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芳耀


一、美育的新思考
美育滲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對個人影響巨大。它不僅影響著個人的價值觀,還激發人們在生活中通過繪畫、音樂、舞蹈、器樂、文學作品、影視作品等潛移默化的汲取營養,進而形成自己的價值觀。因此,說美育影響人生一點也不為過。通過美育教育,讓每個中國人提高自己的審美和人文素養,這從國家開始把美育納入中考開始就可見一斑。現階段,美育已經成為我們學習的必修課。盡管現代社會出現的“唯金錢論”使人們普遍變得異常浮躁,但美育卻可以塑造和豐富人的精神世界,讓孩子能夠盡可能多的接觸美好的事物,讓孩子感受自然之美、音樂之美、繪畫之美、建筑之美、詩詞之美,提升孩子們的科學素養、人文素養以及藝術素養。少年強則國強,普及美育,無論是對國家和民族的文化振興,還是文化軟實力的提升都起著非常基礎性的作用。新時代美育是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心靈教育,也是豐富想象力和培養創新意識的教育,能提升審美素養、陶冶情操、溫潤心靈、激發創新和創造活力。美育的意義在于讓明天更美好。隨著時間的推移,接受良好美育教育的青少年逐步走上工作崗位,影響著整個社會,更潛移默化地影響著人們的道德素養和審美能力。而全民素養和審美意識的整體提高勢必又會促進社會的不斷進步,進而對國家和民族文化的發展產生正向的驅動力。
二、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的美育
“新文科”就是文科教育的創新發展,即培養知中國、愛中國、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新時代文科人才;培育新時代社會科學家;構建哲學社會科學中國學派;創造光耀時代、光耀世界的中華文化。在新文科建設中被提及的四大講堂之一《中國藝術大講堂》發揮著美育的作用,其通過發動名校,如清華大學美術學院、中央美術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學院、北京電影學院等高校為美育工作賦能,匯聚美育領域的知名專家學者,以及其他各個領域的知名藝術家為美育工作保駕護航。通過展示中華傳統藝術、現當代藝術、民間藝術來展現時代特色。新文科建設背景下美育更顯示出重要的地位,在國家頒布的《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中提出“把美育納入各級各類學校人才培養模式的全過程”,其核心內容是加強學子藝術學科知識體系的培養,注重審美體驗,豐富藝術實踐活動,從而幫助學子建立完善的人格,提升修養,增強文化創新意識。其實,早在100多年前蔡元培先生就曾強調過“美育是最重要、最基礎的人生觀教育”,美育通俗來講,可以稱為審美教育,是包含了美德、美感、美術在內,對孩子情感美、精神美、聽覺美等方方面面的培養。結合國家已經頒布的政策、意見,美育將逐步進入中考變成必修課,其主要目的就是為了讓孩子有更全面的發展。不言而喻,未來美育在大的時代背景下將會變得越來越重要。
目前,“美育”除了屬于一門綜合類交叉學科的專業,以中西方美術學理論知識體系為主線外,還涵蓋教育學、哲學、美學、管理學等學科的知識體系與方法論。要構建部分專家提出的“美育學”,需要對現有的“美育”進行升級,通過深入汲取其他學類的營養,為“美育學”所用,通過學科建設來整合跟美育相關的知識體系,建立完善的美育人才培訓框架,才能培育出符合時代需要的復合型美育人才。
三、現代信息技術與美育教學
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是迅速的,對美育的影響也比較大,其除了刷新了大眾對美育的認知以外,還激發了大眾對美產生了新的理解。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發展,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也在逐步提高,新媒體也呈現出不同的形式。新媒體的發展,帶動了美育的發展,如燈光技術的革新,讓光有了“樣子”,聲音也有了“樣子”,讓人們的關注點不僅局限在常規能看得到的畫作等視覺形象上,還讓那些我們原本“看不到的”思想也有了顯現的樣子。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一方面提高了軟件的開發,讓人們看到了新的繪畫風格,2.5D、C4D、酸性設計等新的技術、風格的產生,讓人們對美的認知變得多元化了;另一方面也對美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要求美育工作者要不斷地更新系統知識,不斷地緊隨國家技術的發展和應用要求,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緊隨時代步伐。
根據研究發現,美育的線上教學更加便捷,不受時間和空間限制。它可以有效地避免人員聚集現象,在特殊時期得到了普遍的推廣。相比于線下教學活動來說,美育的線上課堂體驗性差一些,實操性的課程無法進行針對性輔導。并且,線上教學很難有效的監控學生的學習情況,而線下教學監督起來則更為方便。線下教學能更好地進行面對面的溝通,及時發現問題并予以糾正,有利于交流,如要給學生“改畫”線下更具優勢,線上則需要借助現代的工具來完成,傳統工具無法實現“改畫”這一活動被完整而有效的被學習到。在美育的線上教學中,理論性的課程比較適合,實操性的課程則采取線下教學為宜。
美育涉及自然美、藝術美、社會美、科學美等不同形式的內容。其中,觸及自然美的教學主要是感受大自然帶給我們的審美感知,感受自然現象帶給我們的不同視覺變化和感受,體驗大自然的偉大和神奇;觸及藝術美的教學主要是通過美術繪畫、音樂享受、肢體舞蹈、文學認知等,進行全方位的感受和創造;觸及社會美的教學主要是通過對社會生活中美好事物的感受而進行的體驗,感受周圍生活以及人與人之間的美好;觸及科學美的教學主要是通過結合科學技術的應用,對新視覺以及新造型進行探索。因此,教學設計時需要對課程主題進行設置,根據課程目標推進教學計劃。
四、美育工作實踐
美育教學不僅僅是教授傳統的繪畫知識,也包括對身邊工具、材料的創造,即能夠使作品以更美、更具有形式、更具有創造力的一面呈現出來。以《粘土浮雕》課程為例,我們在教學過程中刷新了對普遍使用的幼兒材料工具的認知,讓簡單而又易于加工的手工材料,盡顯獨特的工具魅力。從多次粘土浮雕課的教學成效來看,對于這種類型的課程無論是成人還是孩子,都是百上不厭。不僅鍛煉了人的手工精細度,還呈現了從平面到立體創作的樂趣,整個過程都需要不斷的思考,因為材料的創新和獨特的表現,需要人們思索流程、效果以及手法的綜合運用。美育教學過程其實就是讓學生們充分的認識美、創造美、感受美,能夠在美好的期待下刷新對于美的認識、陶冶情操、感受身邊一切能帶來美好的東西。美育是人格養成、凈化心靈的關鍵,美育的培養也是現代教育的趨勢。我們之前的美育教育更側重于技法,而真正的美育還包含著美感教育,其在以往是缺乏溝通和感性的。美育教育要激發學生的想象力,結合個人的感知能力,達到精神美,以促進人格的發展和健全。美學大師席勒認為,美育是培養人的理性與思維的手段。未來的社會是創新與科技相結合的社會,而靈活的思維與豐富的想象力是必不可少的。美育就是一種特殊的傳播途徑,它通過培養學生的審美意識、審美能力,使學生在學習中發現美、欣賞美,從而將智力因素與審美因素在培養過程中有機融合,為創新能力的培養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