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志勇
(1.上海社會科學院國際問題研究所,上海200020)
歐洲主要國家對“印太戰略”的認知經歷了一個從“亞太”到“印太”的轉型過程,反映了歐洲主要國家欲利用“印太戰略”恢復各自在亞太地區的影響力、重振昔日大國輝煌的戰略意圖。在美國版“印太戰略”2017年底正式出臺后,歐洲國家曾普遍采取了觀望的消極態度,在中美陷入“貿易戰”加劇時期,歐洲主要國家陸續出臺各自版本的“印太戰略”(政策),趁機加強在印太地區的介入,并謀求掌握更多的話語權與規則制定權,凸顯了歐洲內政優先、彰顯歐洲國家在印太地區戰略存在,以及尋求外交突破的戰略目的。
隨著德國2020年9月出臺德國版“印太戰略”①胡黌:“‘時代轉折’中的德國坐標”,《環球》,2020年第25期,第16頁。,德國、法國積極推動歐盟出臺“印太戰略”,以增強歐盟在世界舞臺上作為強有力行為體的表現。
歐洲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最大目標,是實現其經濟利益以及與此相關的“航道安全”。隨著印太地區日益成為世界經濟與全球地緣政治的重心,歐洲國家越來越認識到歐洲安全的重要性以及歐洲能否繼續在全球發揮積極的作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歐洲在印太地區能否發揮持續有效的影響力。
2021年4月,歐盟外長理事會發布《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詳細闡述了歐盟參與印太地區事務的背景、考量、路徑及愿景。從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的博弈出發,歐盟確認了其在印太地區的重大利益,重申歐洲對該地區的關注與責任,突出強調強化印太地區務實合作和地緣競爭,明確歐盟未來將以防務與經濟為主。因此加強與伙伴國家的合作成為歐盟印太政策的核心,通過貿易、投資和安全等多方面聯系,提升歐盟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
歐盟“印太戰略”有兩大重點:一是歐盟對華政策:將中國視為“伙伴、經濟競爭者和制度性對手”,重新平衡且不排斥中國,在全球問題上進行合作,又要在必要時進行反擊,以維護歐盟的利益與價值觀,減少某些脆弱性。二是加大投入,擴大與亞洲其他地區的關系,加強與日本、印度、韓國、東盟、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關系,并使之多樣化。在傳統的強大經濟關系的基礎上,增加外交與安全政策方面的合作。
在防務領域,歐盟將加強與伙伴和相關組織的合作,應對包括海上安全、恐怖主義和有組織犯罪等國際安全挑戰,協助合作伙伴保護重要海上航線;加強反恐、網絡安全、海事安全和危機管理方面的合作;擴大地區安全和防務對話,通過軍事演習和港口訪問,歐洲海軍未來將在印太地區保持“有意義的存在”。與印度、印度尼西亞、日本、新加坡、韓國和越南等伙伴在海上和網絡安全、反恐和打擊暴力極端主義或維和培訓方面進行具體合作,在印太地區加強存在并擴大影響力。
在外交領域,加強伙伴關系,參與東盟區域論壇等,通過外交對話展示政策執行能力。歐盟支持東盟牽頭的相關努力,以制定有效、實質性和具有法律約束力的行為準則,并敦促所有各方為達成最終方案做努力。歐盟以所謂遵守國際法為借口,積極介入東盟地區事務,主動尋求與東盟地區的伙伴合作,以印太地區多邊主義發展。
在經貿領域,歐盟已與日本簽署了《戰略伙伴協定》和《經濟伙伴協定》,與韓國、越南和新加坡達成了自由貿易協定,還將積極尋求與澳大利亞、印度尼西亞和新西蘭達成自貿協議。在海洋治理、衛生、科技研發、互聯互通及應對氣候變化等領域,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合作,通過合作減輕新冠肺炎疫情對經濟和社會的影響,力爭可持續的經濟復蘇,建立更完善的衛生系統。
隨著印太地區經濟與政治重要性的日趨上升,印太地區戰略博弈與競爭也日益激烈,印太地區地緣政治權力結構的變化對德國產生了直接影響。①胡黌:“德國與日本密集互動,德國要加入反華陣營?”中國網,2021年4月11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1-04/11/content_77395803.shtml,訪問時間:2021年10月20日。德國明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是德國外交政策的優先事項。
2020年9月,德國政府發布了一份政策指導方針,即“德國—歐洲—亞洲:共同塑造21世紀”印太地區新安全秩序,標志著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國家未來對印太地區的關注度明顯提升。德國首次正式認可了“印度洋—太平洋”概念,②Frederic Grare,“Germany’s New Approach to the Indo?Pa?cific,”International Politik Quarterly,October 15,2020,https://carnegieendowment.org/2020/10/15/germany?s?new?approach?to?indo?pacific?pub?82978,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標志著德國外交政策的調整,旨在強調多邊主義,③Coby Goldberg,“Germany’s Indo?Pacific Vision:A New Reckoning with China or More Strategic Drift?”The Diplomat,Sep?tember 15,2020,https://thediplomat.com/2020/09/germanys?indo?pacific?vision?a?new?reckoning?with?china?or?more?strategic?drift/, 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打造多極化,促進基于“規則”的、公平和可持續性的自由貿易,塑造未來的全球秩序,①Heather A.Conley,Bonnie S.Glaser,“Complicated But Necessary:A Transatlantic Policy Approach toward China,”CSIS,October 5, 2020, https://www.csis.org/analysis/complicated?necessary?transatlantic?policy?approach?toward?china,訪 問 時間:2021年1月3日。致力于抗擊氣候變遷,促進人權與法治,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程度。
