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文壽/甘肅省甘南州卓尼縣藏族中學
史料是歷史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同時,也是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提高學生歷史思維能力的重要載體。站在歷史核心素養的高度來看,史料實證在歷史學科中應用價值在于它讓學生在歷史學習中形成帶有歷史學科特性的思維品質,培養學生獲取歷史信息并判明其歷史價值的關鍵能力。那么,對于高中歷史教學而言,如何在教學中進一步落實學生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成為每個歷史教師必須積極思考的重要課題。從歷史教學的角度出發,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提出為歷史教育教學工作指明了前進的方向。
史料實證,是指通過嚴格的檢驗獲取可信史料,并據此努力重現歷史真實的態度與方法,進而讓學生能夠以實證精神處理歷史與現實問題一種歷史素養,它是學生進一步發展歷史理解、歷史解釋、以及歷史價值觀素養的重要基礎。可見,全面落實學生歷史素養的發展必須在培養學生史料實證素養上下功夫。而高中歷史又是基礎教育階段歷史的“集大成者”,尤其是史料,更是遍布在歷史學習的每個環節,再加上新課改背景下的高中歷史教學,對學生的歷史能力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的高低影響著學生歷史學習的深度和廣度。從目前高中歷史課堂教學現狀來看,學生史料意識的缺乏仍是當前的主要問題,對史料的史學價值沒有清晰的認識,再加上史料有一手和二手之分,真偽之別,導致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得不到有效落實。因此,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一方面,教師要在教學方法上做出轉變,以史料貫徹教學始終,培養學生正確的史料認知,另一方面,也要發揮學生的主動性,讓學生掌握搜集和甄別史料真偽的方法,以培養學生對歷史事物客觀的分析與評價能力。
教材是學生學習歷史知識、形成歷史能力的重要載體,歷史教材中從不缺乏史料,只是缺乏善于發現的眼睛。歷史教材當中每一個歷史時代的生產及其產生的社會經濟結構,都是構成當今時代政治和精神的歷史基礎。正是由于這種歷史的延續性,才有了今天的知識結構和社會認知。可見,看似離我們相去甚遠的歷史,其實與我們每個人都有著不可隔斷的聯系。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要想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必須發揮歷史教材的積極作用,通過有效的策略激發學生深入學習歷史教材的興趣,同時,以教材內容為基礎,通過有效的策略培養學生的思維深度,引導學生展開對史料的進一步探究,以提高學生史料搜集的能力和意識,發揮史料的史學價值和教育意義,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的人文性和靈動性。
例如:在教學“甲午中日戰爭和八國聯軍侵華”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我會從教材本身入手,讓學生自主學習本課內容,總結重點知識,梳理主要的歷史事件,并要求學生在課堂上積極發言。一方面,我會以多媒體課件展示教學內容,以舊引新,幫助學生梳理本課重點知識,使學生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我再利用多媒體的手段播放《甲午海戰》的視頻,從視覺的角度增強學生的學習體驗。最后,我再以庚子年為切入,為學生形象的展示“時局圖”,并通過1900年的庚子賠款前后的中國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充分利用視頻、圖片和文字史料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深化學生的歷史認知;另一方面,我會引導學生自主搜集史料,掌握網絡搜集和高考題中提取史料的基本方法,并在課堂上結合自身的認知經驗對史料內容展開分析。通過這樣的方法,能夠挖掘出史料的教學價值,提高學生搜集史料的能力。同時,也可以通過史料實證精神進一步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熱情、民族危機感和責任感。
教學方法是教學教學理念在行為上的具體表達,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讓學生具備對文字史料的概括、理解和解釋的基本能力和其他史料表現形式的甄別能力,不能靠一味的講解,要求教師要講究方法和策略。同時,史料既是我們揭示歷史真相不可或缺的證據,更是我們評析歷史人物、歷史現象與歷史事件的基石,這就需要我們更加重視史料實證精神。作為一名高中歷史教師能否甄別史料真偽則是評判歷史的重要能力體現,這也是對學生的基本要求。因此,在高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自我發揮的空間,培養學生用史料進行是實證的能力,并讓學生自主辨別史料真偽,以依據史料形成新的視野。一方面,教師要引導學生從有效的史料中提取有效的信息,并以史料為核心拓展學習思路,培養實證精神意識;另一方面,也要引導學生以合作探究的方式剖析史料,歸納、概括和總結歷史事件,堅持“有一分材料說一分話”,以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構建出屬于自己的歷史敘述和歷史論證。
