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曉琦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四個自信中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可以講文化自信是處于一種基礎性的地位。高校音樂課堂的傳統音樂文化教育對于提升當代大學生的文化自信信念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文化自信是一股堅定的精神力量,需要我們充分挖掘傳統音樂的精粹,全面地了解青年人的思想觀念現狀,根據問題一步一步地有針對性地提升音樂課堂中思政教育的作用。
古往今來,傳統音樂文化一直都是文人學者們重要研究的領域,例如有唐代的坐部伎與立部伎、宋元時期的雜劇與南戲和明代的“四大聲腔”都是我們優秀的中國傳統音樂。然而近現代關于民族音樂的發展也是將傳統音樂部分元素和西洋音樂作曲形式相結合而發展起來的,這種繼承與發展的形式并不容易。當今世界文化在互聯網的作用下不斷地融合在一起,而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也遭遇了可能被時代所拋棄的危機。如果一個國家被他人侵略了我們還可以通過革命斗爭去帶來解放,但是當一個國家的文化落寞了,人民無信仰,民族無自信那這個國家還有什么力量來拯救呢?所以現今面對如何將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更好地傳承與發展,以及如何讓當代大學生堅定文化自信是我們現在高校音樂課堂的首要任務和當務之急。
要想進行對當代青年音樂課堂內思政教育的研究,提升青年大學生的文化自信,首先就要對他們獨特的思想特征有所了解。當代青年大學生大多都是95后或00后,他們都有著獨特的思想特征。
(1)個性十足,缺少集體榮譽感。
當代青年生活在經歷高速發展,思想高度開放的21世紀。面對世界經濟全球化,文化多元化的融合,他們充滿了好奇心理,面對各種文化無論優劣全都一并接受,尤其是一些不好的拜金、享樂主義會嚴重影響高校青年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金錢觀。另外在當今信息大爆炸的時代下,青年人普遍都有較開闊的視野和豐富的知識儲備,對事物往往都有自己的理解,喜歡追求個性,表現與眾不同,而欠缺一些奉獻精神和集體榮譽感。
(2)缺乏信仰,個人心理素質較差。
當代青年面對著西方思想、中國傳統思想和社會主義價值觀念的多種沖擊,有時他們會迷失自己。受一些不良思想的影響,導致他們過分追求物質生活,從而失去了精神信仰,他們往往會在網絡的虛擬世界里尋求安慰。但當他們面對現實世界的時候只是一個小小的打擊就會讓他們感到絕望和無所適從,于是又回到網絡游戲等虛擬世界里找尋安慰,有些甚至沉迷游戲世界荒廢學業,心理抗壓能力不足,個人心理素質越來越差。
音樂對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由來已久,孔子的儒家思想中便重視音樂的教化作用,在他設的的六門課程“禮、學、射、御、書、數”中音樂便居第二位。他認為音樂教育是使一個人成為完美無缺的人才所必不可少的,即所謂“興于詩,立于禮,成于樂”。他還提出音樂具有政治功用,對人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如果將以樂為教思想融入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當中,發揮音樂的育人效果,不僅增加了教育的樂趣,而且通過寓教于樂,使教育內容更加貼近學生內心,內化于心,同時使教育本身的趣味性更強,更具靈活性,從而提升育人的效果。”所以在高校音樂教育中不僅要注重培養學生的音樂審美觀念,還要注重將音樂元素與思政育人高度結合起來。
音樂的美育功能來源于音樂本身屬于一種聽覺上的感官體驗,它通過音高、節拍、速度等發生不同的變化從而產生美妙的音樂,引導著人們去領悟和感受它給人帶來的美的體驗。音樂的德育功能體現在音樂作為一種人的情感載體,可以歌頌英雄的英勇事跡,贊美樂于助人、無私奉獻等高尚品德,可以幫助人們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并且因為音樂具有一定的娛樂性,更易被青年學生所接受,所以將大學生的思政教育融合在高校音樂課堂里是非常符合大學生的身心需求的。
“首先,音樂教育本身所體現的思想政治內容就相當廣泛,它包羅了美育、德育、智育等各方面的內容”。音樂教育具有獨特的審美特征和審美功能,它可以幫助人樹立正確的審美理想,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為了實現對現代大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的培養,通過增加有吸引力的中華傳統音樂課堂內容,增強高質量的高校音樂教育,安排合理的音樂教育課堂結構,提高大學生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理解能力。與此同時,教師應在傳統音樂教學過程當中,將整個課堂渲染出來一些傳統音樂文化的氣氛和意境,引領學生全身心地領悟和體會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并適當地留出問題,激發學生探究學習的熱情和興趣,從而達到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課堂里來的目的。
