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驚旻 (揚州工業職業技術學院,江蘇 揚州 225009)
高等職業教育是我國應用技能型人才培養與輸出的重要基地,培養學生實踐能力是其主要責任與使命。而基于協同育人理論的校企合作已然成為了推動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支撐力量。因此,如今高職院校的工作重點在于積極探索出適合我們國情和高職教育發展規律的、卓有成效的校企合作發展路徑。目前來看,我國高職教材的開發數量和種類日益激增,但對于日益增長的高職院校專業、人才培養的質量和社會的需求,高職院校的教材開發提升遠遠不能適應當今職業教育的發展,不能夠滿足現實性的需求。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性較強,強調的是理論知識在產業中的應用。而實踐教學有時需要到施工現場或需要在校園內建設大型實訓基地,既存在安全隱患又花費大量人力、財力。那么,如何在理論教學時加入實踐的場景和真實體驗,這就要求校企的教育資源整合,共享融通,基于協同育人理論校企合作開發課程與教材,促進高職教育教學改革,提高教學質量和辦學水平。因此,加強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業課程與教材改革顯得尤為重要。
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城鎮化進程不斷加速,交通作為國家經濟發展的大動脈遍布全國,城市軌道交通的工程建設得以快速發展。隨著科學技術的日新月異,行業的發展與社會的需求對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其一,行業主管部門在城市軌道交通專業的學科建設、人才培養等方面直接扶持,政策和經費投入較少;另一方面,新材料、新技術和新工藝的發展對城市軌道工程技術專業復合型高技能人才培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存在以下問題。
雖然每年人才培養方案都在修訂與更新,但社會和行業需求方直接或間接參與的深入度不夠,直接影響培養理念,畢業生與社會需求契合度有差距。由于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與課程設置不能動態變化,這將間接導致課程內容與社會和未來的企業需求適應度不高。
城市軌道交通行業日新月異,高速鐵路的高速發展,人工智能、大數據、5G技術等前沿科技在行業內廣泛應用,但理論更新周期長,傳統教材等出版更新速度慢,使得城市軌道交通類課程教材與參考資料過時,相關知識體系無法適應行業的高速發展。
隨著網絡的普及,全球化、信息化等顛覆性技術的發展,使各行業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教育也不例外。受到2020年新冠疫情的影響,越來越多的人在重新思考教育的方式,大膽預測,創建虛實結合,基于仿真軟件,融合趣味化、情景化、系統化、碎片化的信息資源,實現在線開放、課程共享,滿足在校學生和社會學習者是未來城市軌道交通專業課程發展的趨勢。
以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業的專業核心課城市軌道交通施工課程為例,課程旨在讓學生掌握地鐵和高鐵的軌道施工技術,其先導課程有工程識圖與制圖、工程CAD和工程力學,也是后續課程軌道交通工程養護與維修技術的基礎,其對應職責崗位是施工員。針對現有傳統教學模式和教材的使用,存在以下問題與不足。
在教師講授軌道交通工程施工類課程中,會涉及講解大量的理論知識。這些知識點在教學環節中存在一個共同問題就是過于抽象,而對于從未走進施工一線的學生來說,理解較為困難。比如在相關專業名詞,如盾構場地建設、盾構始發井施工、盾構管片施工、地鐵盾構隧道施工、地鐵聯絡通道施工、地鐵基坑圍護、支撐施工及實踐操作方法等知識點的講解中,由于選用的教材中只是以純文字和幾張現場圖片,傳統的教學方法一般都是對照課本文字、結合部分靜態的施工現場圖片,從較為抽象的層面進行講解。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常常出現問題理解不透徹,理論學習效果不明顯。更為重要的是,由于軌道交通全部施工現場無法在校園中復制,導致學生學習的理論知識無法付諸于實踐。教師無法將理論知識和實操方法進行結合講解,這樣會導致學生理論知識掌握不準確、不牢固。同時學生在畢業后無法運用自如于生產實踐中。出現上述問題的根本原因在于,無法將理論知識的學習和實踐教學相統一,這一系列的不良循環與科學的教育方式存在很大的差距,學生學習效果不佳也在所難免。
