卜菀萌
信陽農林學院外國語學院
2017年2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其中強調各高校要充分挖掘各學科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2017年12月教育部下發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質量提升工程實施綱要》中指出,各高校應大力推動以“課程思政”為目標的課堂教學改革,將思政元素融入教學的各個環節中,完善教學設計,實現思政教育與學科知識的有機統一。因此,探究大學英語與思政的融合路徑即是時代的要求,又是英語教育的剛需。大學英語作為具有人文性質的學科,其教材內容涉及廣泛,話題深刻,是開展課程思政的前沿陣地。
課程思政對于大學英語閱讀課堂起著價值引領的作用。大學時期是學生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因此培養好學生這一時期的價值觀較為重要。閱讀課在大學英語中占比重,課時長,顯性與隱形思政元素豐富,融入課程思政不僅能夠發揮英語閱讀課堂的德育功能,同時能夠更好的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對于大學英語閱讀課堂來說,課程思政是實現育人的重要手段。教師應重視課程思政這一立德樹人的基本理念,把育人與教書真正結合起來,強化以育人為本的思想。在英語閱讀課堂中要提煉文本中的思政元素并進行創新和升華,將更高層次精神指引有針對的,有步驟的融入專業知識中,來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大學英語課程對于大多數高校來說,是非英語專業學生學習時間最長,所占學分最多的一門課程。課程受眾為各個專業的學生,授課內容一般具有多元化的特征,這樣的特點能使教師結合學生所學專業以及與授課文本中可能存在的契合點來找出潛在的思政元素。另外閱讀這一部分所占比重較大,以新世紀綜合英語教程為例,每單元即包括精度課文,同時又有泛讀課文。文章內容包羅萬象,選材涉及政治、經濟文化、歷史、軍事、社會等諸多方面,其中多元化的內容能夠給教師提供豐富的資源去挖掘課程思政元素。
如閱讀文章中提到與西方文化相關的一些背景文化知識,相應地中國的文化以及文化比較的知識可融入于課堂教學中,既能夠幫助學生學習語言文化知識,同時能夠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際意識,增強學生對不同文化的理解與包容。再如綜合教程中一些精讀課文故事性較強,貼近學生的生活與學習,教師可從其中發掘思政元素,引導學生思考。由此可見,大學英語閱讀教材自身多元化的內容能夠提供大量豐富的顯性與隱形材料,使思政元素自然地融入英語閱讀課堂教學。
大學英語閱讀課話題的深刻性同樣也為課程思政的有機融入提供了可行性。一方面話題的深刻性是指教材文章話題具有一定深度。以綜合教程三為例,其中精讀文章覆蓋了友善,愛,友誼以及幸福與物質財富等經典話題,這類話題是人們探討的永恒性話題,有很強的延展性。另一方面的深刻性是指教師教授閱讀課程的深度。例如在教授以上單元內容時,教師結合相關話題篩選文化素材,設計教學環節,通過文本內容幫助學生學習有關愛,友誼,名利等相關中國的傳統文化以及英文表達方式,同時能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人性的本質,探討真正的愛情以及真正的友誼是什么,或者幸福與金錢等的關系,讓學生更好的看待生活,理解生活,使德育貫穿于閱讀教學中各個環節。
話題的深刻性同樣體現在人文性上,大學英語課程對于非英語專業的學生不僅是學習基本英語知識的工具,同樣也是幫助學生了解西方國家社會文化,培養跨文化意識的平臺,提升學生的文化共情力。越來越多的聲音提到要用英語講好中國故事,這表明大學英語課程的學習要關注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要用語言傳遞好中國優秀的傳統價值觀,展現中國形象。同時,課程思政以引領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為基本,幫助學生通曉中國社會文化價值理念,強調要秉持中國的傳統文化,發揚文化包容精神。因此課程思政的著力點與課程的特點相符,這為兩者的結合提供了可能性。
