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思揚 楊景偉
(長春工業大學,吉林長春 130012)
目前,根據我國最新人口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我國60周歲以上人口是21242萬人,占總人口的15.5%,65周歲以上人口13755萬人,占總人口的10.1%。”從相關資料中顯示,當一個國家的60歲人口達到或者超過總人口的10%,65歲以上的人口達到或者超過總人口的7%,那么該國家則可認定為進入老齡化社會。從現有的統計數據來看,中國顯然已經進入了老齡化社會,老齡化問題逐漸成為國家關注的重點。為了切實解決好老年人問題,我國引進了社會工作專業,并開設老年社會工作課程,以期培養出更多專業的社工人才從事老年服務。但是由于我國社會工作起步較晚,在老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教學過程中更多的是借鑒西方國家的模式,缺乏對本土模式的思考和探究,導致教學過程中問題重重,不僅影響了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的質量,也嚴重阻礙了國內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所以,本文將對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問題進行深入剖析,以此為出發點,提出可行性的優化建議,試圖提高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教學質量,繼而培養出更多專業的老年社會工作人才。
目前在我國一些高校設立社會工作專業,將老年社會工作作為其中一個專業方向,通過老年社會工作專業課程使得學生掌握老年社會工作的理論知識以及實踐能力,希望通過培養出專業的社會工作者以緩解國家老齡化所衍生出來的各種社會問題,同時也希望可以通過專業社會工作者為老年群體提供更加全面、專業的服務,充分解決老年人的心理問題,并引導他們通過自己來解決自身的問題。但是,由于我國社會工作專業起步較晚,國內對社會工作專業認知還存在局限性,老年社會工作的教學亦尚未建立成熟的體系,導致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過程中出現諸多問題,不僅影響了老年社會工作的教學質量,也導致老年社會工作的服務成效大打折扣。所以,本節將結合實際對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過程進行分析。
根據《中國發展報告2020:中國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趨勢和政策》顯示:從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顯示,我國現有60至64歲的老年人口中,有6%的人雖然身體不健康但是尚能自理,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能夠自理的人口比例也隨之提高,同時女性健康狀況不如男性。高齡女性不僅僅存在生理方面的問題需要特殊照料,同時她們的心理健康問題與男性相比更加突出,但是在本土化教學過程中,并未針對高齡女性問題進行針對性的專業教學,社會工作者在面對高齡女性的社工服務時,只能夠按照常規的老年社會工作方法為其提供幫助,導致高齡女性的真實需求并未完全得到滿足,例如老年人的喪偶率較高,其中高齡女性的喪偶率遠遠高于男性,在失去配偶之后她們的心理撫慰機制崩塌,在養老和生活方面都產生巨大沖擊,需要社會工作的介入為其重建新的生活機制,但是在現有的老年社會工作的本土化教學中,并未從高齡女性的問題和特點出發進行針對性的專業培養,導致現有的社會工作專業人才缺乏高齡女性問題解決的有效方法,在問題發生時難以及時應對,其服務方案更具有廣泛性而缺乏針對性,高齡女性的服務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老年社會工作發展受限。
目前高校在進行老年社會工作的教學過程中,多以教材為主,通過小組討論、角色扮演等形式完成教學目標。縱觀已有的教材,一些教材以理論知識為主,目的是希望社會工作專業學生能夠具備較強的理論知識,在面對個案時能夠從理論知識中獲取解決方案;但是另一部分教材則以實務案例的分析為主,通過實務分析幫助學生從案例中提取問題解決的最佳方案。但是這些教材無論是理論知識,還是實務案例分析多數是以港臺或者國外的理論、方法為主,由于文化背景、經濟發展等因素的差異性,導致書本中的知識難以完全套用到本土老年社會工作中。
