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評梅
我兒子讀初二,成績下滑嚴重,經常跟我作對,多次跟我說不想上學了。我該怎么引導他重拾信心、修復我們的親子關系?
這位家長您好,非常理解您的憂慮,我也曾有過類似的經歷。我兒子上初一時,因為課程增多,而他只滿足上課聽一聽,課后也不復習,成績下滑得厲害;女兒學習一向認真,但到了初二增加了物理課,她聽不懂、學不會,成績上不去。由此,我們一家人情緒都不好,一不小心就會發生“家庭內戰”,后來慢慢調整,才順利度過這段艱難時光。
初一初二的孩子普遍會產生這樣的問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歸結起來三點:
第一,學習能力問題。
同一年齡段的孩子,學習能力是不同的。學習能力好一點的,接收、消化新知識就會快一些;學習能力差一些的,接收、消化新知識就會慢一些。學習能力暫時差點兒,并不說明孩子的智力差,只是智力發展速度慢一點,或者說晚熟一點兒,暫時跟不上初一、初二的知識和邏輯進度。這一點得理解孩子,不能老覺得是孩子學習態度不好、心思都用到玩上了。第二,學習習慣問題。
小學時候語、數、英三門主科,孩子在學習上稍微用心學一點成績都不差。到了初一,至少六科齊頭并進,天天作業一大摞,孩子還靠小學那點兒小聰明就力不從心了。第三,自我意識覺醒。
初一初二階段,孩子的青春期正當時。青春期的孩子不光是自我意識的正式覺醒,身體上的強大讓孩子不再喜歡聽家長的,開始跟父母作對。逆反+家長粗暴的態度+學習力不從心,這足以構成一個沖天巨浪,半個學期就可以把一個家庭小船沉入海底。總結我個人經驗,我認為對待初一初二的孩子,一大法寶就是“疏”。
孩子們一個個看似執拗、橫沖直撞,只要掌握了“疏”的精髓,很少有過不了這個關口的。我是怎么應對的?我覺得父母管理好自己的情緒很重要,學著接納孩子,回避矛盾,當沖突發生,能撤就撤,心里始終明白,硬碰硬絕對兩敗俱傷,對立沒有好結果。我經歷過兒子這個大浪,那時候的他,一說就裂,一碰就炸,像個行走的炸彈,分分鐘搞出個驚天動地。現在想起來心有余悸。
幸虧我及時改變態度,兒子慢慢收起了自己的鋒芒,投身學習。
我一直覺得,只要孩子的心門給我留著一條縫,一切都好辦。如果跟父母的關系很疏遠,甚至很隔絕,關在自己的房間里,拒絕溝通,父母有天大的本事,怎么去影響他呢?放手對孩子學習的強壓,從內在去滋養他,增強他的精神內核,讓他自己去發現自我。這樣,他學習的自律、主動性、內在動力才能慢慢被滋養和激發出來。
總結我的第二條經驗,我認為父母一定得學習。
經驗、學習和反思是增加定力和智慧的不二法門。找一本青春期書籍好好看看,或者向其他有經驗的家長請教,了解青春期的小孩為什么這么“難搞”,看他們都習慣什么樣的排兵布陣,我們應該怎么做。想方設法增加自己的力量和智慧,有的放矢、胸有成竹,自然能鎮靜從容下來。最近有個初一的男生給我來信,說他媽媽看了好多書,感覺媽媽變好了,自己和媽媽相處也融洽多了。
還有一點我認為很重要,那就是幫他們打通學習障礙。沒有孩子不想成績好,父母可以在文化課上給予孩子適當的幫助和支持。女兒上初二時物理成績不好,我就是跟她一起,把這個硬骨頭一點點啃下來的。每個孩子性格不一致,有的孩子,鼓勵他、表揚他,給他做示范,就能激發他的學習積極性;而有的孩子,家長不僅要鼓勵,還要發現孩子的弱項,給予他們切實可行的幫助。雖然絕大多數都是普通孩子,但又不能一概而論,家長需要了解孩子。
對孩子最有幫助的是家長對孩子的了解和觀察,是自己熱愛生活的態度和自身成長的持續性。希望所有家長,都能一邊努力,一邊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