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啟霞/滇西科技師范學院
人的一生,離不開教育;教育的過程,離不開教師。師生關系是教學活動中最基本的人際關系,也是人類社會最古老的關系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國內外學者從未停止過對師生關系的研究和探討,他們從教育社會學的視角、從心理學的視角,為師生關系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成果。他們研究“教師是否起主導作用”、研究“誰是教學主體、客體以及教學主客體的規定性”,在“學生是人,不是學習機器”及“以人為本”的觀念深入人心后,學者們的師生關系研究重點開始向學生偏移,關于學生心理等各方面研究的成果層出不窮,師生關系中關于教師的研究處于相對缺位的狀態,尤其是二語教學師生關系中教師的相關研究還沒有引起學界足夠的重視。
二語教學,尤其是英語教學,是我國教育中極其重要且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已全方位融入世界。中國已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中國需要進一步參與全球治理。據最新統計,中國繳納的聯合國會費已占12.01%的份額,但聯合國及其分支機構中中國雇員的數額還不到2.5%。(束定芳,2020)無論現在還是將來,我國都需要大量外語能力強、有專業背景、懂國際規則、能參與國際競爭的專門人才。
我國歷來重視英語教育,在很多城市,小學就開設英語課程;一些家長甚至在孩子幼兒時就開始英語啟蒙教育;即使是偏遠地區,最晚也會在初中開始開設英語課。因為各地教育資源、家長理念、社會環境等的差異,討論幼兒或中小學英語教育缺乏一定普適性;且這些階段的英語教育,或著重啟蒙、或關注應試,師生關系更多的是單向的知識傳遞,互動性相對缺乏,自由延展性也相對不足,學生與教師之間或有一定的反饋和交流,但未成年的狀態和教學規則的束縛使得這些權利的行使處于有限的額度,無法以較好的支撐狀態充實研究素材,研究空間較窄。因此,本文主要著眼于大學二語(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研究,著重以教師的視角切入。
要論師生關系,需先了解其重要性。實際教學中,影響教學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有學生層面的,如學生前期的學習基礎、目前的學習能力、學習過程中的學習態度等;有教師層面的,如教學自身的專業水平、師德師風、教學積極性、PCK等,但正如Farrell所說:“教學是一種具有關系性的行為,因為要將人(教師和學生)和行為(教學和學習)分開,就算有可能也是很難的”。教學包含“教”與“學”二字,無論在課堂上還是在實驗室里,無論在實訓基地還是在網上的學習工具中都離不開教師與學生的存在,那么在整個教學活動中師生必然始終是密不可分的關系,師生關系中的正向影響因子也將最終導向良好的教學效果。
優質的師生關系被認為是教育中最珍貴的資源之一,并且和一系列重要的理想教育成果相關聯(Pianta 1999)。大量研究表明親密、關愛的師生聯系和優質的同伴關系,對學生的學業自我感知、融入學校的程度、動機、學習及表現有著很重要的作用。Wilcke和Roseth進一步指出,“在學校里獲取學業成績或成功的原因一定包括優質的師生聯系”。
大學作為學生學習生涯最高階段,也是最后一個學校(盡管很多人會在工作一段時間后返回學校進行再深造,但基本上也是回到高等教育機構,而非中等教育機構),它肩負著對學生前期學習成果升華的任務(王嚴淞,2020),也因此對大學的教學提出了相對較高的要求,因為它不僅要傳授給學生高深的知識,更要培養適合國家發展戰略和符合時代要求的人才。無論教育部門給予了何種教學任務,無論高校根據各自情況和地方特色制定了怎樣的具體教學措施,最終執行并完成這些工作的都是每一位站在講臺上的任課教師。因此,無論影響大學英語教學師生關系的因素有多少,最終的起點都要回到“教師”身上。雖然當前趨勢倡導“以學生為中心”、“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但不可否認,教師依然是教學活動中的組織者、引導者,是發起整個教學過程的掌燈人。在討論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時,教師應是研究的第一著眼點。教師自身的諸多因素會對師生關系,對整個教學效果產生影響。
