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詩慧
(遼寧大學,遼寧錦州 110036)
1.1.1 社會矛盾
社會矛盾無處不在。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等各個領域的內部以及各個領域之間都存在矛盾。社會矛盾它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始終。每一種社會形態在發展的過程中自始至終都存在著矛盾。
社會矛盾可以推動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毛澤東曾說過:“社會的變化,主要歸因于社會內部矛盾的發展,也就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階級與階級之間的矛盾,新與舊之間的矛盾,正是由于這些矛盾的發展,所以才推動了社會的前進和新舊社會的代謝。”因此,矛盾分析的方法是社會科學研究的基本方法。
1.1.2 社會基本矛盾
馬克思曾指出:“社會生產力發展到一定階段,就會與所處的現有生產關系、所有制發生沖突。因此,這些生產關系將從生產力發展的形式轉變為生產力發展的紐帶。這時,社會革命的時代就要到來了。隨著經濟基礎的不斷變化這個變化也會緩慢或迅速地發生。”
在社會矛盾系統中,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之間的矛盾構成了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它們貫穿于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決定了社會的性質、決定了社會發展的方向,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最基本動力。
在社會進程中,生產力總是在不斷運動著的,處于不斷變化之中。當生產力發展到一定程度時,原本與生產力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已經變得不能再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時,必然會要求變革生產關系,用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的生產關系來代替原來的、也已喪失其存在必然性的生產關系。為生產力所決定的生產關系,反過來又能動地反作用于生產力。
馬克思他曾把社會生動地比喻為一座建筑物,從而考慮到生產條件,即經濟結構,作為經濟基礎的建筑和作為上層建筑的政治文化結構,有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矛盾,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這個變化讓經濟發展基礎不僅能夠去促進了結構的變化和發展,而且決定了社會結構變化和發展的大方向在社會發展的過程。不單單是決定經濟基礎的基本性質的變化,而且也決定基本結構的變化,換言之,在同樣的社會形態下,如果經濟基礎發生量變或者是發生部分質變,上層建筑也會相應地發生改變。這個是經濟基礎決定結構,但是與此同時上層建筑也對經濟基礎產生相對應的影響。
既然我們已經充分的了解了什么是社會的矛盾與社會的基本矛盾,那么這種所謂的社會矛盾分析法就是,讓我們帶有這種萬事萬物都內在的包含著矛盾的觀點和看法去分析社會當中出現的種種現象和產生的種種問題。無論是積極的方面,還是消極的方面,我們都要用這種觀點去了解和分析。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真正的客觀的去認識事物,科學的提供各種方案。
社會矛盾分析法在社會中應用廣泛,可以有效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不僅體現在個人的學習中、生活中,甚至體現在與社會的內外部之間的方方面面,運用社會矛盾分析法都是十分關鍵的一環。
矛盾分析法原理有以下幾種:
(1)對立統一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即對立統一,矛盾雙方其中的對立和統一始終都是不可分割的。這就要求我們要一分為二、全面看問題;要學會在對立中看到統一,在統一中看到對立。
(2)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雙方在一定條件下相互轉化。這就要求我們要積極主動的去創造條件來促使矛盾向有利的一方面轉變。
(3)矛盾的普遍性、客觀性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存在于所有事物之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可能存在的;矛盾還存在于每一個事物發展過程的始末,每一個事物從開始到消亡都存在著各種各樣矛盾,矛盾是普遍的、客觀的。這就需要我們去承認矛盾,找到矛盾,辨析矛盾,積極去尋找可以正確處理矛盾的方法。堅持兩分法,以防止片面性。
