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欣
濟南大學文學院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人的精神活動、物質活動日益活躍,與此同時,伴隨著它們的活躍而發展的是符號。而符號的發展推動了符號消費的發展,二者是相互發展促進的關系。所謂符號消費是指“把商品當做表達意義和信息的符號來操縱和使用”。換言之,人們開始關注和追求商品背后的附加意義,而符號正是這種附加意義的表達。比如,在兩件物品其他條件相似的情況下,人們可能會花成百上千的價錢去購買成本僅為幾十塊錢的物品,原因就在于物品的附加價值更加吸引人,即去除物品本身的使用價值,人們所購買的更多是一種附加價值,而這種附加價值我們就可以將其看作是商品的符號價值。而這種消費更接近于凡勃侖所說的“炫耀型消費”,在人們進行消費的過程中,“消費的并非是商品本身,實際上是它們在消費消費者,呈現消費者的社會地位。不同階級的人們沿著社會等級發展,終于達到更高的地位并同時提出了文化需求,而這種文化需求就是需要用消費來炫耀這一地位。”
若說起何為藝術?人們大概會想到文學、建筑、音樂、繪畫等,如此來看,藝術似乎與日常生活有著一定的界限,二者并無直接的聯系。但是在20世紀以來,藝術家們逐漸把目光投向生活,藝術與日常生活之間不再那么涇渭分明,它們的界限變得日益模糊,藝術品也逐漸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自此,審美文化的邊界模糊,藝術不再是平日里普通人們無法觸及到的東西,它開始走向人們的日常生活。
現在所流行的各種“網紅打卡地”正是日常生活審美化這一現象出現的一個小的縮影,消費者通過大眾媒介了解這一消費場所,吸引它們的不單單是店內比如咖啡零食之類的商品,更多的是店內的裝潢設計等。消費者在裝修精美的店內拍照留念,發送到日常的社交平臺,在這一過程中,消費者獲得了心理上的滿足和愉悅,店內的裝潢設計體現出來的是審美世界與日常生活的融合,而在消費的過程中,消費者所購買的也正是店家所打造出來的符號商品,其中包含了店面的裝修設計、店員的打扮等。而將自己的照片發送到網絡平臺這一行為就如同凡勃侖所說的“炫耀型消費”一樣,消費者通過這一消費來明確自己的社會地位,證明自己所處的是中層階級以上,所過的生活是一種小資式的生活,從而獲得一種心理上的愉悅。
除了上文所提及的“網紅打卡地”,日常生活審美化也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的每一個舉動當中。比如說現在的人們,在學習插花項目后,可以按照自己的審美品味對花瓶中花朵的擺放做出自己的抉擇,在插花的過程中就是自己的審美融合的過程。可以說,審美活動如今已不是高高在上、普通人無法觸及的狀態,它開始出現在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使我們的日常生活發生了以前難以預料的改變。
上文中所提及的這種現象的出現與媒介的興起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比如在傳媒環境中成長出來善于制造審美理想、創造有符號意義的廣告人,就相當于費瑟斯通在《消費文化與后現代主義》中所提到的“新型文化媒介人”,在書中,費瑟斯通指出,“他們積極地促進并傳播了知識分子的生活方式。那些文化媒介人,能夠輕巧地在媒體中播放一些大眾知識節目。……這些文化媒介人為消解橫亙在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的舊的差異與符號等級,提供了有效的幫助。”在新型文化媒介人的推動下,大眾文化與高雅文化之間的界限消弭,每個人都可以更快捷地接收到新型文化媒介人所傳遞出的信息,能夠更快地參與到審美活動中來。
在這場由符號消費社會所帶來的審美變化之中,我們可清楚地感知到日常生活中因消費習慣和審美變化而帶來的不同。與以往審美活動只能由特定人物來進行不同,如今每個人都是審美活動的參與者,我們的審美活動也變得更加多元且富有活力。我相信在未來的社會發展道路中,審美活動也會隨著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人們的主體審美意識逐漸增強,在進行審美活動時能夠更加有自己的主張和見解,所創造出的事物也會更加具有審美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