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海偉
河北省館陶縣魏僧寨中學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重視禮儀的國家,禮儀是一個人是否有道德的基本評價標準,在新時期,道德與法治是維系社會穩定的兩大要素。所以,道德與法治老師必須要意識到自己所教學科的重要性,除了要在課堂中加強對學生思想道德的培養,還需要加強對學生法制觀念的培養,將學生培養成為具有高尚道德品質、遵紀守法、愛黨愛國的新青年。但想要實現此理想的教學目標,需要老師加強對創新教學理念及方法的探索及運用,讓學生發自內心的喜歡上道德與法治課程,主動參與到理論及實踐學習中,達成“內化于心,外化于行”的理想教學境界。
在現在的課堂教學中來看,教學現狀并不理想,第一缺乏學校以及教師的重視程度,在課堂的安排中,存在一定的隨意性,認為對于學生來說主要的學習內容是語文以及數學課程等,更加注重學生考試成績的多少。課堂的新意也在一定程度上缺乏,沒有對客觀真實的現象進行結合,只是根據課本的知識對于學生進行講解,對于學生的掌握程度更是沒有很好的跟蹤與分析。第二是缺乏學生對于課程內容的興趣與積極性,一方面是受教師影響,認為此類課程并不需要進行深入研究,更不會在社會生活中遇到事情與課本進行結合,來分析回應,一方面是學生自身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堂對于考試內容來說并不占據重要比例,深受家庭或社會影響,對于正確的道德與法治存在一定的意見,久而久之對于道德與法治課堂產生一定的不良影響。從現狀來看,初中道德與法治課堂效率整體偏低,需要進行一定的調整,來增加學生對于道德與法治內容的學習和掌握,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
1.改革傳統的道德與法治教學模式,踐行道德與法制核心素養。在明確上述教學目標后,筆者認為更多的應該著眼于教學過程中的教學模式、教學內容等,教師需要對此不斷進行改良和優化,以此將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目標踐行到實際的初中思想政治的課程教學中,以此推動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滲透初中思想政治的落實。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創設情境,提升學生對初中道德與法治內容的感知,由此激發學生對道德與法治學科和學科內容的思維和興趣,踐行道德與法治核心素養在初中思想政治中的應用,與此同時,提高學生對政治問題的理解能力。例如,筆者在滲透法治意識時,講到《公民的政治生活》,講到公民的選舉權這一個知識點,為了可以讓學生更加的了解什么是選舉權,教師可以創設一個情景,讓每個學生手中都有一票的權利,之后教師選定幾人作為候選人,讓學生對給定的候選人進行投票點評,并且讓學生在投票時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讓學生在真實的體驗和實踐當中更有效的理解選舉權的含義和行使選舉權所要了解的內容。這對于學生的法治核心素養有重要的意義,能進一步培養學生的公共參與意識。
2.切實優化教學方法,增強課堂教學的針對性。指導學生學會應用所學道德與法治知識靈活解決生活問題,在實踐與理論結合中轉變思想認識,確立正確的價值觀念,是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的主要育人目標之一基于此,教師在教學實踐中,應該徹底擺脫長時間單一性理論講授的誤區,多引入一些學生感興趣的時事政治、熱點事件、焦點議題等,并組織學生將所學內容與國內實際聯系起來開展分析研究,以培養學生的大局觀。同時,由于很多時事新聞、熱點事件均來自現實生活,可以使一些理論性、抽象性較強的教學內容顯得更加直觀、具體,為促使學生實現認知遷移與能力提升而提供更多幫助。例如,在開展《關心國家發展》教學中,教師可以以“兩會”“十九大”等作為引領,通過分享兩會精神、宣講十九大報告等方式設計教學活動,讓學生在觀看新聞、聆聽報告中了解其中的蘊含的國家發展目標和規劃,讓學生養成關心國家大事的習慣。而且,在諸多生活案例的引領下,學生的思想認知也會發生顯著轉變,更利于初中道德與法治育人目標的達成與實現。
3.注重師生情感交融,積極收集、反饋信息。(1)情感交融。情感交融和諧的師生關系,是社會關系體系中一種人際關系體系。情感教育更需要滲透到學生學習、生活、思想等方方面面中,教師要多關愛學生,關心學生的生活、學習、思想、成長等,教師除了在教學中,且在課外,亦可通過語言、眼神、動作等與學生多方位地交流,以達到師生間情感上的共鳴,更多地鼓勵、幫助、信任、關愛學生。(2)積極收集、反饋信息。正確地收集、反饋信息是教學中不可忽略的最后一環節。面對學生五花八門的反饋信息,教師應有的放矢進行選擇,不可芝麻蘿卜一把抓。課堂教學短短40分鐘是極有限的,學生在那么短的時間對知識的掌握、應用情況如何?練習完成的質量高嗎?對信息反饋的及時重要性程度不言而喻。教師把評價信息及時地反饋給學生,才能讓學生更及時地把相關錯誤知識修正過來,教師亦可更好更靈活地調整教學方法,共同提高課堂的有效性教學。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學還處于發展的階段,加強對課堂教學效率的研究,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從小形成正確的道德品質及法制觀念,能為學生將來的發展奠定扎實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