在經濟領域,德國利用國際貿易、外交等工具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積極支持歐盟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的貿易政策,并規定環境和社會標準、氣候保護,以及競爭政策、國有企業、補貼和保護知識產權等具有約束力的規則。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全方位合作,支持以世貿組織為中心的多邊貿易體系強化,締結更多自由貿易協定。
在外交領域,德國將加強歐盟及其外交行動力作為德國對外政策的重點,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建立多邊關系,以多極化取代兩極化,加強危機管理并重視公民社會的建設。德國積極將中國視為合作伙伴、同時又把中國視為系統性競爭對手,體現其政策的多樣性。②同①。這不僅表現出德國拓寬伙伴關系,更多參與打造未來國際秩序的決心,也意味著德國通過打造多極化不斷調整對華政策。
在安全領域,德國將擴大對印太地區安全政策的參與度,加強對印太地區軍備進行控制和出口管制的政策。通過擴大與印太地區伙伴的安全合作,包括參加軍事訓練及各種形式的海上合作,積極參與印太地區各種聯合軍事演習,以應對“安全挑戰”。2021年4月,德國與日本舉行了外交部長和國防部長視頻會議,這是日本和德國首次舉行“2+2”會談。兩國同意在3月簽署的“情報共享協議”基礎上,③日本、德國兩國政府(2021年)3月22日簽署《情報保護協定》,根據該協定,兩國可以相互提供安全保障領域的機密情報。此前,日本已經與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北約、韓國等組織和國家簽署了該協議。胡黌:“德國與日本密集互動,德國要加入反華陣營?”中國網,2021年4月11日,http://www.china.com.cn/o?pinion2020/2021?04/11/content_77395803.shtml,訪問時間:2021年10月20日。加強在國防、軍事裝備和技術轉讓方面的合作。2021年8月,德國海軍向包括南海在內的印太地區派遣艦船,意在強化與日本、澳大利亞的軍事合作。
作為在印太地區唯一一個擁有海外省和海外領地的歐洲國家,也是唯一在該地區部署大量軍事力量的歐盟國家,法國自認為是一個印太國家,加強與印太地區其他國家的戰略與伙伴關系,④“France’s Defence Strategy In the Indo?pacific,”APCSS,https://www.defense.gouv.fr/version/file:///F:/France+and+Se?curity+in+the+Indo?Pacific+-+2019.pdf,訪問時間:2021年10月10日;https://apcss.org/wp-content/uploads/2020/02/France-Defence_Strategy_in_the_Indo?Pacific_2019.pdf,訪問時間:2021年7月28日。強化在印太地區的長期存在,以構建一種穩定的多極秩序及公平有效的多邊主義。
2018年,法國外交部公布《法國“印太”戰略:為了一個包容性的印太地區》文件,成為歐洲第一個推出“印太戰略”的國家,將印太地區作為法國對外政策優先事項。⑤“The Indo?Pacific Region:A Priority for France,The Ministry of France,”The Ministry of France 2021,https://www.diplomatie.gouv.fr/en/country?files/asia?and?oceania/the?indo?pacific?region?a?priority?for?france/,訪問時間:2021年7月25日。2019年5月,法國推出《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告,維護法國在印太地區的利益,發揮法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提高法國在印太地區事務中的話語權,重塑并提升法國的大國地位,制衡中國不斷崛起的實力與影響力,這些成為法國版“印太戰略”的真實意圖。其中,加強介入印太地區事務,打造“穩定的多極秩序”則是其“印太戰略”的出發點與落腳點,⑥汪書丞、李想:“馬克龍政府‘印太戰略’及其挑戰”,《中國社會科學報》,2020年2月25日。力求在大國競爭中獲得更多主動權。而保護法國在印太地區的主權、公民、領土和經濟專屬區的安全成為法國版“印太戰略”的優先事項。⑦張林初:“《法國印太防務戰略》報告評析”,中國社會科學網,2020年4月27日,http://www.cssn.cn/gjgxx/gj_bwsf/202004/t20200427_5118994.shtml,訪問時間:2021年7月10日。法國版“印太防務戰略”主要體現在以下三方面:
在外交領域,法國積極參與地區組織,推動多邊主義發展。在氣候變化、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以及高質量基礎設施等領域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注重印太地區國家外交關系的層次性與差異性,以增強政治互信。
2018年5月,法國總統馬克龍訪問澳大利亞,闡述了法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與目標,提出在印太地區建立“巴黎—德里—堪培拉新戰略軸心”。2018年11月,馬克龍呼吁強化歐洲主權,提議法德聯手,讓歐洲在全球扮演更強大和更有信心的角色。而面對未來可能在歐洲出現的常規甚至核軍備競賽,歐洲應成為國防和潛在核領域中的自主角色。①2020年2月,馬克龍在法國軍事學院講演時提出。徐永春:“馬克龍說歐洲應采取新的核威懾戰略”,新華社巴黎2020年2月7日電,http://m.xinhuanet.com/2020-02/08/c_1125544662.htm,訪問時間:2021年10月20日。2020年8月,法國與印度、澳大利亞首次舉行三國會議,以推升法國在該地區的多方位合作。同年11月,法德兩國外交部長聯合發表文章,呼吁歐盟要“戰略自主”,建立一種更加平衡的跨大西洋伙伴關系。2021年8月,法國、澳大利亞“2+2”(外長+防長)舉行,以官方架構加強印太地區合作,并表明對南海局勢的關切。
在安全領域,法國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軍事合作,更傾向與日本、印度、澳大利亞等國建立防務合作體系,積極推動印太地區的軍事外交。