(4)矛盾特殊性的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著的事物及其每一個側面各有其特點,所以要求我們要堅持做到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5)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辯證關系的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它們是相輔相成不可分割的整體。這就要求我們把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不僅要從特殊性當中概括出普遍性,還要在普遍性的指導下去研究特殊性;認識每一個事物都要按照從特殊過渡到普遍,再由普遍過渡到特殊的認識規律。
(6)兩點論和重點論統一的原理。兩點論指分析和解決問題時,不僅要求能夠看到主要矛盾,還要能夠看到次要矛盾;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同時要注意和恰當處理次要矛盾和矛盾的次要方面。重點論指分析和解決問題時,首先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從而抓住重點和主流。唯物辯證法認為,兩點是有重點的兩點,重點是兩點中的重點。這就要求我們要把兩點論和重點論相統一起來,看問題和辦事情既要很全面,又要善于抓住重點和主流。
矛盾分析法是辯證唯物主義的根本方法之一,同時也是馬克思主義社會學的基本方法之一。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在面對研究社會狀況、分析社會諸多情況時,都可以應用到社會矛盾分析法。利用矛盾分析法可以很明確的發現問題所在,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以讓人們創造的這個社會可以越來越好。
3.1.1 在《共產黨宣言》中的社會矛盾分析法
在《共產黨宣言》中,馬克思利用社會矛盾分析法,深刻地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從產生、發展到滅亡的歷史必然性,社會歷史發展的根源在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之中。《共產黨宣言》指出,資產階級來以形成的生產和交換方式,是在封建社會里造成的。在生產和交換發展的一定階段,封建所有制關系成為生產力發展的桎梏。因此,打破封建所有制關系,建立與生產力發展相適應的新的經濟政治制度是必然的。近代資產階級和資本主義政治就是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隨著生產力的不斷發展和商品市場的累積擴大,最初的資產階級由封建的幫會工業發展到工廠化的手工業,再發展到機械工業。資產階級發起了政治革命是出自于他們的經濟實力已經大大的增強的原因,最終資產階級將封建制度取代了。無論是在經濟方面還是政治方面,資產階級都成為了統治的階級。所以,資產階級的制度實際上就是歷史長期發展的結果,是包括生產方式在內的一系列交換方式都產生了巨大改變的結果。
當資產階級成為了統治階級之后,他們已經建立好的生產關系和國家政權有扭轉過來推動資產階級的財富基礎的鞏固和生產力的快速發展。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歷史的辯證法同樣也是適用于資本主義本身的。當資產階級所建立的生產關系已經不能再去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的時候,那么就會出現各種個樣的矛盾。這些矛盾之中最明顯的就是周期性的經濟危機,它是屬于對生產力強有力的破壞。發生的原因就是資產階級的狹隘的生產關系已經不能再容納它所創造的生產力。所以,我們可以發現,可以用來對付甚至推翻資產階級的武器恰恰就是他自己本身。正是由于資本主義社會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這樣的矛盾運動,最終是一定會爆發無產階級革命的。無產階級將會顛覆資本主義的制度,建立共產主義制服。這種歷史辯證法不是以人民意志為基礎的。
馬克思正是通過對當時的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分析,得出了“資產階級終將滅亡,無產階級終將勝利”的結論。
3.1.2 在《資本論》中的社會矛盾分析法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對資本主義社會這一復雜整體的認識,是遵循著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道路,先從“商品”這個既簡單又抽象的規定開始。從揭示商品內在矛盾到分析貨幣,再從分析貨幣到資本,從資本到剩余價值,從絕對剩余價值到相對剩余價值,他通過對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綜合考察,揭示了工資的本質、運動規律和各種形式剩余價值。
馬克思在揭示資本主義經濟范疇從抽象到到具體的運動過程中,自始至終貫穿著矛盾分析的方法的運用,從而展現了唯物辯證法的對立統一規律在資本主義社會中的具體體現。
