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丹/陜西服裝工程學院
中國傳統文化歷經原始社會、奴隸社會的先秦時代,后經春秋戰國的諸子百家,秦王朝一統的法家,漢武帝之后的歷代封建王朝尊崇儒家,尤其在宋朝及后續王朝尤甚,直至清朝末期,西方的新文化新思潮流入國內,導致了新文化運動時代的產生。中國文化隨著歷史的變遷,不斷發展,而優秀的傳統文化在朝代更替中,承載著民族的興盛衰敗,不斷得到傳承與發展,幾千年不朽,影響至今。
一個民族的興衰榮辱,植根于民族文化的復興與危機?!跋麥缫粋€民族,首先消滅他的文化?!边@句話是有其道理的,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依然尚在,其根源在于文化傳承、文化不朽。傳統文化歷經原始時代、奴隸時代、封建時代,而后又歷經摒棄傳統文化的運動,現又發揚傳承優秀的傳統文化。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在原始時代、奴隸時代、封建時代受其時代的限制及統治者的特殊要求,導致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也導致在清朝晚期,思想先進的思想家、教育家、學者等發動了新文化運動,在一定程度上切實去除傳統文化中的糟粕成分,使其精華部分得以保留,進而得到傳承與發展。毛澤東同志曾在1938年說過,“我們不應當割斷歷史,從孔夫子到孫中山,我們應當給以總結,承繼這一份珍貴的遺產”;又說到,“學習我們的歷史遺產,用馬克思主義方法給以批判的總結”。在1940年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提出“取其精華、棄其糟粕”的方法,主張吸取民主性的精華、棄除封建性的糟粕,作為發展民族新文化的條件。1942年延安文藝座談會上毛澤東同志再次提出“我們要繼承一切優秀的文學藝術遺產,批判地吸收其中一切有益的東西”。強調“不僅要懂得中國的今天,還要懂得中國的昨天和明天”,強調“不能忘記我們自己的老祖宗”。這些直到今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還是具有其指導意義的。
隨著高校的不斷擴招,理論學習多于技能實踐的狀態貌似沒有發生改變,企業呼吁的技能型人才沒有得到培養,大學生就業難已經成為一種社會級現象,甚至畢業就等于失業。在這種大環境下,大學教育已經開始更注重于技能的培養,尤其理工類院校理工科專業表現尤為突出,可以說很不重視思想政治文化的教育。注重科學技術本身沒有問題,但是其忽略學生人文培養,勢必對學生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及其日后發展造成不良的后果。
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目的在于,提升高校學生的政治覺悟與道德水平,在學生學習專業課的同時做到德能并進,德技不偏廢。高校思政的教學應是提綱挈領,全方位的引導學生提升自身文化素質與綜合素質,而思想政治理論教學,對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是一種有力保障。
思想政治教學在以往并未能取得良好的目的,其主要原因在于理論與實際相脫節,不接地氣,學生不能共鳴,無法引起學生的興趣。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課堂,無疑將起到古為今用,引發學生共情,進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提升其思想高度。馬克思主義曾經說過人有三種需要:生存需要、享受需要、發展需要。除卻人生活的基本需求:生存需要和享受需要,發展需要才是人類持續發展的根本需求,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論教學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恰恰體現了這種持續發展的特點。
(1)思想政治教學改革的需要。“要建設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能夠在高校思政教育課堂建設的創新方面做好工作,深化思政教育的改革?!备咝K枷胝谓虒W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極大的豐富了思政教學的資源,而且拓展了思想政治教學的方法和途徑,使得以往生硬的思政理論內容有了中華文化的支撐,課堂上有了學生熟悉的味道,這大大增強了高校思想政治教學的吸引力、感染力。
(2)高校學生素質素養的需要。目前,高校思政教學面臨的困難較多,其主要體現在內容刻板,學生學習動力不足,理工類院校尤為顯著。而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核心是對于人的教化,將人文精神放在第一位,這恰符合高校思政教學培養學生的人文精神的教育理念。思政教學融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陶冶高校學生的道德情操、提升其人文素養將是十分有益。
(3)高校學生所處社會環境的需要。當前,社會中各種負能量如功利主義、拜金主義、利己思想等,對高校學生影響很大,導致道德底線不斷被刷新。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恰恰蘊含了這個社會所缺失的正能量。而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其內在的精神動力是對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的沉淀,將其融入于高校思政教學,恰恰可以引導學生建設正確的自我評價體系,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三觀,這對于高校思政教學起到了極其重要地促進作用。同時,我們的黨和國家領導人數次強調傳統文化的重要性,這也致使思想政治教學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成為一種必然。
