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美靈
(湖南科技大學外國語學院,湖南湘潭 411100)
社會主義新時期關于大學生教育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課程思政的重要性,對此高校逐步開展將學業課程與思想政治相融合的教育模式。教材是教學的重要載體,隨著社會的發展,翻譯方面的教材對翻譯人才的培養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其不僅要注重培養翻譯能力,而且也要注意培育學生的愛國情懷和語言文化素養。因此,如何發揮翻譯教材的思政育人功能,取得翻譯能力與思政育人的雙贏,是每一位翻譯教材編寫工作需要考慮的問題。
近年來,隨著國際交流的日益增多,翻譯教學有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因此市面上出現了各種這樣的翻譯教材,令人目不暇接。穆雷指出新出版的教材雖然類型眾多,內容豐富,但很難找到一本聯系當代社會、適合學生學習水平的翻譯教材。面對這一局面,不同的學者指出了翻譯教材編寫存在的問題。
在選材方面,有些教材大都偏向于文學類型,其詞語、句子或者簡單明了,或者晦澀難懂,根本無法適合不同水平階段的翻譯練習者。對此,王銀泉提出傳統翻譯教材多側重文學翻譯,造成學生的學習內容與實際運用嚴重脫節,因此很難培養出能力多元化的翻譯人才以滿足我國對外交流的需求。
在譯例方面,當前不少教材選用的譯例都是東拼西湊,甚至大量雷同,讀來味同嚼蠟,缺乏獨創性。此外,葉紅衛指出許多翻譯教材只是將譯例簡單的羅列出來,而后進行一兩句話的點評,學生看后仍然沒能了解翻譯思路、提高翻譯能力。譯例不具有經典性和代表性,缺乏詳細的翻譯思路講解,未能給學習者帶來實質性的啟發和指引。
在練習方面,有些教材的編寫者只注重教材的講解等主體部分,卻忽視了學生的課后練習,缺少了學習中鞏固的環節。張美芳對中國翻譯教材進行了全方面調查研究,其中有11%的人認為現有翻譯教材中練習形式單一,練習數量不夠。編者們沒有給予練習足夠的重視,導致一些練習空有其名,未能真正幫助學生更深入的理解和鞏固所學內容。
翻譯教材是翻譯教學內容的體現,也是教師展示知識和學生學習知識的主要工具。可以說,翻譯教材是翻譯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影響翻譯課程效果的關鍵因素。因此,我們必須針對翻譯教材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好好反思,總結不足并加以改正。
翻譯教材將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價值觀念傳遞給學習者,讓其通過親身翻譯實踐形成文化認同,達到翻譯教學中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在中華文化復興的時代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教育中是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有利于培養優秀的社會人才,有利于實現民族發展,更有利于促進群體和諧共存,因此,在編寫翻譯教材的過程中必須融入思政元素。思政元素是翻譯教材編寫的必備要素,首先,它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使學生成為一個有責任、有擔當的社會主義新青年;其次,它可以促進學生健康的心理發展、使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最后,它還可以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使更多的人了解中華文化、喜愛中華文化,并傳播中華文化。
在翻譯教材編寫的過程中不可忽視立德樹人這一教育理念,割裂育德和育才的內在聯系。“才者,德之資也;德者,才之帥也?!钡虏偶鎮涫钱敶g人才培養的目標體現。對于翻譯專業的學生來說,學習教材可以使自己增長翻譯知識、提升翻譯能力,為其以后的職業生涯做好準備。大學生的個人道德觀、社會責任感等多多少少都會在上學期間受到影響,翻譯教材中成為大學生價值取向的重要承載者。因此,為了培養出優秀的社會主義事業翻譯人才,教材編寫者在注重育才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育德的重要性,將育德與育才的教育觀念相結合,培養全面發展的翻譯人才。
在當代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之下,高校學生在學習、生活等方面都存在著大大小小不同的問題。多數學生過于看重分數、獎學金、外形外貌、他人認可等關乎自身利益的外在因素,從而經常面臨不同的心理健康問題。面對這種情況,翻譯教材可以成為傳播健康信息的重要載體。翻譯教材的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符合學生心理健康發展,將自身特點與優勢發揮出來,實現學生的全面發展。貫穿有思政教育意義的翻譯教材,使學生不再迷茫,秉承積極樂觀的敬業精神,為我國的翻譯事業、跨文化交際事業中貢獻自己的力量。