第一,在印太地區建設數處重要的軍事基地,不斷提升其傳統勢力范圍以外的海灣地區軍事投射能力與政治影響力。其中,印度成為法國推進其“印太戰略”的重要支柱。2018年3月,馬克龍訪問印度,允許印度軍艦使用法國在太平洋和印度洋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軍事基地。而2021年1月,法國“埃默羅德”號核潛艇和“塞納”號支援艦前往南海進行巡邏,執行“圣女貞德”遠航部署行動。此次遠航部署任務系法國海軍編隊首次進入南海,是真正的作戰部署行動,也是法國實施“印太戰略”的具體行動,用以提升法國在南海地區的存在度。
第二,積極參與在南海等印太地區舉行的聯合軍事演習,提升法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和影響力。2019年5月,法印兩國海軍在印度海域聯合舉行了“婆羅那2019”演習,此次演習是法、印兩國海軍首次派出航母進行的聯合軍事演習。②李益波:“法國也出臺了‘印太戰略’”,《世界知識》,2019年第13期,第24頁。2021年2月,法國海軍兩棲攻擊艦和拉法耶特級護衛艦離開法國,執行為期5個月的印度洋—太平洋部署任務,③“法國準航母抵達印度參加軍演印媒炒作”,中評社北京2021年4月2日 電,http://gb.crntt.com/doc/1060/4/7/8/106047802_2.html?,訪問時間:2021年10月20日。以展示法國在戰略領域的部署能力,同時增強與地區主要伙伴的互操作性。法國軍艦3月31日抵達印度,參加了在孟加拉灣舉行的多國海上聯合演習,演習后兩次穿航南海。這是法國海軍首次與“四方安全對話”機制成員國在該地區舉行的海上聯合演習。
第三,法國頻頻向印太地區國家出口法制武器,在促進法國軍事工業發展的同時不斷加強在印太地區的存在。
在經濟領域,法國在印度洋和太平洋擁有眾多海外領地,并擁有全球第二大的專屬經濟區。④“The Indo?Pacific Region:A Priority for France,”The Min?istry of France,2021,https://www.diplomatie.gouv.fr/en/country?files/asia?and?oceania/the?indo?pacific?region?a?priority?for?france/A?pril/,訪問時間:2021年10月10日。法國希望通過法國版的“印太戰略”與印太地區國家增加貿易往來,擴寬合作渠道,加大投資力度,旨在通過基礎設施建設、城市規劃和發展新能源等措施,深化經貿合作,重振國內經濟,緩解國內失業狀況。
2014年英國發布《英國國家海洋安全戰略報告》,強調英國在印太地區擁有“重要政治與經濟利益”,包括“從東海和中國南海通過馬六甲海峽延伸到印度洋”的“東部走廊”,連接直布羅陀海峽與蘇伊士灣、紅海、亞丁灣和波斯灣的“南部走廊”,以及連接歐洲和美國的大西洋“西部走廊”成為英國的海上安全目標。“重回亞太(印太地區)”成為英國對外政策的主基調,以確保英國至關重要的海事貿易和能源運輸路線的安全。
盡管英國至今尚未正式公布其“印太戰略”,但英國一直積極追隨美國的“印太戰略”。2016年10月,時任首相特雷莎·梅(Theresa Mary May)提出“全球英國”理念,①孟曉旭:“‘印太戰略’與‘全球英國’戰略交匯下的日英安全合作”,《現代國際關系》,2020年第3期,第37頁。主張英國要“超越歐洲”并在更廣闊的全球層面發揮新作用,使英國重新獲得全球身份及影響力。英國有意轉向亞太地區,將印太地區作為踐行“全球英國”構想重點地區的政策導向,②胡杰:“‘全球英國’構想在印太的投射:動向、思路與前景”,《邊界與海洋研究》,2020年第4期,第95-112頁。開始更加關注印太地區事務,強調在印太地區發揮安全作用,高調鼓吹海上軍事行動(如軍艦獨闖爭議海域、航母巡航),主動塑造“印太戰略”環境,加強與美國的戰略互動,加強與南海域內外國家及南海主權聲索國的雙邊軍事合作。通過聯合軍事演習、防務對接、出售海軍與海監裝備及知識培訓等手段,不斷強化并擴大英國在印太地區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存在,加強在印太地區的軍事部署,強化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安全合作。
在外交領域,在“全球英國”戰略構想下,英國界定了其“印太戰略”的主要目標:其一,堅定地重返蘇伊士運河以東,體現并加強英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存在。其二,與印太主要經濟體締結貿易協定,為“脫歐”后的英國發展與印太地區的經貿關系做準備,以沖抵英國“脫歐”后在歐洲的戰略損失。
實際上,英國在其外交政策文件中,用“印太”取代了“亞太”,并在政府內任命了一位新的印度洋—太平洋事務總干事,借“印太戰略”平臺推行“全球英國”理念,重返亞太。英國視印度為本國在印太地區重要的戰略支點與可倚重的合作伙伴,并積極加強與日本在印太地區事務方面的合作。同時,英國不斷插手東南亞和南亞事務,注重盟友和伙伴的支持性作用,積極爭取成為東盟的官方對話伙伴。
英國主張在國際層面發揮安全領導作用,以增強英國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通過推動日美英三國在印太地區加強安全合作,提升在印澳新等英聯邦國家中的影響力和軍事存在。英國試圖在“脫歐”后,將構建全球新角色作為退歐后國家發展的遠期目標之一,重塑大國形象,在印太地區獲取更多的戰略利益。
與此同時,英國還積極利用擔任2021年七國集團輪值主席國的機會邀請澳大利亞、印度和韓國參加七國集團峰會,將“G7”變為“G10”,從而實現由“民主七國”到“民主十國”的倡議。
2021年3月,英國發布關于安全、國防和對外政策問題的全面文件,聚焦印太地區,將中國視為所有國家中對其經濟安全的最大威脅。這是英國自冷戰起對國家戰略規模最大的一次重新修訂。英國希望與中國發展積極的關系,不應以“冷戰心態”對待中國,但又不會犧牲本國的價值觀。
在安全領域,英國積極緊隨美國,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安全合作。2019年1月,英美兩國海軍在南海地區舉行了首次聯合軍事演習。2月,英美兩國海軍在南海海域依照“北約程序”進行了補給安全聯合演習。
英國還積極加強與日本的盟友關系,將英日打造成面向全球性海洋同盟的新型戰略伙伴。2017年9月,英日發表《安全合作聯合宣言》,強調雙方在印太地區的合作,支持加強英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參與”,互相提供后勤、技術和專業支持。12月,英日“2+2”會談(外長+防長)在倫敦舉行,雙方就“在海洋領域維持基于規則的秩序”,“支持制定有效的南海行為準則”達成共識。英國還多次派護衛艦到日本,與日本海上自衛隊舉行聯合訓練或聯合軍事演習,英國的護衛艦在返回英國途中駛經南海,挑釁中國。
英國和澳大利亞之間的安全合作主要集中在防務對接、聯合軍演與軍售等方面,以提高英國皇家海軍在全球的影響力。2018年12月,英國公布了《動員、現代化和轉型防御:現代化防御計劃報告》,強調通過雙邊關系、“五眼聯盟”③由美國、英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新西蘭組成。和《五國防御協議》④由英國、澳大利亞、馬來西亞、新西蘭和新加坡組成。小組等機制不斷提升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地位,擴大其全球影響力,強化在印太地區更深入的海上安全合作。
