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靜
鄭州西亞斯學院堪薩斯國際學院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在國家綜合實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升,文化自信得到彰顯,國家文化軟實力和中華文化影響力大幅提升的形勢下,要加強中外人文交流,以我為主、兼收并蓄,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洞髮W英語教學指南》(2015) 將“增強跨文化交際意識和交際能力”以更好地“學習和了解世界優秀的文化和文明”,有效“增強國家語言實力,有效傳播中華文化,促進與各國人民的廣泛交往,提升國家軟實力”界定為大學英語教學的重要目標。由此可見,大學英語課程并非只是傳統意義上的語言基礎知識課程,也是融入中華文化的素質教育課程。
本研究所用的課堂觀摩評價表是依據國際英語教學大師卡洛·里德(Carol Read)的C-Wheel模型來制定的。通過對觀摩數據分析得出,在大學英語教學實踐中,中華文化英語傳播能力方面仍然存在問題,被觀摩的教師的共同點在于教學設計和教學方法方面得分相對比較高,可以看出教師們的教學功底和教學經驗還是很不錯的,教學理論知識比較豐富,方法也比較豐富。教學設計平均分為21.8,最高分22分,最低分19.5。教學方法總的平均分為18.5,總體表現都是比較好的。但是相比較而言,教學組織和教學效果得分較低。教學組織方面的平均分為22.3,教學效果的平均分為15.9。從總分(滿分100分)來看,85分以上僅有3人,而且最高分只有88分,結合觀摩課和訪談問題的數據得知,大學英語教師在融入中華文化的教學實踐中主要存在以下問題。
培養中華文化對外傳播的關鍵在于教學設計,雖然觀摩課上大學英語教學設計比較好,而且結合主題融入了中華文化的材料,但是仍然有老師以傳統的語言基礎知識講授為主,而且融入中華文化的數量不夠恰當,銜接不夠順暢,話題轉換稍有突兀,學生的思路容易被打斷。在進行訪談過程中,一部分教師反映在進行教學設計時候受到課堂時間和教學計劃的限制,不太好把控內容。有的教師反映感覺自己的設計還比較不錯,但是課堂實施過程中未達到預想的效果,而且由于教學、科研和生活等方面的壓力,未能及時做出教學反思,不能轉化成新的教學經驗來指導接下來的教學。
隨著多媒體技術的飛速發展以及大學英語教學改革的需求,教師們普遍意識到教學方法的重要性,而且大部分老師都能夠根據教學內容靈活采取教學方法,比如情景模擬、角色扮演、觀點陳述、小組活動,包括Dance Line,Jigsaw, Chat Station, Running Dictation等等。然而主要問題體現在深度融合現代信息技術方面,大多數老師意識到混合式教學模式的重要性,主動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比如課前給學生布置相應的視頻片段,讓學生提前觀看并思考問題,然后在課中采用提問或者陳述等方式表達自己的看法。這樣的教學方法充分結合了線上線下、課上課下相結合的教學模式,但是教學效果與預想的稍有偏差。學生在課前自主學習階段,老師要求學生獨自完成預先設定的任務,但是針對是否完成教師并未采取有效的監控和測評手段,其實小組結合的方式可以起到相互監督的作用。課中表現環節,基本上是學習較好學生經常進行展示,其他學生反而不愿意展示,總是把任務交給組長或者成績較好的學生,這樣就不能完成教學目標。課后教師對學生的反饋也不夠全面和深入,部分老師的評價不夠具體而且針對性不強。
教學設計、教學方法、教學組織直接影響教學效果的好壞,因此教學過程中這四個環節是相輔相成,環環相扣的。教學效果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首先,在利用信息技術方面,大部分教師仍然需要加強培訓,在篩選信息和選用優秀網絡資源方面的能力仍然需要提高,以便于教學過程順利進行。同時要考慮網絡資源的數量控制,線上線下的比例分配要恰當,并能夠為教學目標服務,否則就會出現課堂上被過多的教學內容牽著走的現象。其次,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融入中華文化的內容難易程度不均,而且素材還不夠全面,大多數教師仍然以四、六級考試中的翻譯題型為主,以填鴨式講解做題技巧,并未做到讓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實踐當中,導致學生有關中華文化基礎知識的掌握不夠牢固,學生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興趣不高,教學效果不夠明顯。因此,大學生用英語表達中華文化的能力有待進一步提高。