傳統文化是國家和民族發展建設的源動力,同時也是民族文化和民族自信的根基。從現實的發展角度進行分析能夠得知,中華民族優秀文化的形成價值理念能為當今社會的發展提供強大的動力支持。我們要學習本國文化,理解本土文化,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觸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確立自己的位置。對此,翻譯教材編寫者在編寫教材時,要注重引導學生認識、理解、認同喜愛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使學生有更多機會接觸、了解、領悟中國的傳統文化,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隨著時代的發展,翻譯教材編寫體系的建設是翻譯教學工作中的重大任務,其關系到當代中國翻譯人才的德育培養。針對翻譯教材編寫體系的現狀,以及思政教育的現實意義,本文從主題、譯例、練習這三方面,將思政教育資源自然巧妙的貫穿于翻譯教材編寫中,形成翻譯知識與人格培養相互結合、翻譯技能與價值形成相互促進的翻譯教材編寫體系。
翻譯教材的編寫應該以某一主題展開。翻譯教材中各式各樣的主題是思政教育最好的表達方式,將日常生活中的思想政治素材以不同主題貫穿于翻譯教材中,可以很好的培養學生的價值觀念以及人文素養。這里以彭長江等人編寫的《英漢-漢英翻譯教程》為例,該書以地理、人物、風土人情、名勝古跡等16個主題構成全書,每一個主題以兩篇英譯漢和漢譯英選文為中心展開翻譯問題的討論,其中漢譯英的選文中有很多涉及到傳播中華文化、介紹名人優秀品質、政治思想等話題,學習這樣的教材不僅僅可以使學生的翻譯水平得到提高,而且培養了學生的思想品德。因此進行翻譯教材編寫時,可以參考這樣的模式:首先,以不同主題為單位,精選符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有時代意義與實用價值的典型性的選文;其次,圍繞選文展開翻譯問題的討論,最后再進行相關翻譯的練習。
翻譯教材的編寫需要注重母語文化素養的積累及其與翻譯結合的重要性,圍繞所授主題不斷挖掘和提取思政翻譯素材,精選中華經典作品中飽含深厚哲理的文化語言,如詩詞文化、民俗文化、科技文化等,引導學生解讀原語文化,深刻理解原語翻譯的要旨,完成相應的翻譯。
翻譯教材中的舉例不止要考慮兩種語言文字之間的轉換,如果譯例瑣碎枯燥,很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學習興趣。因此在編寫教材時宜采用能激起學生情感共鳴的、滲透心靈的思政化和優質化相結合的翻譯譯例。例如在陳宏薇教授編寫的《新編漢英翻譯教程》(第二版)中用到了“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后”來講解漢譯英中對偶句的翻譯,在翻譯的講解中弘揚了中國傳統美德中“謙虛”品質;又如編者引用了朱自清的《匆匆》“燕子去了,有再來的時候;楊柳枯了,有再青的時候;桃花謝了,有再開的時候,聰明的你告訴我,我們的日子為什么一去不復返”來講解漢譯英排比句的翻譯,譯例不僅幫助學生回憶了中學時代的經典課文,而且再次引發學生去思考在這信息化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如何去珍惜時間。
翻譯教材中的譯例應具有啟發性、情境性、實用性、時代性和教育性等特點,激發學生的翻譯興趣,讓學生積極思考,主動實踐。基于譯例,做到教材的思政化和優質化,在翻譯實踐中歸納,再概括總結,提煉翻譯方法、原則與策略,實現從實踐到理論的升華。
教材要重視練習的設計。練習是翻譯教材中重要的部分,其扮演了鞏固和運用知識的角色。翻譯練習的呈現也應該注重趣味性、多樣性以及思想性。將翻譯知識傳達的情感價值反映在翻譯練習,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感,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翻譯教材中的練習可以設置為篇章練習,以中國習俗、人文科技、傳統文化、人物歷史、政治經濟等為主要內容,并要求以小組合作、互幫互助的形式開展翻譯活動,更好地發揮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自覺性和創造性。首先,在翻譯練習的過程中,學生進行搜索、閱讀相關資料,了解我國的歷史文化、風俗人文和科學技術,感受祖國文化的博大深厚和科技發展進步,從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懷。再者,通過翻譯練習的訓練,學生查閱、討論、思考,并進行一遍遍的譯改,這個過程可以磨礪學生的心智、培養學生的耐心,教會學生勇于嘗試、不言放棄,最終獲得成功。
翻譯教材可以使翻譯人才在實踐和練習中不斷豐富翻譯經驗、提升翻譯能力。因此,在引導學生自主練習的基礎上,將思政元素融入翻譯練習,讓學生積極探索、主動鉆研、反復實踐、不斷體悟,獲取新的知識。
思政教育的融入,保障了翻譯人才的培養質量,有助于實施立德樹人的教育方針,為中華民族的復興以及中華文化走出去培育高素質的翻譯人才。結合當今翻譯教材編寫的現狀,本文將思政教育融入翻譯教材編寫中,通過主題育人、譯例育人、練習育人,實現翻譯能力與思政教育的互促與雙贏,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使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翻譯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