與此同時,在本土化的教學過程中,授課教師多數并未具備實務經驗,所以他們的教學多是“照本宣科”,難以為學生提供更具有本土化的老年社會工作實務經驗,導致學生掌握的知識呈現出“黃皮白囊”的特征。此外,老年社會工作的專業學習應該以理論結合實踐的模式為主,通過實踐將理論知識鞏固以及掌握本土化的實務經驗。但是目前多數高校實踐教學環節缺失,在認知實習、專業實習以及畢業實踐環節中,學生并不能真正參與到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多以志愿者或者資料整理的形式完成實踐,甚至部分高校的實踐環節并未從事老年社會工作服務,而是在社區或者與之無關的崗位進行,導致學生的實踐培養環節大打折扣。
目前國內有292所院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但是專門設立老年社會工作方向的院校并不多,大多數院校在進行社會工作專業招生時并未進行專業的市場調查,對于目前社會是否需要老年社會工作方向社工人才?老年社會工作方向人才缺口多少?專業老年社工人才對社會工作領域的發展有何影響?目前并沒有進行詳細的前期調查,導致各大高校在進行專業培養時呈現出與市場需求不匹配,培養方向與市場需求方向不一致的現象。
與此同時,多數高校在進行本土化教學時,其培養目標大同小異,例如吉林大學珠海學院的培養目標是通過專業的理論、技能、方法以及法律的學習,樹立社會工作價值觀念,掌握理論、實踐能力等;中山大學社會工作專業的培養目標就是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社會工作理念,掌握社工知識和技能等。高校在進行專業教學培養時,并未針對老年社會工作提出更加具體、可量化的培養目標,不同類型的學校、不同層次的學生培養目標呈現出高度一致性,導致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培養目標缺失,現有的社會工作培養目標形同虛設,培養目標對實踐教學難以起到引導和督促作用。
從社會發展趨勢來看,老年社會工作的介入已然成為社會緩解及解決老齡化問題的重要手段,但是國內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對老年社會工作人才的培養及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產生一定的阻礙。所以本文將針對上述問題,提出針對性的優化建議,試圖提高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的教學質量。
在進行老年社會工作本土化教學過程中,忽略了性別差異而導致的服務需求的不同。女性在社會、文化等領域長期受到忽視,她們的需求也難以引起人們的關注,所以在社工服務過程中其特殊的需求難以得到滿足,老年社會工作的服務效果和目標與實際難以匹配。所以,在教學過程中應該加入性別視角,重視對高齡女性服務技能的培養,關注她們的需求。從她們的實際需求出發,對社會工作人才進行針對性的技能培訓,例如考慮高齡女性的心理需求對社工人才進行相關心理方面的培訓,及時掌握心理輔導技能,在社工服務過程中能夠為高齡女性提供更加專業的心理輔導。
目前老年社會工作的教學課程設置不合理,與其他社會工作方向無異,教學體系缺乏針對性,同時教學過程中缺乏必要的實踐環節,導致培養出的社工掌握的理論知識與實際脫節,實務操作過程中難以正確運用相關方法。所以,當務之急應該對課程教學體系重新規劃,開設專門的老年社會工作專業方向,從本科教學開始對學生進行系統的專業培養,從理論知識到實務進行系統、全面、循序漸進的教學。
與此同時,重視對學生的實踐教學。首先,授課教師必須具備實務經驗,一般高校教師以科研為主,故而其實務經驗相對匱乏,高校可以從外部社工機構或者政府相關部門聘請實踐教學人員,為學生提供專業的實務案例分析和指導,通過本土化的經驗幫助學生掌握更加符合實際需求的實踐技能;其次,學校與社工機構達成合作,尤其是老年社會工作專業機構。由專業的社工機構為學生提供實踐和實習的平臺,讓學生切實參與到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從實務工作中逐漸理解理論知識及掌握具體的實務技能,既能夠為老年社會工作輸送更多的專業人才,又能夠推動本土老年社會工作的發展;最后,鼓勵高校教師積極投身到當地機構、社區或者政府的老年社會工作服務中,通過實踐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繼而豐富其理論教學。
目前國內開設社會工作專業的高校基本專業培養目標一致,高校自身的辦學定位模糊,一些并不具備專業社工培養資質的高校開設社會工作專業,導致社工培養參差不齊,老年社會工作培養更是寸步難行。所以,國家應該重視高校自身的定位,要求各高校結合自身的實力、地區特色以及發展需求進行定位,提高高校社工培養質量。同時根據實際需求,開設專門的老年社會工作培養方向,進一步明確其培養目標,并且在培養的過程中根據地區需求有所側重,從而提高老年社會工作隊伍的整體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