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偉瓊
(新疆阿勒泰地區布爾津縣高級中學,新疆阿勒泰 836699)
在《普通高中地理課程標準(2017版)》中,要求教師通過對學生核心素養予以培育,使“立德樹人”的基礎目標任務得以踐行。因此,在高中階段對學生核心的素養予以培育是新課改下所有教師都需要落實以及貫徹的任務目標,目前的教學目標并不僅只是為了成績,而是保障中學生能夠具有相對較高的地理方面專業能力及素養。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在課程實教中要關注到對學生核心的素養培育,并使“立德樹人”的思想在高中生中得以全面實現。
首先,高中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實際教學中,將我國國情與愛國主義教育相互結合,深入發掘教材中所蘊含的愛國主義方面題材。例如,教師在講述《南海諸島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一課的時候,可以與“釣魚島事件”相結合,先給學生們講述一下此事件發生的基本經過,然后為高中生講明釣魚島的地理位置及此島嶼的歸屬權,使學生們了解釣魚島與我國其他各島嶼一樣,都屬臺灣島所附屬的島嶼,在明朝時代已經開始明確,釣魚島是中國的領土。高中地理教師通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讓高中生了解偉大的祖國神圣領土不可侵犯,并且為我中華泱泱大國的富強而自豪,引發了高中學生捍衛祖國安全的民族責任感及民族使命感。
其次,高中地理教師在地理實教中,可以將我中華傳統的文化和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為高中學生扣好他們人生的第一顆紐扣。中華民族所蘊含的優質傳統民族文化,是核心價值理念認知意識的基礎,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歷史悠久,在高中階段地理人文課堂實教中,更需要地理教師恰當地將中華民族傳統文化教育導入其中,比如“有國才有家”“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主義精神傳統理念,“契而舍之,朽木不折;鍥而不舍,金石可鏤”的民族精神,“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大愛的情懷,“以天下之樂為了,以天下之憂為憂”的居安思危理念已是“人無信不立”的做人原則,“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邏輯思維認知方式等,教育高中生要將人生的第一顆紐扣扣好,引導高中學生將自身的愛國主義情感內溶于心靈,外融于行止。
最后,高中地理教師在地理課堂實際教學里,把區域人文鄉土人情和愛國主義教育相融合,繼而使之升華為愛國情感、愛國情懷。通過高中地理教材和鄉土人情的有效結合,使學生們能夠感悟到“周圍”的地理專業內容知識,從對家鄉地理方面的了解,升級到對家鄉的熱愛,再到建設家鄉,從所在家鄉的巨大轉變,到國家的繁榮富強,明白有了國家才會有小家的基本愛國主義道理,由熱愛家鄉升華到熱愛我們偉大的祖國,使愛國主義情懷思想在心中深深扎根。
開放式教育手法不只是知識內容方面的開放,更是實教手法、內容及知識應用方面的開放。高中地理教師要將自然、歷史、人文資源,進行歸納及整合。例如,在高中階段地理課程實教里,組織高中生通過辯論、搶答、圖片、視頻等具有特性的實踐活動,在參與實教活動中,讓他們感悟到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
在高中階段地理課程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我國防治自然災害相關案例導入進地理課程實教中,這樣不但能使高中生們學習到對于抵抗災害,對發生的災害進行有效防治的地理專業內容知識,還能在一定程度上使學生們了解到我國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蘊含的優點。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將《中華主要自然災害》一課向學生展開講述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法來營造實教情境,播放有關地震的視頻資料及圖片,使高中生們感受到大自然發生災害的可怕破壞力量。隨后,教師再為高中生播放相關地震發生過程中,我國官兵、指戰員和志愿者,趕往受災地區援救受難者的視頻及感人事跡,以及國家與黨的關懷,全國廣大人民群眾捐款捐物等,使高中生在直觀化的真情實景下,感悟在大自然災害面前“天災無情,人有情”“一方受難,八方支援”的精神在共產黨領導下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及大中華民族氣概。使他們明白雖然災害無情,且具有毀滅性的破壞力,但是和祖國厚重人文情懷相比,眾志成城,無論面臨什么都不會被壓垮,不會被壓倒,讓高中生們從靈魂到內心思想都得到洗禮,并且立下宏志,用大公無私的愛及愛國主義情來報效我們偉大的祖國。
