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田田
1900年,陸禮華出生在一個相對開明的家庭。父親念過書,還參加過當地的軍官選拔,是小鎮上唯一訂閱《申報》的人。母親對女兒疼愛有加。母女倆唯一的爭執在于女孩要不要裹腳。立志要像男孩那般摸爬滾打的陸禮華曾三次剪斷裹腳布,甚至帶領身邊的玩伴一起拒絕裹腳。
仿效花木蘭那樣的女英雄,6歲的陸禮華著男裝上學,從飽讀四書五經到自主讀報,視野和思想進一步開闊。時隔三年,她離開學校在父親的雜貨店當學徒,很快學會辨銀元、打算盤。不久后,陸禮華去外地讀書。在上海中華女子體操學校校長的幫助下,她順利完成學業并留校任教,還兼任了周圍幾所學校的體育教師。
五四運動爆發后,陸禮華輾轉于蘇州、廣州等地演講,還通過上海的“環球學生會”積極組織示威游行。該學生團體成功引起蔡元培、孫中山等社會名士的關注。陸禮華認為“繁榮我中華民族,必先健壯其母親的體格”,遂將女子體育事業奉上日程。與此同時,她發表大量支持男女正常社交的言論,指出男女協作必將有助于國家和社會的發展。
就這樣,年僅20歲出頭的陸禮華在上海虹口設立兩江女子體育師范學校(后改名為兩江女子體育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兩江體校”),自賃民房,自任校長,致力于中國婦女解放,強健婦女體格,培養女子體育師資,為在中國開展女子體育運動訓練骨干。為提高辦學影響力,她聘請包括馬相伯在內的教育家、社會學家擔任學校董事。該校第一期招收十八名女生,除了開設田徑、球類、體操等基本課程,還聘請戲劇大師、音樂家等來校執教。陸禮華收入不菲,可為了開源節流全力辦學,十余年歷盡艱難,終于為兩江體校打造出一座擁有自主產權的四層教學大樓,同時購置了十二棟民房、一片農田作為學生宿舍和運動場地。
在陸禮華的努力下,兩江體校先后組建了女子足球隊、籃球隊,賽場上女孩們身著亮麗的紅色短褲和白色襯衣,一招一式毫不遜于男子。1931年4月,陸禮華在張學良支持下率女子籃球隊赴日本參賽。當時日方幻想借助比賽打擊中國士氣,陸禮華和隊員不卑不亢,以9勝1平的戰績橫掃對方球隊。之后,兩江女籃又陸續出賽朝鮮、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成績斐然,盡顯國威。
名聲在外的兩江體校為女學生提供了良好的就業機會。眾多畢業生被全國各地招攬為體育教師,一些南洋華僑主動邀請她們出國任職。從前難以踏出家門的女性獲得與男性同等的工作機會,不僅擁有了獨立的經濟基礎,提升了自信,也贏得了社會的尊重和贊譽。
抗日戰爭爆發后,陸禮華組織婦女給傷員做飯,還募捐了8萬元支持前線。淞滬會戰期間,兩江體校校舍被毀,學校一度停辦,陸禮華轉而以上海各界婦女促進會主席以及婦女慰勞會理事的身份投身抗日。抗戰勝利后,陸禮華又在上海設立起男女兼收的兩江中學。
陸禮華一生沒有生育,她所教出的學生都親昵地喊她“陸媽媽”。許多年后,這位叱咤風云的女校長在接受采訪時說:“我一生追求的事業,無它,不過是體育和婦女權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