本研究在課堂觀摩和問題訪談的基礎上,結合鄭州西亞斯學院堪薩斯國際學院大學英語課程培養模式的教學實踐,從增強教師對中華文化傳播的重要性、提升教師文化素養、創新教學設計、反思教學實踐四個方面探討中華文化英語傳播能力培養的有效策略。
雖然黨的政策方針都強調文化軟實力的重要性,《大學英語教學指南》重點指出大學生具有弘揚中華文化的使命和責任,只要大學生能夠用英語流利表達中華文化,才能跨越文化交流障礙,提高學生的跨文化交際能力。培養學生的中華文化英語傳播能力最重要的對象就是教師,但是仍然有一部分教師認為大學英語課程主要內容還是對英語語言基礎知識的掌握,尤為重視西方文化,忽略中華文化在培養大學生跨文化交際能力方面的重要作用。
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中華文化的能力離不開教師文化素養,教師自身中華文化素養的高低直接影響課堂中的教學效果和學生中華文化英語傳播能力的提高。首先,學校相關教學部門鼓勵教師積極探索落實外語課程思政,發掘中華文化優秀傳統和價值理念,并將它們與教學內容恰當融合,不僅增強課堂的學習氣氛和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著力實現語言能力與人文素養的雙重提升。其次,教師在工作之余應該閱讀相關書籍和文獻資料,充分利用慕課平臺、精品課程等網絡資源學習優秀的教學案例,“尋找與教學內容的契合點,平衡中西文化的比重”,[1]真正體會中華文化的魅力以及與語言教學的密切關系
就美國原版教材Pathways: Reading Writing and Critical Thinking的內容而言,并未涉及任何有關中國文化的教學材料和內容,但是作為培養具有責任擔當和家國情懷的高校來說,絕對不能忽視學生對中華優秀文化的掌握以及講好中國故事的使命感。以Unit 5 Memory and Learning為例,本單元主要講解了“loci method”,它是一種使用圖像和空間記憶加強記憶效果的記憶方法。課前安排學生在學習通平臺觀看中國的世界記憶冠軍王峰的比賽視頻,幫助學生了解這種記憶方法的原理和應用,同時讓學生認識到卓越的記憶力并非天生,而是經過后天努力訓練才能實現,引導學生思考個人成就和回報社會之間的關系,為課上的討論做鋪墊。課中通過回顧視頻內容,理解loci記憶方法的實際應用,并結合課堂討論引導學生思考并升華主旨,完成思政教學的目標。課堂小組討論和成果展示來理解王峰取得的成就離不開個人的刻苦努力和奮斗,引導學生理解個人成就和社會培養密不可分,幫助學生樹立社會責任感和回報社會的意識。此部分主要是讓學生自己為自己發聲,自己做表達,自己實踐,成員之間相互糾錯與互評,質疑討論。最后老師進行答疑并設疑,之后進行補充和完善并進行總結,并通過談話或實錄的方式來反饋教學效果。
首先,教學反思表現在備課階段,備課并不是簡單地記住講課流程或者播放課件的順序,備課時教師要能夠研究教材,研究學生,深度解讀課本,研究出具有“范式”的教學方法、形成具有獨特個性的教學風格和提煉出具有引導作用的教學理論,即批判性的反思。及時把備課中得到的靈感、創新出的教法記在本子上,寫成教育論文,為科研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與其他教師進行交流,指導和引領年輕教師專業發展,推動教學質量的提高。
其次,反思要及時、有條理、且方法靈活多樣。比如把教案打印出來隨身帶進課堂,對課堂活動的完成及時進行反思并隨時調整教學設計,并記錄在教案上以便總結。在大學英語課堂融入中華文化的教學,學生的自主參與是很重要的,因此反思方法需要靈活多樣,課堂實錄的反思方法就是比較高效的,一方面可以讓學生看到自己和同學們的表現,便于改正和提高,同時增強他們自主參與的積極性和自信心,他們會自覺地向身邊優秀的同學學習;另一方面老師也能夠以此為參考有針對性的提出改進建議。
外語教學具有全力貫徹國家“立德樹人、服務國家”教育方針的使命,外語教師在教學中更要充分利用先進的信息技術條件和優越的語言優勢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懷、傳播中國聲音、堅定文化自信,培養學生用英語傳播中華優秀文化的能力。本研究為高校開展中華特色文化英語教學提供參考,有助于引起每位外語教師對中國特色文化英語教學的深入思考,對于拓展思路、開辟混合式教學新模式、教學新路徑有著重大的指導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