組加用莫西沙星(BayerPharma AG,國藥準字H20140722)治療,口服量為0.4 g/次,1 次/d,連續用藥15 d。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對比兩組治療總有效率、不良反應發生率、炎性指標水平。①觀察皮膚瘙癢、頭痛、惡心嘔吐和頭暈等不良反應;②記錄治療前后的CRP、NE、WBC 和ESR 等炎性指標。③統計兩組治療總有效率,判定標準:顯著療效:X 線顯示病情好轉,體溫與WBC 水平下降,病菌基本清除;初見療效:X 線顯示病情開始好轉,體溫與WBC 水平有所下降,病菌開始清除;未見療效:X 線顯示病情無變化,體溫與WBC 水平未下降。總有效率=顯著療效率+初見療效率[2]。
1.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21.0 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 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高于B 組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總有效率對比(n,%)
2.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 A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低于B 組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不良反應發生率對比(n,%)
2.3 兩組炎性指標對比 治療前,兩組CRP、NE、WBC、ESR 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CRP、NE、WBC、ESR 均低于治療前,且A 組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炎性指標對比()

表3 兩組炎性指標對比()
注:與本組治療前對比,aP<0.05;與B 組治療后對比,bP<0.05
莫西沙星是應用率較高的抗菌藥物,其口服后吸收率較高,生物利用度約為90%,于肺組織的藥物濃度極高,可顯著抵抗革蘭陽性菌與厭氧菌[3]。肺結核合并肺炎患者多有耐藥性,難以控制結核病[4]。而莫西沙星屬于廣譜類抗菌藥,是8-甲氧基氟喹諾酮類抗菌藥物,抗菌活性更高,對于革蘭陽性菌或是支原體的抗菌活性理想[5]。其抗菌機制為對Ⅱ型與Ⅳ型拓撲異構酶產生干擾作用,進而控制DNA 與DNA 拓撲異構酶復制,對關鍵酶的轉錄與修復有促進作用[6]。藥代動力學顯示,該藥的吸收率高,達峰時間約為1~4 h,且藥物效果不受食物影響,藥物半衰期可達12 h,藥物不經過細胞色素P450 酶進行代謝,可防止藥物之間的相互作用[7]。用藥后,腎臟代謝率約為45%,而肝臟代謝率約為52%,若患者合并肝功不全后事腎功能輕度損傷也無需進行劑量調節。但在治療過程中,需要觀察患者的不良反應,個別患者因體質因素可能出現惡心嘔吐或是頭暈癥狀,此時無需特殊處理,停藥后可自行消失。但反應嚴重者應停藥并確定誘因,進行針對性治療,防止因藥物因素導致嚴重反應,從而保證用藥安全性。
本研究顯示,A 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4.87%,高于B 組的76.92%,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A 組的不良反應發生率為5.13%,低于B 組的20.51%,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兩組的CRP、NE、WBC、ESR 均低于治療前,且A 組均低于B 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莫西沙星對于結核合并肺炎的治療效果理想,可作為改變的理想化藥物,具有可推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