高中地理課程實教評論,應該與新課改發展相順應,深切落實“立德樹人”的基礎目標任務,對高中生核心的素養予以深化培育。教師不止要對學生文化成績予以關注,更對學生的情感、人文價值理念及態度予以關注,要引導其向著正確方向前進。在課程實教中,對于情感培育的評論,是目前我國地理學科對培育高中生健全人格觀念的需求,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理念導入到實教中。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向學生講述《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中,除了向學生傳授基本的地理知識以外,還需要高中地理教師要重視對高中生展開,愛國主義情感方面的培育。
區域認知具有差異性及整體性的特點。所以,教師在地理實教中,可以運用區域認知中的差異性特點,來比對及深入落實“人地協調觀”。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在《區域自然資源綜合開發利用》文中,可以通過向學生提起我國東北黑龍江一帶,原名“北大荒”后來向“北大倉”的轉變,是一種人類成功運用區域內自然資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革新及改造案例,可是在對此自然資源予以成功改造后,由于人們的不規范運用,又造成了“北大倉”即將變回“北大荒”。通過大家對區域內自然生態環境的轉變及差異性特點的比對,讓高中生們了解到,全人類想要有序的發展就必須要走可持續發展的路線,以破壞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必將換回來大自然的報復與懲罰。所以高中地理教師必須要在實教過程中,最大程度地向高中生踐行及深入落實“綠水青山即是金山銀山”的持續發展理念。
核心素養基礎條件下的高中地理科目實際教學,不只要在課程上、教室內展開,同時還涵蓋對高中生展開地理實踐活動能力方面的培養。通過地理課程實踐活動的開展,能夠使高中生對于日常生活里地理方面問題有深入的了解,并且可以帶動他們依據日常生活中出現的實際情況深入展開分析,把“人地協調觀”理念轉化為自身的實際行動。例如,高中地理教師可以適時組織高中生走入工廠,并對廠內的工業廢水排導狀況及排放廢水對自然環境的危害、廢氣工業用水處置辦法等,要求高中生對廠內廢棄物排放情況進行深入探究,并且針對此類問題提出規范、合理的整治改進方案。通過這類方式能夠培養高中生的社會使命感與社會責任感。正如某位教育學家說的:“地理教育是件頭等大事,既關系到發展地理學的問題,更關系到提高全民素質的問題。”
在核心的素養背景下,地理學科綜合邏輯思維能力通常有如下兩方面要求:其一,需要學生對地理科目中所蘊含的綜合性特征及個地理元素間的關聯性特征予以充分明確;其二,需要從多元化途徑對地理變化規律,及地理事物的發展進行探究。高中地理教師利用地理方面的相關案例,展開地理課程實際教學,引導高中生學會對地理各個要素間的關系展開分析,使他們明白“牽一發而動全身”的理念認知意識,運用“人地協調關系”邏輯思維理念,對地理中實際出現的問題進行解決。例如,教師在向學生講述《西北地區荒漠化防治》中,可以通過運用提問的方式:“為什么有荒漠化的產生?荒漠化是受到哪方面的因素影響而產生的?這些因素都包括?”讓高中生依據我國西北區域的實際降雨、氣候類別、土壤特征、植被分布等展開分析。學生通過對地理環境和人類活動的關系進行全面分析,了解到不合理利用自然資源,會給大自然造成傷害甚至導致難以挽回的巨大損失。并且以此為切入點,教育學生們人類與自然和諧共處的發展觀念意識,培育其具有正確的“人地協調觀”理念。
綜上所述,高中階段地理知識內容范圍非常廣泛,在“立德樹人”基本目標需求條件下,高中地理教師要想對地理課堂實際教學展開深入的革新,就必須要教師對高中地理教學的特點進行深入地了解,對學生學習地理的實際情況展開全面的分析,并以此為基礎,營造健全的地理教學方式及教育方法、創設具有正向性特點的地理課程實教理念等,為高中生身心的健康化發展與全面性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