2021年1月,英美兩國簽署2021年航母戰斗群部署聯合協議,以英國“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為核心,組成英美聯合航母戰斗群部署在亞太地區,這是英國首次在印太地區部署航母戰斗群,與美軍的合作將為首次部署鋪平道路,以配合美國所謂“航行自由”行動在南海采取一系列行動。該航母戰斗群預計將在2023年底達到全面作戰能力。2021年2月,英日舉行“2+2”(外長+防長)會談,推進航母戰斗群在西太平洋進行聯合軍事演習,以在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抗衡中國。
可見,盡管在2016年以前英國主要通過外交言辭對南海問題表明態度,但此后積極派遣軍事力量介入南海事務。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標志著“脫歐”之后英國外交轉向“印太”地區,以加強英國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2021年3月,英國政府發布新版國防外交《綜合評估報告》,渲染印太地區軍力擴張,強調與美國的合作、加強對印太地區的關注,將中國列為最優先目標,夸大“中國威脅”,視中國為“系統性競爭者”,加強英國的海上安全行動;加大在東亞和南亞地區的軍事部署,將部署更多水面艦艇和潛艇,并成立一個在高風險環境中使用的特種作戰“游騎兵團”。作為其國防戰略改革的一部分,更積極地應對全球威脅,此舉反映出英國的國防重點發生了轉變。5月,英國防衛大臣在訪問日本期間宣布,①“Britain Will Restore the‘Far East Fleet’,”Two Warships Permanently Deployed in Indo?Pacific Waters,July 20,2021,https://www.reuters.com/world/uk/britain?permanently?deploy?two?warships?asian?waters?2021-07-20/,訪問時間:2021年8月9日。英國將恢復“遠東艦隊”,在印太地區部署“濱海快速反應部隊”,隸屬于英國海軍陸戰隊,負責執行撤僑、反恐等任務。同年8月,“伊麗莎白女王號”航母抵達菲律賓海,并與美國、澳大利亞、法國、日本、新西蘭和韓國的武裝力量展開一系列演習。9月,英國國防部公布陸軍“未來戰士”轉型計劃,②王昌凡:“英國新外交政策:聚焦印太,因應中國挑戰”,《中國國防報》,2021年9月5日。旨在建設行動靈敏、功能多樣、海外影響力更強的現代化陸軍,大幅提高陸軍的戰略威懾能力。
“脫歐”后的英國強化了“全球英國”戰略的落地,轉向“印太”地區,使之成為英國“脫歐”后拓展貿易網絡、彌補“脫歐”損失的關鍵地區。實際上,“全球英國”成為一個集貿易、外交、防務為一體的綜合性戰略,是“印太戰略”在英國的翻版。在經濟領域,英國積極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經貿合作,主動尋找新的地區貿易伙伴,推進自由貿易,更好地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的沖擊。
基于重大的經濟、地緣戰略與能源利益,2020年11月,荷蘭政府出臺了該國的印太地區準則,以加強荷蘭和歐盟與亞洲伙伴的合作,并維護荷蘭和歐洲的經濟與政治利益。2021年5月,荷蘭“艾佛森”號巡防艦隨英國航艦群赴南海巡航,以突顯荷蘭在印太地區的存在。8月,荷蘭與美英日等國的海上力量在東海海域舉行了“崇高同盟”聯合軍事演練,采用美國通信與指揮技術,目標針對中國,以顯示美國與歐洲盟國在南海、東海等海域可以應對多方“挑戰”。
盡管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戰略”名稱不同,但都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歐洲主要國家都想重返印太地區,并在該地區發揮重要甚至主要的作用,戰略目標共同指向印太地區新興大國,以維護各自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實現經濟與政治利益最大化。但由于歐洲主要國家目前的綜合國力與軍事實力都難以在印太地區發揮主導性的作用,因此對印太地區事務尤其在安全領域的影響和實際成效并不大。
歐洲主要國家“印太政策”的戰略目的基本就是平衡中國在該地區的力量,反映出歐洲主要國家試圖有別于美國的政策,與美國保持一定距離,不過度刺激中國,在印太地區發揮第三方獨特作用的心態。
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戰略”在側重領域及行動上又有所不同,差異性較為明顯(參見表1),因而也影響著各自版本“印太戰略”的正常實施。與此同時,歐盟內部在“印太戰略”上的分歧和雜音無法在短期內消除。例如,德國版的“印太報告”從“印太地區”的經濟重要性與戰略復雜性入手,強調以“規則主導”和“力量平衡”為主,文化合作成為德國加強在印太地區政治與外交存在的催化劑,德國在印太地區的安全存在象征意義大于政治意義。而防務與力量平衡兼顧則成為法國出臺“印太戰略”的初衷。荷蘭出臺的印太合作指南,其戰略目的就是通過積極尋求地緣經濟與政治的合作,尋找共同利益,期冀在印太地區發揮更大的作用。

表1 歐洲主要國家“印太”政策一覽表
以德、法版本的“印太戰略”為案例,可以看出兩國對“印太”認知的差異性所在。具體而言:
德國對“印太”的認知具有以下三個顯著特征:第一,印度洋—太平洋地區成為德國對外政策的優先事項,德國外交政策轉向印太地區。德國政府以政策指導文件的方式提出了對“印太地區”的關注,表明德國用“印太”取代“亞太”,將注意力轉向中國之外的其他印太地區國家,加強與印太地區其他區域機構的合作,加強與東盟國家的戰略關系,擴大德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空間。德國支持擴大歐洲在印太地區的參與,發展互聯互通,①楊解樸:“德國《印太指針》的戰略意圖及對中德、中歐關系的影響”,《世界知識》,2020年第19期,第28頁。加強歐盟作為東盟伙伴的作用,最大限度延展戰略空間和降低崛起風險。②徐若杰:“崛起國緣何陷入戰略迷思-基于一戰前德國海權戰略決策的實證研究”,《太平洋學報》,2020年第9期,第40-51頁。第二,拓寬印太伙伴關系,逐步減少對中國的依賴程度。加大對印太地區的投入,更關注亞洲其他國家,加強與中國以外亞洲國家的關系,重組供應鏈,減少單邊依賴性。③同①。在更多參與打造多極化國際秩序向中國施壓的同時,減少對中國的依賴,但德國不會在中美間“選邊站隊”。合作成為德國版“印太戰略”的主軸,更具開放性與包容性。中國仍然是德國的重要伙伴,德國也繼續視中國為全球諸多議題上關鍵性的伙伴。第三,加強與法國在“印太”事務中的合作與協調。德國將更多地與法國協商,探討兩國在印太事務中的作用,德國軍方可能更多參與法國的軍事戰略制定。德法兩國會共同起草歐盟層面上“印太戰略”,并加以推動,以應對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不穩定因素。