在之前馬克思所做的社會分析都是在資本主義社會的背景下完成的,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即使我國是社會主義社會,但在社會中仍然是有矛盾存在的。無論是個人、家庭、學校、工作單位乃至于整個社會都存在矛盾,矛盾無處不在。正是因為有發展,所以才會有矛盾;也正是因為有矛盾,我們才能夠繼續向前發展。有矛盾是十分正常的現象,如果發現矛盾不去解決,任其肆意發展,就會引發不可估量的后果。所以我們要利用社會矛盾分析法,發現矛盾,正確的分析矛盾,采用正當的手段去解決矛盾。促進我們的社會向前發展。
3.2.1個人的矛盾
在個人的生活中,矛盾也是無處不在的。例如,當你對你現在的生活環境以及交際圈子感到不滿的時候,你會有努力的想法,希望可以跳出這樣的生活圈子。這個時候就會分化為一個“主觀”的你和一個“客觀”的你。其中“主觀”的你指的是,不滿足于現狀,想要努力的你,而“客觀”的你則是真真正正的當下的你。這就屬于自我內部的一種矛盾。
在個人的學習中,也存在著多種多樣的矛盾。例如:父母以及老師對你抱有的期待,和你自身的懶惰形成了一種矛盾;學習任務的繁瑣枯燥與你未來所期待的生活也形成了一種矛盾等等。
在個人的工作中,矛盾更是時時都存在。例如: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之間的矛盾、同事之間的矛盾或者是你所做的工作量和你薪資水平之間的矛盾,等等。
3.2.2社會中的矛盾
社會當中的矛盾則是更為復雜。社會當中的矛盾又可以分為社會內部的矛盾和社會外部的矛盾即國際之間的矛盾。社會內部的矛盾有我們非常耳熟能詳的習近平總書記所提到的,我們當今社會的主要矛盾就已經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對美好生活的需要與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等等。那么現在比較矚目的中美貿易戰則是屬于國際間的矛盾之一。
所有的矛盾都有其存在的客觀性,都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我們需要做的就是客觀的對待矛盾,運用正確的策略去認識矛盾分析矛盾,這樣才能明確的找到解決矛盾的方法,促進我們社會的向前發展。
在個人的生活中,學習是一生都無法避免的事情,也是我們整個人生的重中之重。在學習中,遇到困難、挫折在所難免。這個時候如果面對困難,遇難則退,那么我們永遠都無法去領悟學習的真諦。而矛盾分析法則告訴我們需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困難和挫折固然會消磨一部分的斗志,但是同時,也會激起更強的斗志。有了困難并不可怕,我們要在面對困難的時候學會分析困難、戰勝困難。這樣你就會提高你的思維能力,也會增強你學習的興趣,去迎接更大的挑戰。
在個人的生活中,工作占了人生大部分的比重。那么在工作中更是會遇到各種各樣的矛盾,而矛盾分析法則是指導我們不僅要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更是要把握好兩點論與重點論的統一。我們要找到解決問題的關鍵,但是同時也不能忽視次要方面,應該要做到統籌兼顧。
(1)社會內部的矛盾。要想切實的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重點還是應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定不移的走改革發展的道路,重視我國的生態環境水平。增強人民的就業機會,讓創業引領就業,這樣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提高我國的經濟水平。根據主次矛盾的關系原理,抓住起支配作用的主要矛盾,國家可以更有效的制定方針政策,更加有效的去改善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
(2)社會外部的矛盾。國家間的關系是國際關系最主要的關系,無論作出什么樣的舉措,最終都是要回復到國家利益這個落腳點來,國家利益是根本。國際關系的摩擦都是由于國家利益的相悖所導致的。國家間的共同利益就是國家與國家之間合作的基礎。在同他國交流的過程中,應該使國家間的共同利益擴大化。根據矛盾的普遍性原理,運用矛盾分析法去看待國際間的關系,這樣才會促進國際關系的和平與穩定,才可以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社會矛盾分析法在社會中應用廣泛,可以有效解決各種問題,提高解決問題的效率。不僅在個人的學習中生活中乃至與社會的內外部之間的方方面面,運用社會矛盾分析法都是十分關鍵的一環。
矛盾具有普遍性,矛盾無處不在,只有充分地認識到事物的發展內部是對立統一的,才能更好的處理各種矛盾,調節矛盾雙方的關系,以實現自己的計劃,達到自己的目的。
只要認真地學好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就會懂得辯證法,就會懂得事物發展的一般規律。懂得將各種不同的矛盾的特殊性結合起來,把握具體事物的特殊規律解決事物的特殊矛盾。掌握社會矛盾分析法對于解決社會當中的各種問題有非常大的作用,還能在處理解決矛盾的過程中加強我們對社會的深度理解,為促進社會有更好的發展,貢獻屬于我們自己的一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