學生能否做到課前自學和課后拓展是達成教師最初設置的教學目標的重要支撐。學生課前的自學環節,能夠對即將學習的知識做初步的了解,其相關的重難點進行簡單的思考,為課中學習打下良好的理解基礎。在課中的教學后,在教師引導下的課后拓展(作業)環節可進一步加深學生對相關技能及知識點的理解掌握水平,若有條件,可以進一步拓展實踐技能,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水平。但是,傳統的教材中,課前自學和課后拓展僅僅停留在文字和視頻圖片層面。教師課前只是布置學生預習課本,上網找些文獻資料,學生的積極性和活躍度并不高,教學效果有限。課后拓展(作業)環節中,脫離老師的講解和督促,學生只會完成課本后面部分習題而已,無法真正地實踐從而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此外,教師缺乏有效的渠道對學生進行行之有效的引導,僅僅活躍于QQ或微信群效果甚微,這樣會使課后擴展環節逐步流于表面與形式。
我校的城市軌道交通工程技術專業課程城市軌道交通施工和西安三好軟件技術股份有限公司開展產學合作協同育人項目。借助企業制作的軌道交通工程仿真綜合實訓平臺,將真實的施工場景動畫模擬,學生可以選擇真實人物角色、施工器具、施工步驟,結合軌道交通工程專業教師制作的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微課、現場視頻、施工動畫、仿真實訓、作業庫、習題庫、試卷庫、配套教材、最新行業資訊等,滿足學習者理論和實踐的需求。諸如此類的信息化課程建設與配套教材編制其意義如下:
傳統的教學模式通常是理論學習和實踐教學相分離。在高職院校中,各類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一般的教學安排是先課堂理論的學習,有條件的再實踐操作。這樣的教學模式與科學的教育理念相違背。在實踐性較強的課程中,應當采用理“實”一體化的教學模式。而這里的“實”恰恰是采用了軌道交通工程仿真綜合實訓平臺,解決了實訓場地的不足的問題。這樣的平臺和教學模式既有教學視頻,現場施工視頻,亦有仿真軟件實訓,學習者先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再通過觀看現場視頻,了解施工流程及工藝,最后通過仿真實訓,內化所學知識,規范施工流程,熟悉每一道工序所需的資源及合理配備所需資源。在這樣的學習環境中,學生可以實現理論學習和技能學習的相統一,教師可以當堂指導學生進行仿真軟件的實操,有效地解決了傳統的分離教學存在的弊端。
城市軌道交通專業人才的培養最終都是需要與企業的生產實踐相對接。課程的教學內容也終將要與實際的崗位需求相契合。因此,在城市軌道交通施工課程的教學過程中,可引入企業導師進行實踐教學。企業導師在教學過程中應當著重講授實踐操作技巧、注意事項、標準化作業流程以及安全知識。通過校企合作教學,加強學校與社會生產之間的聯系,進一步明確人才培養方向,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任務驅動教學模式,顧名思義是指任課教師針對該課程的具體知識,為學生設定特定場景,通過學生的自主學習、查閱資料等方式解決相關問題,例如,如何進行地下空間的開挖,可采用哪些方式。學生可通過虛擬仿真平臺中的教學微課、現場視頻、施工動畫等資源獲取知識,提出解決辦法。在學生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給予一定的理論指導,達到提高學生自主解決問題能力的目的。
在軌道交通工程仿真綜合實訓平臺中,學生可選擇不同的崗位角色,從而解決不同的實際問題,這種方法就是角色扮演的教學方法。在授課的過程中,結合虛擬仿真平臺,可以對模擬的工作崗位如做以下分類:測量員、安全員、施工員等類別。學生通過選擇不同的角色扮演,可以掌握與軌道施工的相關知識。換句話說,通過角色扮演法,結合動畫畫面,可使學生具有很強的真實工作環境的代入感,促進學生技能水平提升。
借助校企合作開發的軌道交通工程仿真綜合實訓平臺,使城市軌道交通施工實踐類課程得以改革,變成一門理“實”一體、工程性較強的課程。其課程及教材根據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和教學實踐、結合軌道工程一線施工員崗位標準,以內容求新、理論求淺、注重實用為原則,突出職業能力培養、緊密追蹤路基施工技術的發展、緊貼最新行業標準、規范為核心目標,融入這一領域內的新技術、新理論。其特色如下:
①教學資源信息化,教學資源包括教學微課、現場視頻、施工動畫、仿真實訓、作業庫、習題庫、試卷庫、配套教材、最新行業資訊等,滿足學習者理論和實踐的需求;
②虛實結合一體化,課程及教材既有教學視頻,現場施工視頻,亦有仿真軟件實訓,學習者先通過理論知識的學習,掌握必要的基本知識,再通過觀看現場視頻,了解施工流程及工藝,最后通過仿真實訓,內化所學知識,規范施工流程,熟悉每一道工序所需的資源及合理配備所需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