教書育人是教育工作者的使命,對于大學英語閱讀課而言,教師不僅承擔著教授英語語言知識,同樣還要引導學生具有正確的思想觀。但就目前大多數實際情況來看,教師只做到教書且教的方法與內容存在單一、枯燥等問題,英語閱讀課堂只是單一的講授英語語言知識而缺乏思政教育。因此,本文提出三個基本路徑即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教于樂,使教學擺脫一成不變的老方式,將課程思政寓于英語閱讀教學中。
大學時期是學生人生道德意識發展成熟的一個重要階段,在這個階段形成的道德觀念對學生影響深遠。新時代大學生相對個性獨立,容易被新鮮事物吸引,易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因此教師對于學生道德規范的引導是必不可少的一環。文以載道,英語教師可利用大學英語閱讀課堂引導學生恪守公民道德基本規范,形成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
基于此,寓道于教廣義來說是指在教學過程中體現出的道德規范,該方法不僅體現在課堂上教師的言傳身教,同時體現在日常的教學管理中。對于大學英語閱讀課堂來說,寓道于教是指教師使用多樣化的教學手段整合文本材料將相關的道德規范傳遞給學生。如綜合英語三中第一單元精讀文章《送給史蒂維的一點兒心意》中提到的主人公史蒂維對工作的認真態度以及敬業精神,正與職業道德規范中的愛崗敬業相吻合,教師在講解時可結合材料來引導學生學習職業道德。另外本文中提到的餐館的老板,雇員以及??彤斅牭绞返倬S需要幫助時,毫不猶豫地伸出援助之手也體現了助人為樂精神,教師可從此入手把“道”寓于教學之中。
寓德于教中的“德”代表著美德,是基本道德的升華。當代大學生不僅要恪守基本的道德規范,同時要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美德,要有為社會國家民族奉獻的精神,追求崇高的精神境界,重視高尚美德的修養與踐行。把美德教育貫穿于課堂之中,以文本為依據設計相應的教學環節來加以教化與引導,提升學生的思想境界,滿足其價值需求。
寓德于教要求教師首先要弄清學生的思想觀,了解學生的精神和價值需求,結合文本設計好教學環節與教學內容,有針對性的開展美德教育。寓德于教是具體與抽象相結合,感性與理性相結合的一種方法。英語教師在閱讀課堂中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是依托具體的文本來傳遞抽象形式的美德的過程,同樣也是將文本作者抒發的感性文字整合為理性的美德并感染學生的過程。
寓樂于教即是運用“教”的手段將英語文化知識充分融入到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當中,通過潛移默化,達到“潤物細無聲”的目的。簡單來說,寓教于樂是把學生感興趣的或者貼近學生生活的內容引導到相關課程主題上,這種方式需要英語教師把目的性與實踐性結合起來,既要達到傳遞英語知識同時需要在實踐中添加“樂”,使英語教育形式與內容相統一,出發點和落腳點相吻合,達到既能陶冶學生的情操,同時讓學生享受英語閱讀課堂教學,不再覺得課堂枯燥無味。
寓樂于教同時體現教師以學生為本,教學的過程要注重主動性、互動性、參與性、和諧性和趣味性,避免生硬的說教。在英語閱讀課堂中,“樂”應始終貫穿于課堂中,如教師抑揚頓挫的語音語調以及聲情并茂、通俗易懂的語言效果遠勝于平鋪直敘的講述,能夠大大增添閱讀課堂的感染力。這種方法同樣可以體現在教師對于閱讀課堂的設計上,教師應根據文本設計出互動性較強的活動使學生最大程度的參與課堂,增加課堂的生動性,使教與樂內在統一。
英語教師在課堂中應把握好寓道于教,寓德于教,寓樂于教這三者的關系,處理好“教”與“道”,“德”,“樂”之間的關系。前者“教”既是目的,又是手段;后三者既是形式,又是內容。“教”既是動機,又是效果;后三者既是載體,又是過程。而其中的“寓”強調的為教學設計的手段,即是教師運用綜合教學能力以及教學機智將“道”,“德”或“樂”糅合入課堂教學中,以此達到教學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