而法國的“印太戰略”旨在通過加強軍事存在,強化維護法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利益。法國版“印太戰略”具有以下四個主要特征:第一,積極充當歐洲國家介入印太地區的急先鋒和召集人,體現法國作為一個“大國”的實際存在,確保法國在印太地區擁有更多話語權;積極依托“印太戰略”,發揮法國在全球治理中的作用,積極將法國的全球治理理念,特別是海洋安全治理理念擴展到印太地區;在全球外交、歐洲一體化等領域持續發力,彰顯法國的國際存在感,進一步提升法國在全球治理中的影響力。第二,重視雙邊與多邊合作,加快介入印太地區事務,尤其加強海上安全合作。建立多層次戰略伙伴關系網絡,增強法國在區域治理理念上的話語權,重塑其大國地位。第三,積極發揮法國軍隊的作用,提升法國駐印太地區部隊的作戰能力,進一步提升法國軍事裝備出口能力。多側重于與印太地區國家軍工業合作,在保證法國高精尖武器優勢的情況下開展技術轉讓,并在該地區建立高水平的軍事工業技術中心,以開展軍事技術研發,促進與印太地區國家軍事技術的交流。第四,強調在防務方面保持戰略自主權。法國強調在多變復雜的國際社會,歐洲必須擁有獨立自主的防衛策略,強調在防務方面應保有歐洲自己的主導權,建立一個“政治獨立”“科技自主”,捍衛“共同價值觀”的更強大的歐洲,成為美國及中國以外的世界“第三強國”。
就英國而言,“重返印太”是英國力圖擴大其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緣由在于英國啟動“脫歐”以來,英國國際地位下滑及在歐洲的地位下降。英國派遣海軍積極進軍印太地區顯示出英國決心維護其國際地位,重塑自己的大國形象。加強與法國等歐洲國家及環太平洋國家開展海洋能源合作,①劉賀青:“英國海洋能源產業全球布局背景下的中英海洋能源合作評析與對策”,《太平洋學報》,2016年第10期,第41頁。派遣航母前往日本將有助于加強日英戰略關系,向日本近海派遣艦隊也有助于提高英國、美國和日本海軍之間的協同作戰能力。
歐洲主要國家為避免在兩極沖突對抗中“選邊站”,紛紛重視印太地區的利益與“挑戰”,不斷強化各自國家戰略自主能力,試圖走出不同于美國“印太戰略”的具有各自特色的“印太”路線,強調具有印太地區戰略自主權,在對沖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中國與中東歐合作的同時提升各自國家在印太地區的作用。
隨著歐洲主要國家對印太地區重要性的認知不斷上升,印太地區將成為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等其他西方大國博弈的一個重點地區。歐洲主要國家各自版本的“印太戰略”相繼出臺,在緊跟美國在印太地區行動的同時,極大地加劇了歐洲主要國家與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競爭,對印太地區將產生嚴重的地緣政治與經濟影響,印太地區的政治生態也隨之受到激烈震蕩。印太地區政治版圖與安全態勢將不得不經受來自歐洲地區的考驗,使印太地區安全形勢更趨復雜化,不安全因素和危險性將顯著上升。
歐盟內部對華認知和政策也并非完全一致,作為歐盟的領導者,法、德的對華政策就存在一定差異。法國更愿意通過其政治和軍事大國的優勢,體現和推進歐盟的戰略自主,在對華政策上有較多主動作為,如較為頻繁地到南海進行“航行自由”行動、積極參加在印太地區的聯合軍事演習等;而德國的對華政策則相對沉穩、務實,更愿意通過對話、協商尋找中歐的共同利益。歐盟既想繼續與中國加強在經濟方面的務實合作,但又要在價值觀領域展現一種戰略自主與領導者的姿態。歐洲主要國家打壓中國的行為,受制于自身的價值觀和利益,藉用“政治正確”實施經濟打壓,遏制中國的貿易優勢。而且歐洲主要國家緊隨美國的步伐,否認中國的西沙群島直線領海基線、南海諸島的島嶼地位,以及中國對南海的歷史性權利。②虞衛東:“歐洲國家跟風施壓中國的內因外由”,《中國評論》,2021年第5期,第43頁。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積極呼應美國,派出軍用船只進入南海開展單獨或聯合行動。
印度洋—太平洋地區對美國具有十分重要的戰略意義,③“The 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what does it mean for the EU?”EEAS,November 19,2020,https://eeas.europa.eu/delegations/iran/88997/regional?comprehensive?economic?partnership?%E2%80%93?what?does?it?mean?eu_en,訪問時間:2021年1月3日。美國所主導的“印太戰略”涵蓋了區域安全機制、“四方安全對話”“五眼聯盟”、《五國防御協議》等多個機制,是一種復合型的安全政策。印太地區已成為歐洲主要國家愈加關注的焦點和爭相介入的區域,助推了印太地區日趨成為全球新的地緣政治博弈中心的態勢。
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戰略”實際上成為美國“印太戰略”的附產品。英法等作為美國的盟友,積極追隨美國在印太地區的軍事活動,以展現聯合對抗中國的姿態,提高英法德荷等歐洲國家在印太地區的影響力。
其中,在美國新政府繼續強硬推行制衡中國的“印太戰略”政策的框架下,英國的全球化戰略比以往更多地將注意力轉到了印太地區。英國在南海和更為廣闊的印太地區逐漸增加的參與度,體現了英國在印太地區長期存在的國家利益及該區域不斷增加的戰略重要性。英國從成功“脫歐”轉向“全球英國”戰略,不斷向外擴大全球影響力,充分暴露出英國比德、法、荷蘭等其他歐洲國家專注或偏重印太地區更大的戰略目標與雄心。
英國“脫歐”后,加快調整戰略重心,重新尋找國際定位。“向印太傾斜”成為英國對外戰略的核心,英國明顯加大了對印太地區的力量投入,增兵印太地區積極配合美國的全球戰略行動,并密切與美國、日本、澳大利亞等傳統盟友的關系,真實反映了英國追逐經濟利益與地緣政治的戰略意圖。不過英國的地緣政治野心與現實能力之間差距很大,導致英國在印太地區無法完成其行動規劃。此外,在涉華問題上的態度也前所未有地強硬起來。英國基于“全球英國”這一政策理念,加快推動與印太地區國家在政治、經貿與軍事領域的交流合作,在獲取更多利益的同時提升其在該地區的影響力,統籌外交、安全與商業利益,積極拓展印太市場,促進貿易,帶動本國經濟復蘇,并在數字經濟等領域實現突破,樹立新的全球行業標準。