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命脈、精神家園,是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創造力的不竭源泉,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它包含著中華民族最根本的精神基因,代表著中華民族的獨特精神標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薄耙怪腥A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以人們喜聞樂見、具有廣泛參與性的方式推廣開來,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傳統優秀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
目前,高校思政教學解決從教學的大環境中走出來,切實的指導“物質文明”的發展,接地氣的思政課程內容學生易于接受,參與度將有一定提高,以往沉悶的課堂氣氛也將變得活躍,從而將其價值作用得到良好的發揮與實現,甚至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思政教學中融入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恰能夠達到此類效果。這不僅由于傳統文化具有極高的人文精神建設價值,更是由于其被學生所熟悉,學生更樂于接受。在合理機制的激勵下,多方緊密配合與協調,加強教學組織與制度構建,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積極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開展講座、培訓、網絡課堂等多渠道教育教學,并將其納入學生學業的考核范疇,學校盡可能多的借助于地方特色,組織開展相關競賽活動,將中華文化以接地氣的方式,更有效地傳輸給學生。
同時,學校應招攬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學識淵博的專業教師,并且講授思想政治教育課程的教師需進行良好的傳統文化培訓,教師自身也應不斷提升自身傳統文化素養,能夠將傳統文化與思政教學融會貫通,切實打造一支傳統文化功底深厚、專業過硬的思政教師隊伍,從事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切實有效地幫助學生建設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教育學生律己求嚴,吾身三省,弘善抑惡,保持慎獨,積極提升自身的道德素養,養成良好的品格,做一個道德高尚的人,教化學生為民族的復興奉獻自己的光和熱。
雖然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育德教育對于高校學生陶冶高尚情操、疏導消極情緒等具有積極的作用,然而,其在高校思政教學中若要實現思想育人,文化育人,甚至文化復蘇,其思想文化知識的傳遞、校園優秀文化氛圍的潛移默化與內在教育導向作用對高校學生精神世界有著重要的影響,對學生的成長也具有重大的意義。因此構建良好的思想文化氛圍,校風首當其沖。良好的校風不僅可以讓學生如沐春風,更利于其品質的塑造,抑制其歪風邪氣的生根發芽;其次是學風,學風是人才培養的關鍵,更是人才成功的關鍵,優良學風,不僅催人奮進,助力學生揚帆遠航,更利于實現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良好校風的構建,學風的養成多有賴于良好的師德,高校教師必須有一整套行為準則規范自身的言行,所謂為人師表,率先垂范,當身體力行,作為高校思政教師除去從嚴治教和誨人不倦的工作態度,更應有正確的政治觀念和中華文化素養的厚重積淀,這樣才能賦予學生正能量。
諸如,人們耳熟能詳的一句話“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比绻诟黝愃颊虒W中,經常提到學生就會在潛移默化中學習到憂患意識,而這種被學生“熟悉”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極易為高校學生發展愛國情懷打下基礎,更易于學生心懷家國天下,增強其愛國責任感和使命感。“我們要善于把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統一起來,緊密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指示,也是對未來的殷切期望,更是對思政教育工作者的鼓勵與鞭策。
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從藝術熏陶中養人以美德,給予人精誠信仰充實道德實踐的勇氣與力量。鑒于當前高校氛圍相對浮躁,利己主義盛行的問題,重視發掘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資源,對于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學工作是十分有益的,中國正處于實現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民族復興是政治復興、是經濟復興,更是文化復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對于時代的發展,社會的進步無疑會注入新的生機與活力,它也定會以獨有的形式承載新時代大踏步前進,中華名族復興之夢也必將由文化復興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