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旭 閆柳


【摘要】目的:探討艾條灸與穴位貼敷聯合在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中的有效性。方法:以7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為例,將其以數字隨機方式分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5例,對照組以常規藥物治療,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艾條灸和穴位貼敷治療,觀察治療后兩組效果和病人滿意度。結果:實驗組臨床治療總療效是94.86%,比對照組的80.00%顯著更高(P<0.05);實驗組對治療的總滿意度是97.14%,比對照組的77.47%明顯更高(P<0.05)。結論: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采取艾條灸聯合穴位貼敷治療能夠取得更滿意療效,從而提高病人滿意度。
【關鍵詞】艾條灸;穴位貼敷;腰椎間盤突出癥
【中圖分類號】R246.2 【文獻標識碼】A 【DOI】10.12332/j.issn.2095-6525.2021.15.239
腰椎間盤突出癥是常見的一類外科疾病,因腰椎間盤發生了不同程度變型,加上受外力作用影響,椎間盤纖維破裂,使髓核突出,相鄰及神經根受到刺激或者壓迫,從而引發如下肢麻木、坐骨神經痛、腰腿疼痛及腰部活動明顯受限等一系列癥狀。中醫認為該病為“痹癥”范疇,因筋脈失養、肝經濕熱及腎氣虧虛等引發氣結不通及脈絡阻塞等,不通則痛[1]。對此,中醫采用艾灸貼與穴位貼敷進行治療,取得了顯著效果,現報道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1臨床資料
以70例于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病人為例,其中,男31例,女39例;年齡65~80(39.42±2.13)歲;病程7~26(15.12±3.51)個月;髓核突出階段中,前期34例,中期28例,晚期8例。將其以數字隨機方式分對照組與實驗組各35例,臨床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方法
對照組以常規藥物治療,給予雙氯芬酸(廠家:湖北金龍藥業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42020193)口服,每次25mg,每日3次;布洛芬緩釋膠囊(廠家:中美天津史克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00089)口服,每次1粒,每日2次。
實驗組則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艾條灸和穴位貼敷治療,艾條灸:準備好艾條、治療盤、打火機、紗布、艾灸盒以及執行單等,針對病人情況選擇相應穴位,其中,氣滯血瘀型為腎俞穴、腰陽關、承扶穴及委中穴;肝腎虧虛型為太溪穴、豐隆穴、肝俞穴、腎俞穴;風寒痹阻型為承山穴、次髎穴、腎俞穴及大椎穴。,操作方法:1用具: 統一采用隨身灸功能木質加強型溫灸盒,隨身灸專用清潔套裝;使用古方蘄艾條(廠家:湖北蘄春李時珍醫藥工業園);操作方法: 取病人舒適體位,暴露施灸的部位,注意做好其他保暖,將古方蘄艾條放入溫灸盒底座上方卡住,點燃艾柱后置入艾灸盒中插好,把艾灸柱高度調到距離相應穴位上方5-8cm,調整艾灸點燃面與防煙圈齊平位置,然后將艾灸盒放到所取的穴位上,扣好松緊帶上的扣眼,保證溫灸盒良好固定,溫灸盒與皮膚之間隔有一層絨布,避免艾灰掉到皮膚上導致患者燙傷,施灸過程注意詢問病人有無不適和觀察其皮膚變化,結束后將艾灸自帶防煙帽扣到艾灸柱上自然熄滅,再用紗布清潔皮膚即可。每次溫灸治療時間為 15 min,每日1次,一周3次。
穴位貼敷:對氣滯血瘀型病人選擇三七、當歸、沒藥、丹參、地龍等;對寒凝濕滯型選用半夏、茯苓、附子、細辛、甘草等。將藥物磨成粉后,加入凡士林與蜂蜜進行密封備用,在貼敷前對穴位皮膚進行清潔,取藥為拇指大小,用透氣型輸液貼在穴位貼敷,氣滯血瘀型取穴為腎俞穴、腰陽關、承扶穴及委中穴,肝腎虧虛型為太溪穴、三陰交、肝俞穴、腎俞穴;風寒痹阻型為承山穴、次髎穴、腎俞穴及大椎穴,每次30min,每日1次,周7天為一個周期。
1.3觀察指標
觀察兩組臨床療效,痊愈:病人腰部功能完全或基本恢復,直腿抬高超過80°,腰腿疼痛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改善:病人腰部功能有一定程度恢復,直腿抬高在60°~80°之間,腰腿疼痛有所改善;未愈:病人腰部功能、腰腿疼痛情況無好轉,直腿抬高實驗為陽性。總療效=治愈率+改善率。觀察兩組滿意度,很滿意為91~100分,尚可60~90分,不滿意60分以下。滿意度=很滿意率+尚可率。
1.4統計學處理
數據錄入SPSS23.0軟件處理,用%表計數資料,用x2檢驗,P<0.05表區別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臨床療效對比
實驗組臨床治療總療效是94.86%,比對照組的80.00%顯著更高(P<0.05),具體見表1。
2.2治療滿意度對比
實驗組對治療的總滿意度是97.14%,比對照組的77.47%明顯更高(P<0.05),具體見表2。
3 討論
從中醫學角度上看,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治療的原則是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滋補肝腎及散寒除濕等。該研究對實驗組則在常規藥物治療的基礎上加用艾條灸和穴位貼敷治療,其臨床治療總療效是94.86%,比采用常規藥物治療的對照組80.00%顯著更高(P<0.05);且實驗組對治療的總滿意度是97.14%,也比對照組的77.47%明顯更高(P<0.05)。原因是通過艾灸條所產生的溫熱感對穴位進行刺激,能夠溫經散寒、扶陽固脫和拔毒泄熱,從而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其中,艾灸腎俞穴能溫腎壯陽和強腰壯腎,起填補精髓的作用;艾灸太溪穴可補腎氣和滋腎陰、壯腎陽;艾灸大椎穴能統領全身的陽氣,其溫經通脈和補腎壯陽的作用[2]。而穴位貼敷可以把藥物在體表穴位上進行直接作用,經皮膚滲入肌層,幫助溫經活絡和消炎止痛。兩者合用在腰椎間盤突出癥的治療中對于促進病人恢復健康起著重要作用。
參考文獻:
[1]杜燕,呂名南. 針刺配合穴位貼敷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療效觀察[J]. 實用中醫藥雜志,2018,34(05):517-518.
[2]梁虹,羅漫麗,李海婷.艾灸聯合穴位敷貼對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干預效果[J].慢性病學雜志,2020,21(02):262-263+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