實際上,英法德等歐洲主要國家把印度洋和太平洋整合到一起,強化在印太地區海上軍事力量的存在,在凸顯這些國家試圖協助美國牽制中國能力的同時,不斷擴展各自國家在印太地區的戰略范圍,其戰略目的就是要分印太地區經濟快速發展的“蛋糕”,提升各自國家在該地區的政治與安全影響力。歐洲主要國家認為,中國是需要與之找到利益平衡的談判伙伴,也是一個追求技術領先地位的經濟競爭對手,一個提倡另類治理模式的系統競爭對手。①Philippe Le Corre,“China’s Challenging Year in Europe,”FRS,November 20,2020,https://www.frstrategie.org/en/publica?tions/notes/china?s?challenging?year?europe?2020,訪問時間:2021年1月3日。因此,歐洲主要國家各自版本的“印太戰略”強調加強與印太地區國家的合作,對中國形成海上鉗制之勢,以維持印太地區的均勢。
德國和荷蘭的戰略較為全面,涵蓋氣候變化、和平與安全等領域,強調加強合作。德國“印太戰略”還包含軍事要素,承諾擴大安全防務合作,參與該地區的海上演習。法國以軍事存在推進本國版的“印太戰略”,在加大自身對地區安全事務介入力度的同時,加強法國與印度在印度洋西部和南部的軍事合作,著重強調保護法國在該地區的居民權利,開始尋求與該地區支點國家的合作,重申其戰略自主性、聯盟的重要性,以及對多邊主義的承諾。②“France’s Defence Strategy In the Indo?pacific,”Asia?Pacific Center for Security Studies,2019,https://apcss.org/wp?con?tent/uploads/2020/02/France?Defence_Strategy_in_the_Indo?Pacific_2019.pdf,訪問時間:2021年7月28日。特別加強與日本、澳大利亞和印度的防務互動,在印太地區保持實力均衡,以重塑法國的大國地位,③方曉志:“不遠萬里攪和‘印太’,法國圖什么?”《環球》,2021年第8期,第26頁。英國“脫歐”后,法國認為其可以引領歐盟在印太地區發揮政治、經濟與安全等領域的帶頭作用,強調法國要鞏固和發展與印太地區的全面、戰略性伙伴關系,積極打造法印澳為主的印太地區新戰略軸心。同時,加強參與地區組織,推動多邊主義發展。憑借廣泛的領土存在,加上海軍投射能力與積極的外交接觸,法國尋求成為印度洋—太平洋地區一個更堅定的行動者,④Pierre Morcos,“France:A Bridge between Europe and the Indo?Pacific?”CSIS,April 1,2021,https://www.csis.org/analysis/france?bridge?between?europe?and?indo?pacific,訪問 時間:2021年7月29日。并成為歐洲和這一戰略區域之間的橋梁,①Murielle Delaporte, “France in the Indo?Pacific: A Mediating Power?”Breaking Defence,March 11,2021,https://breakingdefense.com/2021/03/france?in?the?indo?pacific?a?mediating?power/,訪問時間:2021年7月30日。強化其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但囿于目前的國力與軍力,法國現階段難以實現其“印太戰略”目標。
英國率先試圖在南海形成有地緣政治意義的軍事存在,其目的是打破南海現狀,而英國又根本沒有重塑南海安全格局的能力,勢必會加劇南海地區擦槍走火的風險。
德國強調以多邊外交推動印太準則,與印太地區國家建立一個基于規則和國際合作的國際多極新秩序;②Dipanjan Roy Chaudhury,“Germany Launches Indo?Pacific Strategy with‘Key Role’for India,”The Economic Times,September 4,2020,https://economictimes.indiatimes.com/news/defence/ger?many?launches?indo?pacific?strategy?with?key?role?for?india/articleshow/77922462.cms?from=mdr,訪問時間:2021年7月28日。并確定與東盟建立并加強戰略關系的目標,在全球大國地緣經濟和地緣政治博弈中,這場競爭正在德國最強大的盟友與德國最重要的經濟伙伴之間進行,德國陷入兩難境地,不確定風險增多。
英國重返“亞洲”,加入美國主導下的“印度洋—太平洋戰略”框架下的盟友與伙伴體系,率先支持美國領導下的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英國在印太地區積極推動英美日三國安全合作進一步深入,提升在印澳新等英聯邦國家中的影響力。英國重返亞太,明確以中國為目標,使美國自特朗普政府開始構建的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從地區性升級到“全球性”層面,成為美國構建全球遏制中國的“反華”網絡至關重要的環節,無疑會增強美國的對華優勢與聲勢,利于美國構建遏制中國的“印太戰略”全球網絡,對其所在的全球英語國家、英聯邦國家都將起到一種“示范”效應,英國這種帶頭和引領作用將對印太地區格局產生一種潛移默化的影響。
英國以傳統關系推動本國的印太政策,在“脫歐”的同時,英國對外戰略重點轉向“印太”地區,在該地區建立新伙伴關系并恢復傳統外交,“全球英國”戰略比法、德、荷蘭等更專注或偏重印太地區;視英國為全亞洲戰略的一部分,重返亞洲,與中國展開全方位的競爭,并期望在印太地區增加外交存在與維護海上安全,強化與澳洲、印度、日本的傳統雙邊關系。在加強與傳統英美特殊關系的同時,與美日一起“巡航”亞太,在重現昔日英國“戰艦外交”的同時,③Icleo Paskal,“Indo-Pacific Strategies,Perceptions and Part?nerships,the View from Seven Countries,Research Paper 23,”Chat?ham House,2021,https://www.chathamhouse.org/2021/03/indo?pacific?strategies?perceptions?and?partnerships/02?us?and?indo?pacific,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提升英國的國際地位。
