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晗
(黑龍江外國語學院英語系,黑龍江哈爾濱 150050)
“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中的應用不僅僅能夠有效豐富我國大學英語課堂的內容與形式,對于學生的成長與發展來說也是受益匪淺。
所謂的“產出導向法”其實是早在20 世紀八九十年代初期最先被美國以及澳大利亞的相關專家學者所提出的,后來逐漸成為英美國家的一種主流教育改革理念。該教育理念主要是建立在驅動-輸入促成假設理念的基礎上,側重于強調學生在特定的學習訓練過程中進行獨立產出,將傳統的基于課程內容或者教材內容的教學過程轉變為基于學生產出需求的一種培養過程。
結合相關的實驗調研數據不難發現,我國大部分教師在大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中依舊以教材為中心,這在一定程度上阻礙了我國大學英語教育事業的前進步伐。傳統的英語課堂教學模式由于課堂時間等因素的限制,導致很多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總是習慣于照本宣科,缺乏創新知識點的拓展與融入。要想在短短的大學課堂時間內給學生輸入更多的思想是很難做到的。傳統的教學模式強調的是快速將教師的知識與思想灌輸給學生,卻忽略了學生對于這些知識信息的接收能力和產出程度,只會接收而不會吸收消化并進行自由輸出的學習是無用的。
驅動階段是“產出導向法”的第一個環節,也是相對比較重要的一個環節,良好的驅動不僅僅要驅動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要能夠激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為之后產出任務的完成奠定堅實的基礎。但在傳統的大學英語教育課堂上,很多教師通常會選擇利用各種現代化的教學技術與教學設備來對學生進行“輸入”驅動,比如通過為學生播放與展示與教學主題相關的圖片、視頻以及音樂等素材,要學生進行思考、交流或者討論,然后組織語言進行表達。這種“先輸入,再輸出”的驅動模式實際上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學習興趣,在一定程度上學生一直都在被動接受,而非主動思考。而通過專業的聽說訓練,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在充滿趣味性的教學情境下直接進行英語輸出,在課程開始階段就極大地調動和擴散學生的思維與視野,從而起到良好的驅動作用。
比如,在進行大學英語聽說訓練的過程中,相關教師就可以通過創設“交際場景”的方式來幫助學生進行相關的學習與訓練。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結合大學英語課程中的“綠色環?!奔础癳nvironment protection”這一課題的主要內容為學生們創設一個日常的交際場景,引導學生就環境保護這方面的話題進行自主交流,并在課程結尾呈現自己的交流成果。學生們首先需要分成4 ~6 人的若干個小組,每個小組可以在組內協商的基礎上就環境保護這一話題進行不同角度的側重,并從中選擇出本小組內想要深入探討的話題。其中有的小組就最近全國范圍內廣泛推廣的“垃圾分類”,即“garbage classification”這一活動進行不同維度的交流與探討。其中有的學生從垃圾分類的科學依據入手,分別用英文介紹了設置不同垃圾類別的主要根據;還有的學生則是從垃圾分類的現實意義入手,重點講述了通過開展垃圾分類的活動給社會以及大眾帶來的影響,其中包括提升了社會文明和社會衛生程度,增強了大眾的環保意識等;有的學生則選擇為大家普及生活中常見的垃圾分類技巧入手,即日常生活中比較容易搞混的垃圾類別,比如在丟礦泉水瓶的時候大部分人都會習慣直接將瓶子丟到可回收垃圾箱里面,往往忽視了將瓶子中的水先倒出來這一個步驟。通過設置與生活貼近與社會公德貼近的英語聽說訓練場景,一方面能夠有效提升學生的英語水平,另一方面也能夠強化大學階段的思政教育效果。