例如:在教學“百家爭鳴和儒家思想的形成”這一課內容時,為了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我會以情境教學法來輔助教學。首先,我會利用多媒體展示一段春秋戰國時期的史料,《漢書·藝文志序》中載:“王道既微,諸侯力政,時君世主,好惡殊方,是以九家之術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馳說,取合諸侯。”積極引導學生通讀史料,引導學生在課堂上認真分析,找出史料當中的關鍵詞和關鍵語句,從史料中提取相關的歷史信息。這就使得學生對百家爭鳴形成的歷史背景和原因有了客觀的認識和認知,然后,我再讓學生分為不同的小組,在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堂上展開情境扮演,每個小組分別代表不同思想流派,進行辯論,以還原真實的歷史情景,加深學生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同感。進而,我還會利用多媒體展示兩段不同史料,一段為孔子先進的治國思想,一段為漢代以來民間對孔子思想的“神化”,讓學生嘗試甄別史料的真偽,并指導學生掌握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之間的區別,以提高培養學生的實證意識與分析能力。
在歷史核心素養當中,史料實證素養培養的最終方向和目標是要讓學生在史料鑒別中能夠形成自己觀點,促使自身的歷史素養得到整體提升。筆者認為史料實證素養的培養是把現實放在歷史的大背景中正確認識和把握的科學方法,既是一種歷史學科思維能力的培養,也是發展學生歷史素養的必然要求。這一要求就需要每一位教師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中,要把讓學生自主形成史學觀點作為教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有梯度地圍繞史料設問和探究性活動,在提高自身綜合素養的同時培養學生正確認識、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煉出適合自己思維意識的觀點。
例如:在上歷史史料實證精神訓練課時,為了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我會以“革命與戰爭”為本課題,出示一段關于辛亥革命的文字史料。例如:1912年3月5日的《時報》中記載:“共和政體成,專制政體滅;中華民國成,清朝滅;總統成,皇帝滅……剪發興,辮子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等材料。讓學生通過仔細閱讀材料,回答材料中反映出的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的這一問題,當然前提是不得照抄原文,要用自己的觀點或想法說出來,并在課堂上逐一交流自己的觀點或答案,之后,我會通過收集學生的觀點或答案,進行相應的點撥總結,以初步培養學生閱讀史料提煉觀點的能力。最后,讓學生圍繞本科主題,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提煉一個觀點,并加以論述、論證,以加快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的發展,同時在學生之間探究學習的過程中,不斷提升學生自身的史料實證能力,提高他們學習歷史的自信和興趣。
當然,在當前的歷史教學過程中,史料實證教學現狀不容樂觀,學生對于史料實證素養的內涵缺乏足夠的認識,再加上教師自身的教學方式方法滯后,導致學生的歸納史料的素養發展緩慢。這些因素嚴重制約著史料實證精神在高中歷史教學課堂貫徹過程,要想改變這一現狀。一方面,教師要仔細認真的研讀五大素養,吃透課改精神,優化教學方法,使學生感受到歷史課堂的重要性,不斷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另一方面,也需要學生具備求真務實的探索精神和一定的思維能力,能夠從歷史中汲取經驗和營養。
綜上所述,欲知大道,必先為史,核心素養導當中的史料實證素養,是高中歷史教學中不可或缺的一個組成部分,史料實證是歷史研究與學習的重要方法,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途徑,是培養學生自主學生的重要手段,同時,也是解釋和評判歷史能力的集中體現。在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離不開廣大教師和學生的共同努力,離不開國家強有力的政策支持。教師和學生具備深厚的史料實證素養是為了解昨天、把握今天、開創明天的智慧,是每個人在“百年未有之變局”的歷史大趨勢中實現自身理想的前提條件。對于教師而言,只有具備深厚的歷史素養和高超的教學能力,才能夠使教學變得簡單而不乏深刻;對學生來說,歷史學習是個不斷吸收的過程,也是創新和發展的過程,只有具備良好的歷史思維能力,才能夠讓歷史知識煥發出時代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