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旭瑾
浙江省寧波市象山荔港學校
我國歷史上著名教育家朱熹有云:“讀書之法,在循序而漸進,熟讀而精思。”閱讀在于學生的學習過程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而由于名著的悠久歷史與沉淀的文化內涵,使得名著閱讀成為語文學習的重要指向標志。名著不僅僅在閱讀方面有較強的影響,對于學習方面更加有著深刻的推動力。因此,“名著導學”理念應運而生。
名著導學,是借助經典名著等工具,通過閱讀、分析等多種學習方法,吸納渾厚的歷史情感,樹立正確的人文理念和價值觀,進而拓展學科思維,深化文化內涵,從而不斷推動各方面學習能力的提升。
名著導學理念是隨著社會的發展應運而生的教育理念,是新時代的教育方向,它對于民族文化教學有著不容忽視的關鍵作用。
初中階段學生課業逐漸繁重,各類學科的學習內容較多,而名著閱讀在初中的學習內容中占比很大,是初中學習的重點內容。名著對于初中語文教學有著非凡的意義:
首先,名著是鍛煉思維能力的得力助手。名著里蘊含著古人的智慧以及行為準則,通過名著的解讀,能夠使學生體會到作者或文中的人物所恪守的信條、人生哲理,在不斷的名著閱讀與分析過程中,學生能夠鍛煉思維能力,并將思維與行動相結合,逐步形成強有力的思維體系。
其次,名著是增長創新能力的最佳資源。名著中往往有引人入勝的故事情節,如《西游記》《三國演義》《海底兩萬里》等,學生能夠通過古靈精怪的想象力將名著故事畫面深刻的描繪在腦海里,并在字里行間識別出各種不同的文化,從而整張批判性思維能力,能夠客觀的評價各種事物,使得創新能力有質的飛躍。
最后,名著是提升閱讀能力的主要方式。名著有著嚴謹的脈絡,豐富的章節,大量的文字閱讀能夠給學生極具挑戰性的能力提升。通過經常性的名著閱讀,學生能夠逐漸把握閱讀整體名著的方法,不僅能夠從總體上把握書籍主旨內容,還能夠了解文章結構搭建、事件敘述方法等重要元素,從而能夠有效提升閱讀能力。
名著在現今的語文教學中占領著十分重要的地位。隨著新課改的推進,名著閱讀逐步成為初中語文教學的風向標。名著閱讀是初中語文教學的重難點,教師在日常教學中應當認識到名著閱讀的特殊意義,結合初中語文教學目標,在日常教學活動中充分探索名著閱讀教學的方法,以恰當的方式引領學生開展名著閱讀,激發創新能力,拓展學科思維,不斷增強語文學習能力。
學生對于名著閱讀的興趣會直接影響課堂教學效果,而興趣是學好語文最關鍵的因素。有了濃厚的閱讀興趣,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才能感受到無窮的樂趣,自然而然能去閱讀,想去閱讀,最后愛上閱讀。
課堂是教師教育的主陣地,是學生學習的關鍵場所,課堂教學的效率對課后的學習與復習有著十分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初中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當積極采取有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善用課堂教學資源,激發學生的名著閱讀興趣。
以部編版初中語文七年級下冊《海底兩萬里》名著閱讀教學為例,該篇名著以新奇怪異的事情為主線,講述了尼摩船長駕駛的鸚鵡螺號潛水艇,歷經各種奇思妙想般的事情,暢游未知的海底,描繪了一個奇幻美妙的海底世界。文章通過非凡的想象力,給讀者塑造了一個神奇的海洋歷險記。教師在日常閱讀教學時,如果僅單一的引導學生開展對于文字的閱讀,或直截了當的講述文章描述的神奇之處,將大大降低學生的閱讀興趣,使得學生被動接受閱讀信息,無益于閱讀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應當創新教學方法,比如在課堂教學時以提問的形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設置問題:“你們喜歡探險嗎?”“喜歡去哪里探險?”等,或以奇幻的圖片展示,激發學生的好奇心,使得學生對名著內容產生主動閱讀意識,并逐步引入名著閱讀,以創設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自主閱讀并尋找答案,從而大大的激發閱讀興趣,為名著閱讀能力的提升打開進步之門。
信息技術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而將信息技術應用于教學是新時代教育的必然途徑。信息技術是新課改進程中常用的教學手段,具有集圖文、音樂、動畫為一體的優勢,可以大大提升教師的名著閱讀教學效率。
因此教師應當積極掌握信息技術,樹立信息化教學意識,利用信息技術為學生展示出一些晦澀難懂的名著閱讀內容,同時將這種現代化的觀念傳遞給學生,啟發學生巧用借力工具,提高閱讀效率,全面提升自己的綜合素養。
例如,八年級上冊《紅星照耀中國》名著閱讀,以紀實性作品,給學生講述了1936年6月至10月作者在中國西北革命根據地實地采訪的所見所聞。通過詳盡的文字敘述,當時的革命戰士和根據地風貌躍然紙上。教師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可以采用信息化手段,在閱讀文字的同時配以豐富多彩的圖片、視頻等資料,增強學生對抗戰涌現的英勇精神的體會,同時教師還可以多方面擴展閱讀范圍,比如帶領學生觀看類似的紀錄片《為了和平》,感受抗美援朝戰爭的激烈和正義,使得學生通過類似的紀實性名著作品閱讀,樹立正確的世界觀,珍視和平,熱愛和平,激發深刻的愛國熱情,端正學生的思想,不斷提升正確的思維品質。
名著不僅是一本書籍,它還是具有較高藝術價值的經典文字作品。名著中包含永恒的主體和經典的人物形象,經過時間考驗而經久不衰。名著的特點在于它能給人們警示,對人類有深遠的影響。正如藝術對于人類的影響一樣,人類善用藝術詮釋自然與生活,在語文教學中,教師也可以妙用藝術媒介,以名著為主題,通過自主創新的藝術形式,由學生自主創作藝術元素,增進閱讀感知力。
以九年級上冊《水滸傳》名著閱讀教學為例,該篇名著以農民起義為主線,描寫了不同人物的人生經歷和反抗道路,將起義的興衰過程刻畫的淋漓盡致。名著中人物繁多,思想各異,學生日常文字閱讀時較難全部把握主要的人物和思想,因此教師在閱讀教學時可以另辟蹊徑,規避純粹的文字閱讀,而借以藝術的形式幫助學生更好地完成名著的閱讀。比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組建藝術小組,其中有的小組負責名著話劇的編排和表演,有的小組負責名著詩歌或歌曲創作和朗誦,還有的小組負責名著主題繪畫或周邊人物形象的設計與展出等,將《水滸傳》中的“一百零八將”人物及場景自由刻畫。譬如組織一期“笑談水滸論英雄”的藝術主題閱讀競賽,由第一小組在名著中選段編排話劇,以學生自己的理解和創意展示文中場景;由第二小組選擇合意的情節,創作詩歌配以背景音樂,并現場展示;由第三小組選擇幾個具體人物進行描繪設計,以學生心目中特有的形象進行展示……學生通過類似的藝術創作,能夠在學習中擁有高昂的閱讀熱情,同時還能熏陶藝術情懷,增進閱讀能力。
初中語文中的名著閱讀教學不僅能拓寬學生的視野,還能增加學生的文化底蘊,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教師只有把握了名著閱讀教學方法,開展有效的教學活動,才能帶領學生培養良好的名著閱讀能力,不斷提升自我文學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