英國的目標是在未來9年內成為印太地區“最廣泛和最一體化的存在”的歐洲伙伴,“‘全球英國’戰略仍扎根于歐洲—大西洋地區”④Rahul Roy?Chaudhury,“Understanding the UK’s‘Tilt’to?wards the Indo?Pacific,”IISS,April 15,2021,https://www.iiss.org/people/south?asia/rahul?roy?chaudhury,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以向全球展示英國軍事威懾的本質。但由于英國國力漸衰,根本無法在全球發揮主導性的作用,更談不上保護其他國家的安全。英國“對印太地區傾斜”(tilt to Indo?Pacific),而不是“重返印太地區”(pivot to Indo?Pacific),⑤“UK Gov(2021)Global Britain in a Competitive Age,the Integrated Review of Security,Defence,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Government UK,March 16,2021,https://www.gov.uk/gov?ernment/publications/global?britain?in?a?competitive?age?theintegrated?review?of?security?defence?development?and?foreign?policy,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從亞太到印太”的戰略轉型反映出英國意識到自身的資源有限,通過自身經濟實力,向印太地區傾斜,施展軟實力的政治影響與美國的“印太戰略”遙相呼應,更多體現出英國對經濟利益的重視。而且英國在推行其“全球英國”戰略時,也面臨著為其與印度提升的“戰略伙伴關系”的政策和計劃提供足夠資金等的挑戰。⑥“Global Britain in a Competitive Age.The Integrated Review of Security,Defence,Development and Foreign Policy,”Presented to Parliament by the Prime Minister by Command of Her Majesty,Gov?ernment UK,2021,https://assets.publishing.service.gov.uk/govern?ment/uploads/system/uploads/attachment_data/file/975077/Global_Britain_in_a_Competitive_Age-_the_Integrated_Review_of_Security__Defence__Development_and_Foreign_Policy.pdf,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與此同時,法國與英國各自對印太地區關注重點的不同,①Sophia Gaston,“28 May France and the UK?Common Inter?ests and Shared Ambiguity towards the Indo?Pacific,”BFPG,2021,https://bfpg.co.uk/2021/05/france-uk-indo-pacific/,訪問時間:2021年7月26日。也將直接影響到彼此在該地區的深度合作。
歐洲主要國家各自版本“印太戰略”的出臺,顯示印太地區正演變為全球地緣戰略中心,表明經濟、政治重心正向印度洋和太平洋地區轉移,而經濟成為這種轉變的主要推動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歐洲對印太地區的戰略焦慮感與對中國不斷發展的憂慮感。減少對主要大國的依賴、對沖地緣政治競爭風險成為歐洲國家出臺“印太戰略”的初衷。這預示歐洲對外政策正發生轉變,各國越來越關注印太地區并爭相介入該區域。歐洲主要國家寄希望于美國回歸傳統的歐美合作軌道,加強民主同盟的作用,對中國施加更大影響。
美國正在印太地區乃至全球積極構建對華網絡,呈現全面遏制的態勢,涵蓋了軍事、政治、經濟貿易等諸多領域。但美國的“印太戰略”可能與歐洲主要國家版本“戰略”相互對沖,經濟合作、規則約束和多邊協調會對美國的“印太戰略”指向產生實質性的弱化甚至偏移效應。美國“印太戰略”側重防務,德國“印太戰略”從“印太地區”的經濟重要性和戰略復雜性入手,強調“規則主導”和“力量平衡”,政治與經濟、安全并重,并未突出戰略的安全內涵。目前的跨大西洋關系緊張顯然阻礙了美德和美歐在中國問題上的更大合作。②Heather A.Conley,Bonnie S.Glaser,“Complicated but Necessary:A Transatlantic Policy Approach toward China,”CSIS,October 5,2020,https://www.csis.org/analysis/complicated-neces?sary?transatlantic?policy?approach?toward?china,訪問時間:2021年1月3日。歐洲各國更多關注的是地區經濟前景和大國力量平衡問題,大多數歐洲國家并不想在中美競爭中“選邊站”。美國的“印太戰略”也不完全符合歐洲主要國家的國家利益。在主要關切與政策手段上,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戰略”與美版“印太戰略”存在諸多差異,淡化了美國的戰略指向,將進一步加劇“印太戰略”名實相悖的困境。而且歐洲各國的印太政策仍存在諸多分歧,對“印太戰略”認知與利益各異,法德兩國在歐盟推銷其“印太戰略”可能面臨歐盟其他國家的抵觸,主張強化地緣政治意識、體現“大國式存在”的法國和德國,與主要關心自身經濟利益的其他歐盟國家之間矛盾頻出,分歧難以消弭,歐盟各國能否就印太地區利益達成共識并形成統一戰略,仍存在較大的不確定性。
拜登政府上臺后延續了特朗普政府時期推行的“印太戰略”等,積極加強與亞太及歐洲等盟友的互動合作,以聯合歐洲共同對抗中國。盡管歐洲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地位越來越重要,跨大西洋關系重新恢復,但歐洲如何在中美兩個大國之間保持一種戰略平衡仍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
隨著歐洲主要國家“印太戰略”的出臺與細化,歐洲主要國家正在積極強化與印太地區盟友的關系,借助經濟項目鞏固正在建立的軍事政治聯盟。積極恢復冷戰時期的軍事部署,強化安全協議,加強現有地區聯盟與伙伴關系,提高印太地區伙伴國的安保能力與協同作戰能力,平衡和抵消中國的影響力。其戰略目的是在削弱中國的政治、經濟和安全影響力的同時,強化在印太地區的經濟與安全存在,增加印太地區安全的不確定性與復雜性,使印太地區安全結構進一步失衡,印太地區沖突風險上升。
美國歡迎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主要國家支持在印太地區推行“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的做法,以維護開放的海上秩序。實際上,美國既希望包括德國、法國、英國、土耳其在內的北約國家,和美國一起對美國霸權構成威脅的俄羅斯進行打壓、制裁,又希望俄羅斯能夠反過來“削弱”德國、法國、英國、土耳其及歐盟的力量,以達到防止德國、法國、英國、土耳其和歐盟未來成為美國“勁敵”的目的,從而繼續保持美國的主導地位。