首先要提升當代高校音樂教師的育人責任意識。從某一方面來講音樂教育也是文化教育,也對文化思想教育有著義不容辭的責任。在進行日常的音樂教育教學過程中要將我們優秀的傳統思想文化等內容融入進去,并體現在音樂教育教學體系中,推崇傳統禮樂文化,堅定文化自信。教師擁有了文化底蘊,才會自如地面對學生,自如地應對各種問題。“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不積小流,無以成江海。騏驥一躍,不能十步;駑馬十駕,功在不舍。”也只有這樣,教師才能真正完成其教書育人的使命。再者是要建設高質量水平的音樂教師隊伍,早在我國第一所獨立的專業音樂高等學府國立音樂院,今上海音樂學院的前身,就有校長蕭友梅將聘用高水平的教師看作學校保證教學質量培養優秀人才的關鍵。完善教師體制機制建設,建立起一個擁有高質量教育水平的教師隊伍,是提升音樂課堂思政功能的重要力量源泉。
我國目前的音樂教育體系雖然是沿用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但是在音樂技法、音樂美學等方面還是與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有所不同。中國傳統的音樂教育更加強調音樂的意境與美感,而在西方的音樂教育體系中,音樂作品中蘊含的高超技法才是最重要的。所以為了建設我們獨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從內容上我們就要將我們中華傳統的優秀音樂作品以及悠久的音樂文化歷史作為核心,并將少數民族音樂、革命歌曲、傳統戲曲等具有中華傳統文化特色的音樂列為重點課程。通過建立我國獨立的音樂教育體系,并將思政教育的核心與文化自信內涵有機結合起來,充分發揮音樂思政教育的作用,提升學生的審美素養并建立正確的思想政治觀念。
普系學生的專業各式各樣,加之當今時代發展迅速,青年學生的思想開放,傳統的“說教式”思想政治教育手段會引起學生們對課堂的膩煩心理,從而導致現今開展思想教育工作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為了改變這種現狀,提升思政教育的效率,可使用音樂作為輔助性手段。音樂作為一種特殊的文化,具有可以引起人的情感共鳴的作用,所以針對高校普系學生,選修的音樂鑒賞課堂中加入一些有關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例如加入一些中國傳統樂曲的鑒賞,讓普系學生也可以更多地去了解中華優秀的傳統音樂文化,不僅提升了學生的音樂審美素養,還到達了增強民族音樂文化自信的效果。
音樂專業學生相較于普系學生思維更加跳躍,更注重個性的表達。還有一點不同的是音樂專業學生可能是將來的音樂教師,身上可能肩負著育人的責任,所以對他們的培養要從形式和內容兩方面同時進行與思想政治教育結合。
(1)從形式上與實踐相結合。形式上將課上課堂與課下活動整合起來定期開展匯報演出,增加學生的組織策劃、分工協作的能力,重點利用國慶,建軍,五四青年節等紅色精神文化時間節點,開展主題匯報演出,從而加強學生以愛國主義精神為主的革命精神。并且利用志愿者服務和“三下鄉”等活動讓學生們真實地接觸最廣大的基層人民群眾,通過這種方式讓學生們走入社會,提升學生們的社會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2)從內容上與教師職業教育素養相結合。可以通過加強監督教育,比如嚴格規定課堂考勤制度,鞭策促進學生練好專業技能,增強學生的專業技能素質。嚴格要求學生學習聲樂曲和鋼琴曲之前做好課前工作,了解每一首歌的創作背景和意義以及表達的內涵,尤其是對于近現代創作的表現民族革命精神力量的高質量優秀作品,例如《黃河怨》、《大刀進行曲》、《義勇軍進行曲》等紅色歌曲,通過音樂能傳遞情感,重現歷史,來達到以聲傳情,以樂感人的目的。還可在中國古代音樂史課堂中找到我們傳統音樂文化的底蘊與內涵,增強文化自信,在中國近代音樂史課堂中充分了解那個時代的歷史背景,學習其中包含的紅色革命精神,最終將個人的職業教育理想與國家實現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融為一體。
高校音樂課堂教育的思政教育關乎青年學生的未來,更關乎國家的發展。傳統音樂文化作為中華優秀文化的一份子肩負著使命去帶領青年人走向文化自信道路,正如毛主席所說的“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還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好象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光,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從古至今,音樂的教育功能已經被證實有助于幫助青年學生提升思想道德素質水平以及提升愛國主義情懷。為了提升音樂教育功能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趣味性,將音樂的多樣化形式與思政的豐富內容相結合起來,共同努力培養學生的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