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大學?為何要讀大學?在大學最應該學到什么?
對這些問題給出相應回答的書籍中,當下最暢銷的,可能就是先后畢業于清華大學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計算機科學家吳軍博士的《大學之路》了。
在這本書中,吳軍認為,一所優秀的大學,應該扮演四個角色:第一,它是培養人才的地方,將那些有潛力有志向的年輕人培養成對未來社會有所貢獻的人;第二,它是一個研究的中心,引領世界科技的發展,并且會對一個國家、一個地區產生積極正面的影響;第三,它是一個新思想、新文化的發源地,能推動社會的進步;第四,它是年輕人的家,是他們度過人生最好時光的地方。
簡而言之,大學,就是一個激發學生潛能、加速科技進步、助推人類文明、提供情感聯結的所在。
一旦學生擁有了持續一生的學習熱情,他人的教育工作也就此完成了,這是吳軍在書中一再表達的觀點。他在《大學之路》的序言里寫道:“教育是一輩子的事,大學教育使我們有了一個較高的起點,但是最終的成功更多地受益于不斷地學習。在我們讀中學讀大學的時候,都有不少一起競爭的同學,但是越到后來,和我們在一起接受教育的人就越少。到了博士畢業以后,還能像我們一樣堅持學習新知識的人并不多。回過頭來看,一些過去比我們讀書更優秀,在起跑線上搶到了更好位置的人,早已放棄了人生的馬拉松;我們能夠跑得更遠,僅僅是因為我們還在跑,如此而已。當你大學畢業后,你們的同伴大部分不會再堅持學習了,只要那時候你們還在不斷完善自己,你們就能趕上并超過別人。”
在豆瓣網上,網友“一枚小姑涼”在認真閱讀完《大學之路》后,如此總結她的大學教育為何會失敗:第一,不懂大學理念是什么,也搞不清楚在大學要做什么;第二,不會收集大學的信息,不知道如何結合自己的實際情況來選擇適合的大學和專業;第三,沒有認真研究該怎么度過大學生活,也沒有通過嘗試規劃職業目標,荒廢了時光;第四,沒有在大學時期形成受益終身的學習力;第五,在學校專才教育的影響下忽視專業以外的知識的學習,比如覺得畢業以后用不著英語就在大學把英語丟了兩年。
這位網友認為,她的這些做法都是極其短視的,導致她剛畢業的前幾年過得非常痛苦,因為那些很重要的東西,到頭來還得補上。
大學時如果在心底埋下“終生學習”的種子,在任何階段、職業和環境下,都能萌發出驚人的動力。這需要適宜的“土壤”,如大學管理要回歸“學生本位”,要尊重教授在學校治理中的重要位置等。而作為正在求學路上的學子們,則要端正自己的態度、意識,塑造學習型人格——它是學習能力、學習態度和學習熱情的高度統一,“終生學習”的意識,遠比學什么和怎么學更重要。
(文/本刊編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