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認知與美國主導的美日澳印“四國機制”存在一定的聯系:2021年3月,美國新政府發布《臨時國家安全戰略指南》,首次將歐洲和北約盟國與印太盟國日澳韓與印度等一起,納入應對中國崛起所需構建的“全球聯盟和伙伴關系”之中。與英、德、法、荷蘭等各自的“印太戰略”政策文件、報告不同的是,4月出臺的《歐盟印太合作戰略報告》從歐盟整體上回應了美國的呼吁,并呼應了美日澳印的“印太戰略”。①吳敏文:“怎樣看待歐盟版‘印太戰略’”,《中國青年報》,2021年5月27日。在價值觀和意識形態上,美歐標榜一致,在針對印太的軍事合作與行動上,美歐遙相呼應。歐盟在防務和安全方面,無法擺脫對美國的依賴。
但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認知與美日澳印“四國機制”又有本質性的差異:美國積極鼓噪的“四國機制”實質上是一個遏制中國發展的偏軍事性質的聯盟,但歐洲版“印太戰略”強調中國是歐洲合作的關鍵伙伴,歐洲的“印太戰略”更具包容性與平衡性,認識到有必要在共同關心的問題上與中國接觸——這是“四國機制”與歐洲版“印太戰略”的最大差異。歐洲版“印太戰略”強調合作優先,促進合作是其對印太地區政策的核心。盡管美國新政府積極利用“四國機制”作為抗衡中國的聯盟,但由于四國間差距短期內無法彌補、印度本身實力孱弱加上新冠肺炎變異病毒在印度蔓延,目前無法形成真正的軍事聯盟,仍停留在四國聯合軍事演習等低層次上,無法深入發展下去。而歐洲主要國家本身實力尚可,加之英法德等國期待提升在印太地區的軍事存在感、政治與經濟影響力及話語權,并有可能與美國形成對抗中國的同盟。更為重要的是,“四國機制”中的日印澳都是中國的近鄰,日本積極聯合美國以增加在印太地區抗衡中國的力量,澳大利亞更多是迎合美國、充當反華急先鋒,印度則利用其在美國遏制中國戰略中的價值,爭取從美國、日本那里獲得更多的利益。但與此同時,日澳印三國在經濟上無法離開中國巨大的市場,無疑也限制了“四國機制”深入推進的程度。但中國應提防美日澳印與英法德進一步融合、聯手對抗中國的演變,即可能出現“4+X”的變化。
拜登上臺后,美國“印太戰略”又回到與盟友一道制衡中國的局面,以維持美國在“印太”地區的戰略主導地位。美國欲盡一切可能阻止中國在關鍵技術領域超越美國。在地緣政治與地緣經濟、特別是爭奪高技術領域的博弈中,美國將加大對歐洲盟友的壓力,迫使它們“選邊站隊”。美國與歐洲盟國之間戰略目標相互沖突,導致其很難采取步調一致的外交行動。②曾向紅、張少文:“從‘亞太’到‘印太’批判地緣政治學視角下美國亞太戰略的調整”,《當代亞太》,2021年第3期,第48頁。
與此同時,美國的“印太戰略”在戰略內涵、外交行動和資源調配等方面缺乏精細的謀劃與機制建設。盡管歐盟和歐洲主要國家的“印太戰略”連續出臺,但其自主戰略將會長期延續并進一步強化,致使歐美之間分歧依然存在:歐盟“印太戰略”是一個以歐盟為主體的戰略,而不是一個以美國為主導的北約戰略。歐盟主要國家一直堅持歐盟的獨立性與主體性,從而與四國在印太認知上存在差異:在“印太戰略”推進方面,歐盟參加美日澳印對中國的軍事圍堵可能性并不大。
加上2020年以來,英德法等國受制于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困境,加劇了各自國家財政負擔,恐難以在印太地區實質性地參與更大規模的軍事行動。因此,英法德印太巡航行動政治象征意義大于實際意義。
美國拜登總統上臺以來,強調“跨大西洋伙伴關系”,積極拉攏歐洲國家,歐盟也跟隨美國利用新疆等問題制裁中國,表明歐盟對華“政經分離”立場有所松動。
歐盟關注的重點與美國不盡一致,歐盟強化在印太地區的投入、存在與行動,將多邊合作、衛生安全和抗擊疫情作為歐洲主要國家關注的重點,特別是國際治理、經貿供應、安全防務、科研和數字化領域的合作,歐盟在經濟上與中國將可能繼續加強合作。
美國的“印太戰略”根據自身安全和價值理念加強盟友合作,以制衡中國。在價值觀方面,歐盟的“印太戰略”與美國的版本是一致的,但歐盟強調“基于規則的國際秩序”,表明歐盟的根本目的在于,提升歐洲作為全球行動者的能力——這與美國在該地區的戰略目標大相徑庭。
從謹慎的旁觀者到印度洋—太平洋事務的參與者,歐盟在理解和接受印度洋—太平洋術語方面經歷了一個漸進的過程。歐盟一直強調其作為規范力量的獨特作用,其“印太戰略”反映了成員國戰略優先重點的差異以及對地區安全挑戰看法的不斷變化,凸顯了歐盟作為外交政策參與者的本質。但歐盟“印太戰略”的成功非一日之功,取決于歐洲對印太地區的經濟投入與互聯互通合作項目是否真正實質性的落地,同時也需要歐盟通過加強與印太國家的安全合作來突出其“全球安全行為體”作用、與盟友和合作伙伴協調海洋安全事務,采取責任分擔機制。與美國“印太戰略”不同,歐盟“印太戰略”遵循長期參與的原則,包括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強調國際法和公約的重要性。
歐盟及歐洲主要國家“印太戰略”的出臺,進一步加劇了印太地區的地緣政治競爭,加大了貿易、供應鏈及技術等領域合作的壓力。
同時,歐洲主要國家與美日澳印四國中的三國①筆者注:目前印度實力不足以與歐洲主要國家競爭。也存在著發展不平衡及同質競爭的矛盾,并與美國在全球治理、全球秩序等方面也存在話語權之爭的矛盾,且短期內無法調和。例如,“印度洋—太平洋”思維模式在法國的戰略話語和政策方向中不斷發展,②David Scott,“France’s‘Indo-Pacific’Strategy:Regional Power Projection,”Journal of Military and Strategic Studies,Vol.19,Issue 4,2019,pp.77-103.發揮該地區的大國作用與戰略自主和美國主導的“印太戰略”差異性無法趨同,也使美國推行“印太戰略”大打折扣。阿富汗撤軍成為歐盟戰略自主的標志,暴露出歐洲盟友過度依賴美國的嚴重后果。美國的阿富汗大撤退,使歐洲對美國的安全依賴產生更多的動搖,促使歐洲重新審視其與美國的同盟關系,不再盲目追隨美國。未來,歐洲“戰略自主”意識將更加強烈。③孫成昊、董一凡:“阿富汗撤軍亂局沖擊美國同盟體系”,《中國國防報》,2021年9月6日。歐盟需要對歐盟以外國家和地區的沖突局勢作出反應,組建一支快速反應部隊將有助于歐盟減少對美國的依賴,提升歐盟在國際事務上的話語權和可信度。
在避免軍事沖突的同時,中國應做好主動防御,保持戰略定力,高度警惕美國和歐洲主要國家在印太地區,尤其是在東南亞地區針對中國的情報共享網絡,積極發展與東盟國家的合作,借機打入“楔子”,擴大“朋友圈”。中國在積極利用“一帶一路”倡議特別是中—東歐合作機制、加強與歐洲主要國家合作的同時,應積極維護好中國的國家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