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芳芳
(山東工業職業學院,山東 淄博256414)
降低成本,改進技術,開發、搶占新市場是各大鋼鐵企業在競爭中取勝而采取的主要戰略,“降本增效”已經成為鋼鐵行業發展的主要課題。而使用超快速冷卻生產的鋼材與傳統的析出強化型高強鋼、Cr-Mo 合金化熱軋雙相鋼、熱處理雙相鋼或TRIP 鋼相比,具有成本低廉、環境負荷小、易于再生等“生態環境材料”的特點,符合鋼鐵工業持續發展的戰略要求。隨著新產品的不斷開發和軋制技術的不斷發展,要求在軋制過程中實現短時、快速、準確控溫,因此超快速冷卻技術成為新時代鋼鐵生產的發展方向。
目前被廣泛接受的水冷區換熱理論是由Zumbrunnen提出的[1],它將冷卻水沖擊平板時的換熱區域劃分為滯止區、核沸騰/過渡區、膜沸騰區、小液態聚集區和空冷輻射區。各換熱區域的大小和換熱能力與板帶的材質、溫度、厚度、冷卻水的水量、水壓、水溫及水流運動形態、冷卻裝置的設備布置等多種因素有關。
鋼材水冷的沸騰傳熱現象主要有兩種,如圖1所示。一種是鋼板直接與水接觸,實現熱交換,這種沸騰傳熱現象的冷卻能力強,為核沸騰。另一種是鋼材和冷卻水之間形成蒸汽膜,通過蒸汽膜進行熱交換,為膜沸騰。鋼板加速冷卻時,冷卻開始階段,表面溫度高,膜沸騰狀態處于主導地位。但是,若表面溫度逐步降低,蒸汽膜變得不穩定,此時局部冷卻水開始與鋼板接觸,逐步轉變為核沸騰。在膜沸騰和核沸騰之間為兩種沸騰共存的狀態,稱為過渡沸騰。該狀態下鋼板有的部位是熱交換強烈的核沸騰,有的部位是熱交換能力不強的膜沸騰,因而造成鋼板冷卻不均,從而導致鋼板發生翹曲。所以,應當盡量實現強烈熱交換的核沸騰,避免處于不穩定冷卻狀態的過渡沸騰和傳熱效率極低的膜沸騰。
圖1 鋼板冷卻沸騰狀態[2]
超快速冷卻(Ultra Fast Cooling,簡稱UFC)裝置的噴嘴與層流冷卻不同,層流冷卻采用的是直流噴射,而超快速冷卻裝置的噴嘴高度和角度是可以調節的,通過調節噴嘴的角度和高度可以改變冷卻水和鋼板的接觸面積。與此同時,超快速冷卻裝置通過減小出水口孔徑,加密出水口,增加水壓,以保證小流量的水流也能有足夠的能量和沖擊力擊破水膜[3]。因此超快速冷卻裝置可以認為通過流體直接沖擊換熱表面,與紅鋼直接進行熱交換,從而大大提高了換熱效率,因此其具有射流沖擊換熱的特性,其換熱機理如圖2 所示。從換熱機理上來看,是通過擴大單相強制對流區的面積,并減小膜沸騰換熱區,來提高整個冷卻系統的換熱強度,從而達到熱帶鋼超快速冷卻的目的[4]。
圖2 超快速冷卻的換熱區分布示意圖
控制冷卻過程是一個復雜的物理過程,任何強制冷卻的效果,取決于蒸汽層的破壞及達到“核沸騰”的程度[5]。因此,使鋼板瞬間達到“核沸騰”是鋼板溫度降低速度的最好辦法,而超快速冷卻裝置能實現鋼板與冷卻水的直接交換,實現大冷速的冷卻模式。
某實驗中心采用的超快速冷卻裝置共5 組集管,每組集管的寬度為0.5 m,等間距分布,其間距為0.68 m,每組集管包括一組上集管和一組下集管。根據流量標定曲線的原理,繪制超快速冷卻裝置的開口度-流量曲線,如圖3、圖4所示,圖中序號分別代表1~5組集管。
圖3 超快速冷卻上集管開口度-流量曲線