結合“產出導向教學”理論的相關內容,不難發現,該教學理論體系可以分成三個主要環節,分別是教師先設計并向學生發布相關的產出任務;學生結合自身的水平與能力選擇性學習,教師在該過程中給予專業指導和檢查;學生不斷進行產出練習,教師給予專業指導并進行成果評價與總結。其中,在任務促成過程中,教師所發揮的輔助作用更加明顯,而在這個過程中教師需要把握輔助指導的程度,不能提供過多的幫助,從而阻礙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也不能幫助不足,限制學生的學習效率。因此,在進行產出任務完成的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降低自己在教學中的“腳手架”作用,同時逐步提升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與此同時,為了能夠降低產出任務的難度,為了降低產出任務與輸入學習之間的差距,教師可以將一項比較宏大的產出任務分解成不同的子任務,并結合大學英語課程的相關內容,在滿足教學目標的同時,提升產出訓練的趣味性。
比如,在設計大學生英語口語學習任務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采取“以聽促說”的方式來進行。在整個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相關的口語任務以及大學生思政教育的要求,從豐富的聽力素材中選擇出適合對學生進行任務訓練的相關內容。其中以大學英語課程中的“責任”,即“duty”這一主題詞匯為例,在開展課堂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選擇一篇與責任相關的聽力素材,其中可以是社會責任,可以是家庭責任,也可以是個人責任,亦或是兼而有之。在開始教師需要先為學生設定一個總體的口語任務,即在聽完聽力材料之后能夠用英文復述出聽力素材中的主題思想和重點細節。學生們在聽到這個任務的時候肯定會覺得有一定的難度,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實際水平將一個大任務分解成不同的小任務,即在聽完第一遍材料之后,學生們需要掌握該篇文章的主旨思想;而在聽完第二遍聽力素材之后,學生們則需要就文章中的相關重點內容有一個大概的掌握;在聽第三遍聽力材料的時候,學生們就可以結合前兩遍的成果進行最后的整理與匯總,進而完成教學活動開始之初所設立的第一個口語任務“用英文復述聽力素材的主題思想與重點細節”。經過層層設計與拆解的口語任務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克服畏難情緒,提升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進而提升大學英語的整體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以“責任”為話題的口語訓練也能夠在潛移默化中實現對學生的思政教育。
在“產出導向法”這一教學模式下,對于教學任務完成情況進行針對性和區別性的評價這一環節具有至關重要的意義和作用,不僅僅能夠幫助學生及時發現自身存在的各種問題與缺陷,也能夠幫助學生及時進行知識鞏固與總結。在該環節中需要值得關注的就是要對學生進行“即時評價”,而非“延時評價”。相較于延時評價,即時評價對于大學英語課程教學中的聽說訓練以及口語產出的檢驗效果更好。在聽完學生的產出成果或者任務完成成果之后,教師需要對相關的語言內容以及呈現形式進行評價??茖W專業且即時的評價能夠促使學生隨著口語能力以及綜合英語水平的提升而逐漸降低表達失誤,而這也是大學英語教學的主要目的。
比如,在學生們完成相應的口語任務之后,教師可以通過“教師評價”+“大眾評價”相結合的綜合評價模式來對學生們的學習成果進行評價與總結。在整個過程中,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們以“口語比賽”的形式進行自己的口語任務完成展示。其中有的學生結合相關的聽力素材不僅僅完成了教師所規定的口語任務,即闡述口語素材的主題思想和重點細節,還結合相關的主題進行了進一步的拓展闡述與思想延伸,贏得了全班學生的一致喝彩;而有的學生由于聽力水平相對有限,在進行口語復述的時候出現了完全偏離主題的情況,但是也憑著自己的思維能力和良好的英文積淀,向大家講述了一個完整的故事;針對于這類學生,盡管班級學生對其進行了十分友好的鼓勵與肯定,但是教師還是要結合其問題與缺陷對其進行重點關注教育,比如重點對其進行相關的聽力訓練。通過采取這類學生也能夠參與其中的綜合評價模式,一方面保留了傳統教師評價的專業性,能夠為學生提供更加科學的學習指導;另一方面也能夠促進學生之間的了解和交流,在大眾評價的過程中,學生們從彼此的學習成果展示中也能夠反觀到自身存在的問題,有利于實現學生之間的互相學習與互相進步。
“產出導向法”在大學英語課程思政教學設計中的有效應用能夠在提升教學質量,同時提升學生對于英語教育與思政教育的趣味性,從而在潛移默化中不斷增強學生的綜合英語水平與綜合道德素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