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佩佩
女兒嘟嘟上小學之后,對各種各樣的作業有些不適應,常常拖到很晚才去做。為了讓嘟嘟樹立自律意識,我決定和嘟嘟一起制作一個時間表。
一天嘟嘟回到家,我問:“嘟嘟,你現在跟幼兒園不一樣了,每天有作業要完成。你就跟媽媽做個小實驗,看一看每門功課大概需要多久才能完成,你把它記下來,告訴媽媽好嗎?”
觀察記錄一周之后,我讓嘟嘟把每天放學回來要做的事情都說出來。嘟嘟回答:“要完成語文作業、數學作業,和英語作業。”
“還有嗎?”
“要吃水果,還有跳繩和丟小球。”
“還有嗎?”
“還要跟小伙伴們玩。我還要吃飯和洗澡。”
“好的,這些事情你想先做什么,再做什么,我們按照順序把它寫下來。”
“我想先到樓下玩,然后回家吃水果,然后我再跳繩和丟小球,最后開始做作業,先完成我喜歡的語文和英語,最后是數學,接下來就是洗澡和準備睡覺啦。”嘟嘟邊說,我就邊幫她寫。
“那我們來看看每件事情需要多少時間吧。”根據上周的實驗,知道了每項大概花費的時間:玩40分鐘,吃水果20分鐘,跳繩20分鐘,語文作業40分鐘,英語20分鐘,數學30分鐘。
于是,我們按照以上順序列出來了一個時間表。
也許有家長會有些擔憂,因為大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回到家第一件事情就是寫作業,但對我個人而言,只要能保證孩子在21:30上床睡覺就行了。
“那么,你愿意這樣去執行嗎?”我問嘟嘟。多少孩子都是訂計劃的時候有板有眼,執行起來就完全拋之腦后。
“我一定會執行下去的。”像大多數孩子一樣,嘟嘟給了自己一個篤定的承諾。
“沒事兒,我們先試兩天看看吧,如果需要調整,我們再商量。”我給嘟嘟一個臺階,萬一執行不了,她不會太難堪。
我會在每個時間點的前5分鐘提醒孩子,讓她能夠意識到自己有個時間表,意識到自己需要管理自己,雖然不情不愿,不過執行得還可以。不過沒多久,她就來找我了:“媽媽,我要和你開個會。”平時我要和她商討事情時就說開會。
“哦,你想跟媽媽討論什么呢?”
“我想調整一下時間。我要晚上8點下樓玩,我今天問了燕子,她和欣彤都是這個時間下樓,怪不得我這幾天在樓下都找不到她們。我跟她們約好了,以后我們都是8點下樓。”于是我們重新調整了一下時間,有了第二張時間表。
在執行的一兩周內,我會關注嘟嘟的情況,如果能及時做到就馬上鼓勵,如果有拖延就提醒。后來孩子說:“媽媽你不用提醒我了,我自己會看時間的。”因為,她希望用她自己的方式來享受遵守規則帶來的成就感,享受自律帶來的樂趣。
孩子期末復習我也用了這個方法,提前兩周引導孩子規劃每天要復習的內容,孩子都會寫在日歷上,完全不用我來監督。
總結嘟嘟自律性的建立,我認為有四點比較重要:
第一:孩子的規則由孩子來定;
第二:規則是可以調整的;
第三:讓孩子嘗到執行后的甜頭;
第四:及時反饋,及時鼓勵。
尊重與自由,是孩子自律的基礎;有自律,成長得才更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