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


【摘要】目的:分析小兒癲癇患者臨床護理中實施細節護理的價值。方法:選取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我院收治的癲癇患兒74例,隨機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各37例,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細節護理。結果:觀察組有效率和生活質量評分均高于對照組(P<0.05)。結論:細節護理可有效提升小兒癲癇患者的護理效果,改善生活質量。
【關鍵詞】小兒癲癇;生活質量;細節護理;護理效果;兒科
【中圖分類號】R473.74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076
小兒癲癇是兒科疾病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同小兒神經系統發育不健全、大腦皮質異常放電等存在密切關系,臨床以短時間喪失意識、肌肉抽搐等為主要臨床癥狀。因為該病的致殘率和致死率較高,在治療過程中常存在很多護理風險,為了防止對病情恢復產生影響,及時實施護理干預非常關鍵[1]。所以,本研究對該類患兒實施細節護理,獲得滿意效果,如下。
1 資料和方法
1.1 臨床資料
選取我院收治的74例癲癇患兒(納入時間: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隨機分為觀察組37例,男18例,女19例,平均年齡(7.36± 0.52)歲;對照組37例,男20例,女17例,平均年齡(7.25±0.47)歲,兩組資料對比(P>0.05)。
1.2 方法
對照組:常規護理。觀察組:細節護理,包括:(1)觀察病情。護理人員在患兒入院后需衣著得體、熱情接待,使患兒排斥陌生環境的程度減輕。對患兒病情細致評估,根據其具體情況而確定個性化護理方案。叮囑家屬掌握有關日常護理中的注意事項,避免日常護理過程中患兒發生不適感或異常狀況而使疾病的發作率增加,用藥劑量要按照醫囑嚴格執行,確保所用的藥物劑量在對疾病控制的最低劑量,避免藥物對機體健康產生影響。密切注意患兒是否存在異常反應,若有異常應立刻停藥[2]。(2)飲食干預。避免刺激性食物而使患兒病情加重。護理人員結合患兒飲食習慣而確定科學、合理的飲食計劃,多食用高維生素、高礦物質等食物,確保營養充足。(3)心理護理。利用眼神鼓勵或撫摸等方式讓患兒的緊張感得到改善。定時進行健康講座,細致解答家屬的問題,為家屬介紹治療成功案例,增加治療信心,減輕不良情緒。并且護理人員避免在患兒面前對疾病進行討論,防止患兒無端猜測而加重病情。(4)發作處理。護理人員在患兒發作過程中不可強行按壓抽搐的四肢,避免關節骨折、扭傷等情況的出現。急救時不要對患兒喂水、喂藥等,避免堵塞呼吸道而引起窒息。
1.3 觀察指標
(1)護理效果:顯效;臨床癥狀基本消失、家屬和患兒心理狀態良好,癲癇發作次數減少;有效:家屬和患兒心理狀態一般、臨床癥狀顯著改善,癲癇發作次數有所減輕;無效:臨床癥狀、心理狀態、癲癇發作均未改善甚至嚴重。
(2)生活質量:利用生活質量量表(SF-36)評價,共4個維度,每個維度最高分100分,分數越高表示生活質量越好。
1.4 統計學處理
SPSS21.0軟件分析,計數(生活質量)用(x±s)和t檢驗;計量(護理效果)用(%)和(X2)檢驗,P<0.05統計學成立。
2 結果
2.1 護理效果
觀察組有效率97.30%,對照組81.08%,組間對比(P<0.05)。見表1。
2.2 生活質量
觀察組生活質量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由于小兒癲癇的特殊性,在具體發病期間,存在復雜的發病原因,同時也會反復發作。實施積極的治療意義重大,且配合相應的護理干預措施也非常重要[3]。 細節護理是護理方式中比較新型的護理模式,細節同質量密切相關,因為臨床護理工作主要是重復某些細小環節,存在平凡、瑣碎以及繁雜等特點,對各個環節都要做到優質、細致、認真服務[4]。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各指標優于對照組,說明細節護理效果確切。細節護理干預通過認真觀察患兒生命體征狀況以及病情變化情況,制定針對性護理措施。避免飲食期間的有關危險。在進行心理護理改善患兒不良情緒的同時對其給予關心和鼓勵,同時對家屬實施健康教育,讓家屬感受到來自護理人員細致且優質的護理服務,提升依從性。將疾病發作時的處理預案工作做好,可有效避免患兒發病期間出現意外,提升護理質量。
綜上所述,小兒癲癇患者通過實施細節護理可獲得滿意效果,在提升治療效果的同時將患兒的生活質量也進一步得到了提升,臨床價值較高。
參考文獻:
[1]趙存飛.探討優質護理干預模式在小兒癲癇患者護理中的應用[J].中國農村衛生,2021,13(05):41+43.
[2]賀婧.綜合護理干預模式在癲癇患兒護理中的應用價值評估及效果評價[J].當代臨床醫刊,2020,33(05):451+453.
[3] 成秋滿,郭榮蓮,黃錦羨.細節護理干預用于小兒癲癇 護理中的效果研究[J].基層醫學論壇,2019,23(30):4358-4359.
[4]馮清楊.細節護理在小兒癲癇中的效果觀察[J].世界最新醫學信息文摘,2019,19(52):353+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