“聞道在先”和“術業專攻”都是對教師知識水平提出的要求。無知識,不教學。教師自身知識水平不足,就如醫者專業水平不夠無法正確診斷或無法有效治愈患者,在學生中缺乏了樹立榜樣的基本條件——在知識上無法讓學生信服的教師,更遑論對學生精神的引導和素養的培養。
教師在教學時默認知識數量相比學生有優勢,可以傳授他們以知識。但實際上,這樣的相對優勢在當今信息時代理論上是完全可以被消解的。或許二語教學中一些語種的教師存在較大的知識數量優勢,如烏爾都語等修習人數較少、網絡學習資源較缺乏的語種,教師作為該類知識的傳遞者,在學生無法通過其他渠道獲取更多資源時,教師的知識數量就顯得尤為可觀,教師的傳授也顯得尤為珍貴。這類教師在構建優質師生關系時,相對英語教師難度較小。
英語是世界通用語,全世界學習時間已經不短,網絡上有豐富的各類學習資源,在這樣的背景下,大學英語教師想在知識層面讓學生信服就更需要較深厚的專業底蘊,在教學的一開始樹立起自己專業的形象,得到學生的信服,從而給予學生模仿和學習的動力,為優質師生關系的構建提供堅實的理論基礎。
有了知識數量為基礎,再說知識的通達。大學英語教師對專業知識的通達可以看作一種意識,即將所學的零散知識通過一定脈絡匯聚成網格的意識。通過歷史和邏輯的聯系,將英語中的基本知識點連接到一起,形成強大的知識網格,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到其豐富的活力,從而提升教學效果,鞏固良好的師生關系。
個人身上的道德水平,放到教師身上就是教育體系中常見的“師德”。教師的師德可以延展到很寬的范圍,也可以狹義地看作教師對待教學的態度、對待學生的態度、對待學生對教學回應的態度。有師德的教師會以積極的態度對待教學,具體到細節即是遵守教學要求、認真完成教學工作、探索更加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積極學習優秀的教學經驗;在對待學生的態度上無論是嚴謹的還是溫和的,都是以德為先、以德為要求;高校一般設有“評教”制,校級機構可以對教師表現做評價、同事之間可以評價、每學期結束也會安排學生對任課教師進行評價打分,具備師德的教師對于學生的評價和反饋態度應該是積極的、正面的,所謂“有則改之無則加勉”,不會因為學生的評價而打擊報復、給學生“穿小鞋”。
國家和時代需要的英語人才需兼具綜合素養和國際交流能力,即在加強學生的綜合英語能力的基礎上,結合所學專業,提升英語的實際使用能力,特別是通過英語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能力,同時獲得跨文化專業溝通的能力。(束定芳,2020)以上要求可以看作是對大學英語教師與時俱進的知識廣度的要求。大學英語良好的教學效果離不開優質的師生關系,優秀師生關系的構建離不開教師自身的努力。無法與時俱進的教師必將遭遇淘汰的危險,無法滿足國家和社會要求的教學必然無法對學生的培養提供助力,自然也無法獲得學生的真心接受和推崇。無論是培養學生通過英語學習專業知識和技能的能力,還是培養學生獲得跨文化專業溝通的能力,都對大學英語教師的知識廣度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只有具備相應的知識廣度,不斷提升自己,才能達到學生的培養要求。
面對已成年的、思維活躍、充滿創新能力的朝氣蓬勃的大學生,大學英語教學不應是單一的、填鴨式的,也不應是以考試為導向的、壓迫死板的,語言的教學和學習應是活躍的、積極有趣的,伴隨豐富的文化背景、文學底蘊、歷史積淀,在音樂的輕快節奏中,在影視的五彩斑斕熏陶下,拓展學生的知識面、豐富他們的人文素養。一個多維度的、快樂積極的大學英語課堂,必然是輕松自然、導人向上的知識殿堂,這樣的學習是歡暢的,是有效的,這樣的師生關系是愉快的,是融洽正面的,這樣的人才培養不是單一維度的塑形,而是多維的、立體的構建,也應是人才培養過程該有的面貌。
從教育的整個過程來看,師生關系非常重要;從教育追求的效果來看,師生關系不可謂影響不大。師生關系中無論缺了“生”還是缺了“師”,都是不完整的,也是無法進行下去的。師生關系的研究中,對于教師的研究不應摒棄在學生的研究之外。時代召喚國際化的人才,英語教師是整個大學英語教學過程中最重要的參與者之一。完成國際化人才的培養目標,對大學英語教師的重視需提到研究上來。大學英語教師的專業水平、文化素養、師德品質、知識廣度、教學維度共同為營造優質的師生關系提供支持和保障。當然,還有更多的因素會影響大學英語教學中的師生關系,這又是今后需要進一步探討和分析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