圖4 超快速冷卻下集管開口度-流量曲線
從圖3、4曲線可以看出,超快速冷卻裝置具有很強的冷卻能力,單組集管最大水流量高達48 m3/h,可以實現超快速冷卻。
目前國內超快速冷卻設備在熱軋生產線上還沒有應用的實例,需要對其冷卻能力、結構特點、適用范圍及局限性作進一步深入研究,超快速冷卻技術在熱軋實驗軋機上得到了應用。采用普碳鋼測試了實驗軋機的冷卻能力,即采用相同的流量分別測試了厚度為10、20、30 mm 的鋼板的最大及最小冷卻速率,其冷卻能力范圍如表1、表2所示。并將其繪制成冷卻速率-厚度曲線,如圖5所示,圖中陰影部分為超快速冷卻技術的冷卻能力范圍。
表1 超快冷不同厚度的最大冷卻速率
表2 超快冷最小冷卻速率
圖5 超快速冷卻的冷卻速率-厚度曲線
實驗結果表明,對于厚度為10 mm厚的鋼板,5組集管全部投入使用時的最大冷卻速率為109.5 ℃/s,最小冷卻速率為39.6 ℃/s,對于更薄厚度的鋼板可以實現在線淬火。
目前,超快速冷卻技術的超常冷卻能力常應用于一些高附加值產品的開發。例如超級鋼、IF鋼鐵素體區熱軋、雙相鋼(DP 鋼)、相變誘導塑性鋼(TRIP 鋼)、微合金化高強鋼等[6]。近年來,隨著我國天然氣需求量大幅度增長,輸送能力有了長足的發展,天然氣輸送管線鋼迅速從X60 提高到X80,因此對X80 管線鋼的研究對天然氣的輸送有重要作用。針對X80 管線鋼應用超快速冷卻策略對其組織性能做了研究。
實驗過程中使用的試驗鋼為X80 管線鋼,X80管線鋼的化學成分如表3 所示。試驗鋼坯料尺寸均為80 mm×100 mm×120 mm,軋件厚度為17 mm。采用過程機自動控制系統進行控冷實驗,其控冷工藝如表4 所示,采用該控冷工藝獲得金相組織如圖6 所示。
圖6 X80管線鋼控冷后的金相組織
表3 X80試驗鋼的化學成分(質量分數) %
表4 實測控冷工藝
熱軋后的冷卻工藝對鋼的組織與力學性能有著重要的影響,結合鋼的動態CCT 曲線,終軋溫度較高時,軋后慢冷會得到粗大的鐵素體組織。而采用超快速冷卻工藝進行控冷時,終冷溫度接近或剛進入奧氏體和鐵素體的兩相區時進行控冷,將阻止奧氏體晶粒長大,固定因變形引起的位錯,降低相變溫度。由圖6的金相組織中可知,采用超快速冷卻技術獲得的金相組織均為PF(準多邊形鐵素體)、GB(粒狀貝氏體)、AF(針狀鐵素體)。隨著返紅溫度的降低,鐵素體晶粒尺寸不斷細化,AF的體積分數不斷增加,PF 和GB 的體積分數不斷降低。最終結果表明,超快速冷卻技術會提高材料的屈服強度和抗拉強度。
結合國內某鋼鐵企業的熱軋實驗項目,在學習研究相關理論知識的基礎上,著重以冷卻裝置為研究對象,確定了水冷系統的冷卻能力并進行產品試制實驗,并得出結論:1)通過反復測試繪制出各集管的流量-開口度曲線,為控制冷卻模型提供基本的水系統能力參數,并確定了冷卻水的最大流量為48 m3/h。2)實驗測得超快速冷卻模式條件下的最大和最小冷卻速率,繪制了冷卻速率范圍曲線,對于厚度為10 mm 厚的鋼板,5 組集管全部投入使用時的最大冷卻速率為109.5 ℃/s,最小冷卻速率為39.6 ℃/s,該冷卻裝置可以實現冷卻速率在一個較大范圍內連續可調,滿足新鋼種開發的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