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欲飛
孩子想學鋼琴,我就給他報了興趣班。可是學著學著,孩子就不想繼續學了。遇到這種情況,是該鼓勵他堅持,還是允許他放棄呢?非常遺憾,這個問題還真沒有統一的答案。是鼓勵孩子堅持還是允許他放棄,要仔細分析具體情況及孩子不想學的原因,才能決定何去何從。如果孩子本身是有這方面天賦的,卻想放棄,那就最好不要順著他。
因為孩子對自身選擇帶來的長遠后果尚無足夠的判斷力,如果由著性子來,他的潛能發揮很有可能會受到很大阻礙,進而影響了將來選擇的自由。
我身邊有個女孩,小時候很喜歡畫畫,但不愿意學習文化課,其實她的學習能力并不弱。初中畢業后,她就不愿意再讀書了,父母怎么勸說也沒有用。她長大以后想做一名繪畫老師,因為學歷不達標而無法參加學校招聘。這就是小時候任性帶來的后果。
所以,家長不宜給孩子絕對的自由,而是應該根據孩子想放棄的具體原因進行引導。
比如,如果孩子想放棄是因為受不了訓練的苦,你可以和孩子的老師交流,求教解決問題的方法,一起幫孩子突破極限,度過瓶頸期。你可以和孩子一起欣賞鋼琴名曲,讓孩子感受音樂的魅力;可以帶孩子了解音樂家的故事,激發孩子上進的動力;可以降低一些訓練強度,讓孩子慢慢適應。
如果孩子想放棄是因為對老師不滿意,或者對教學方式不滿意,那就幫孩子換個老師,或者調整教學方式。
如果孩子本身沒有這方面的天賦,而提出放棄的話,你反復引導卻沒法改變局面,允許孩子放棄也未嘗不可。
不要擔心這樣的允許等于縱容孩子半途而廢,嘗試的過程自有它的價值。孩子在學習過程中,嘗試了希望嘗試的東西,得到了滿足,即使放棄了,他也不會有遺憾。
這本身就是一個寶貴的生命體驗,生命的意義不是以它的結果來確定的,我們更要珍惜生命的過程。事實上,即使成人也無法保證做任何事都能堅持到底,我們只能在嘗試之后,才能確認自己喜歡什么、不喜歡什么;也正是在半途而廢的過程中,我們對自己的興趣愛好有了更多的覺察。
從這個意義上說,半途而廢是一種客觀存在,也是認識自己過程中必要的選擇,不允許它在孩子身上發生,是不現實的。
當然,報興趣班也不能憑一時沖動。在涉及較多經濟投入的決策時,比如,報高價的學習班、購買鋼琴,父母也要觀察一下孩子是真有這方面的興趣,還是心血來潮,或者只是在盲目跟風其他小朋友。父母可以把學習過程可能遇到的困難告知孩子,如果孩子預先知道困難還愿意堅持,再讓他繼續;反之,則繼續觀察一段時間,以避免半途而廢帶來的經濟損失。
總之,對于孩子自己選擇興趣班,卻堅持不下去的問題沒有統一的答案,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果孩子有天賦卻不想堅持,最好想辦法鼓勵他繼續下去;如果孩子學下來發現自己沒有這方面的天賦,允許孩子放棄未嘗不可,不要因此有挫敗感,因為嘗試的過程本身就是一種寶貴的生命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