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吳全忠(1974— ),男,漢族,山東菏澤人。主要研究方向:財務管理。
摘 要:中小企業占全國企業數量達90%以上,為社會貢獻50%以上的稅收、60%以上的GDP、70%以上的技術創新、80%以上的城鎮就業,是國民經濟的生力軍。當前,中小企業生存環境變化加快,成本上升、用工短缺、產能過剩、供需結構失衡、消費者需求多元化等給中小企業生存造成極大壓力,因此,中小企業需要在盈利模式上進行創新;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盈利模式創新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如何運用管理會計思維和工具去發現價值、創造價值是本文的核心內容,并就管理會計在引導、推動中小企業盈利模式創新中的作用及存在的問題、建議做出探討。
關鍵詞:中小企業;管理會計;盈利模式;創新
近年來,人力成本增加、供需結構調整、環保政策趨嚴、消費者對品質需求提升、同業競爭激烈、國際環境不確定性增加等因素迫使企業審視自己的盈利模式,發現自身核心競爭力,進行盈利模式創新。盈利模式創新有很多內容,在企業創新過程中,管理會計通過對數據的整理及價值鏈的分析,向管理層提供決策信息,優化企業資源配置,提升企業價值。
一、管理會計在中小企業盈利模式中的內容
(一)品牌盈利,提高企業長期盈利能力
品牌盈利是現代企業重要的盈利模式之一。品牌是產品的靈魂,是對消費者質量和信譽的承諾,企業可以為產品制定相對高的價格?,F實中很多中小企業沒有自身品牌,靠OEM或ODM賺取加工費,或者在運營過程中對沒有品牌意識,在批發或零售環節賺取差價;企業要在整個產品價值鏈上多分“一杯羹”,一定要重視品牌的建設,通過品牌定位、品牌差異化梳理自身品牌,通過資本運作、渠道滲透、強強聯手等方式提升品牌價值。品牌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企業持續的投入,因此,在資源配置上,公司需要主動的向品牌建設進行傾斜。
(二)改變收入結構,帶來新的業務增長點
隨著同業競爭加劇,通過專業化經營、創造多樣化的收入來源以形成多樣盈利模式越來越重要。在中小企業的營銷模式中,多數采用代理、分銷或直營一個或多個渠道銷售,部分企業近年來新增電商渠道,通過自建或外包電商團隊進行運營。由于各渠道利益訴求不同,渠道間是獨立或競爭關系,在整個渠道上浪費很多資源。企業通過建立全渠道和多店商城信息系統,整合私域流量與公域流量,打通線上與線下商品渠道,輔以利益分配機制,實現在“商品通、會員通、渠道通”的新零售模式,整合了整個渠道資源,共享庫存和會員信息,增加渠道收入,加快商品流通,降低渠道庫存成本,實現整個渠道利益最大化。
在網絡時代下,調整收入結構的方式方法比較多,比如,以微商城的形式在市場空白區域拓展銷售渠道,即節約了渠道成本,又增加了銷售;又如,在開展營銷活動時,通過跨業聯盟方式共享受客戶,跨行業合作帶來總體銷售提升。
綜合以上營銷體系的活動,管理會計在測算收入的同時需要衡量各項成本投入,比較重要的是設置各利益相關方的分配機制,結合自身企業資源從戰略角度進行權衡,既要考慮短期的投入,又要把握長期的收益。
(三)會員服務助力企業價值成長
對零售型中小企業而言,私域流量是企業的無形資產,CRM管理與維護決定了企業的收入大部分來源,企業通過客戶購買記錄和其他特征做好客戶分析形成客戶畫像,進行有針對性的營銷活動。另外,基于20%的客戶為企業帶來80%的利潤這一原理,企業通過CRM系統與重點客戶建立長期、穩定的關系,為企業的長期盈利創造條件。
(四)速度領先創造超額利潤
速度領先模式是通過保持比競爭對手和行業平均水平更快的速度對客戶需求做出反應而建立起來的盈利模式,以獲得超額利潤。ZARA從設計理念到成品僅需10天,更是靠設計、協作生產、物流三項“產銷研”協同的快速補貨模式,取得了優異的業績。
零售行業競爭激烈,傳統零售生存壓力大,電商零售漸趨理智,直播零售風口又起,什么樣的產品符合消費者的口味是個天大的難題,又如何從市場端倪中發現“爆款”且能快速反應,迎合消費者需求,這是零售行業生存發展之道。
對批發型中小企業而言,如何準確把握客戶需求同樣是個難題,需要轉變供貨模式,從大批量訂貨模式轉向預售模式、小批量訂貨、大批量補貨模式,提高公司與客戶贏利能力,大幅降低公司庫存。
因此,中小企業應該審視企業生產經營各環節,內外整合,去繁化簡,對市場需求快速做出反應,以獲取超額利潤。
(五)價值鏈分析,發揮企業核心競爭力
在有些中小企業中,從研發、技術、采購、生產、分銷、物流等涉及較多的管理運營環節,畢竟企業資源與運營能力有限,所以企業不可能在每個環節上的運營管理都是優等生。運用價值鏈分析,識別企業核心競爭力和優勢,通過價值鏈分拆、修補、擠壓或整合等模式,重新整合價值鏈,充分發揮自身優勢,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高企業價值。
近年來,在東部企業,勞動力短缺與勞動力上升是困擾企業的一大難題,對于研發設計和銷售能力擅長的企業,往往在生產管理方面存在不足,這時,可以把生產環節通過外包給中西部工廠,或通過參股、控股的方式在人力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設廠。一是可以公司資源集中在研發、銷售上,二是可以通過外包等方式降低生產成本。
在與外協工廠合作時,在保護品牌的前提下,產品可由外協工廠直接供應客戶,縮短物流周期,延長產品生命周期,降低物流成本。全球經濟與數字經濟時代,與供應商、外協廠、客戶不再是一種單純的買賣關系,應該是優勢互補、合作共贏關系,大家都是產品價值鏈上一個不可或缺的環節。
(六)戰略成本管控,提升企業價值
管理會計的發展已經從經濟管理與財務控制階段進行價值鏈與戰略控制階段,管理會計已不再是靠制度和標準審核成本開支的時代。管理會計應該從企業戰略高度審視公司成本費用,運用作業成本法等工具,分析成本動因,提出建設性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