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平/莊浪縣職業教育中心
《中等職業學校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20年版)》指出,中職思政課的主要任務是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職業精神教育、道德法制教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標準要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融入專業技能教育,在職業教育中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使二者有機結合,培養學生高尚的道德品質和職業情操。思想政治學科課程標準中也明確設置了職業教育特有的內容,如“勞模精神工匠精神作品研讀”、“職場應用寫作與交流”專題、“精湛的傳統工藝”專題、“職業教育與社會發展”、“歷史上的著名工匠”等示例,增強了思政教育的針對性,滿足了學生未來職業發展的需要。
縱觀各國學者對工匠精神的闡述,工匠精神的內涵應該包括愛崗敬業的奉獻精神、趕超時代的創新精神等,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職業精神”、“職業紀律”、“熱愛勞動”、“崇尚實踐”、“敬業愛崗”、“質量效率意識”等內容,與工匠精神的實質不謀而合。可見,在思政教育中融入工匠精神,有助于學生及早樹立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職業精神,培育他們的職業責任感。
技術的發展是建立在人對知識的探索之上的,而工匠精神正是支撐人類進行技術探索的內在動力。中職教育的主要目標是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精益求精的技術,還要有愛崗敬業的品質,這是工匠精神的精髓。中職學校在面對就業市場的巨大競爭壓力下,要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把工匠精神融入思政教育是一種必然化的趨勢。加強對學生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時期中職思政教育工作的一大著力點。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工作,可以使思政課課堂更具活力和時代性,可以促使中職學校思政教育在實踐和行動層面更加務實,標志著思政課程教學改革逐步走出了單一說教式的“泥潭”,從而實現了“知行合一”的良好狀態。
中等職業教育的使命就是為社會培養合格的技能型人才。而人才的第一要義就是要有高尚的品德,要以德為先,德才兼備,所以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而目前中職思政教育在工匠精神培育中發揮的作用并不盡如人意。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中國制造”向“中國質造”和“中國創造”邁進的歷史關鍵時刻,工匠精神在2016年兩會上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總理提及,從此掀起了各行各業成就出彩人生,培育工匠精神的熱潮。中職學校也把培育具有工匠精神的人才作為自己的培養目標來抓,正面回應和實踐了讓職業教育回歸本真的呼聲。但中職思政教育教材的內容大多仍是一些關于道德品質的說教內容,并沒有與時俱進更新和完善職業精神教育相關的素材,關于精益求精、敬業愛業、奉獻創新等工匠精神的內容少之又少,不能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不能適應思政課改革的要求。
中職學校對學生的思政教育大多僅限于思想政治各學科課堂,對于專業課的思政教育滲透以及專業技能培養中的品德培育大多會被忽視,即使有,也只是響應政策,流于形式。思政課上,老師一講到底,學生聽得昏昏欲睡,培育工匠精神必然會無從談起。甚至還有些老師要么是照著課本念,要么是看著PPT讀,提問也只是針對考試或概念機械性地提一些問題,學生缺乏主動,課堂缺乏情感,不能用真實的案例或模擬的情景讓學生真正理解和消化工匠精神的精髓,學生沒有身臨其境的體驗,必然不能很好地體會精益求精、愛崗敬業等精神的要義。工匠精神是在實踐中才能體味到的精神,思政教育課培育學生的工匠精神脫離了實踐體驗,就成了無水之木,空中樓閣,效果大打折扣。
中職學校的思政教育工作隊伍從宏觀上來講,除了思政教育課教師外,還應包括學校領導、班主任、文化課教師、專業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工匠精神源于實踐,但是中職學校的思政教育教師多是從政治等專業畢業的,很少參與專業技能實踐鍛煉,無法很好地在思政教育課中給學生傳授工匠精神的精髓,導致思政教育課中不能滲透工匠精神;而專業課教師和實訓指導教師只注重技能培養,很少對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教育,即使有,那也只是鳳毛麟角;文化課教師甚至根本不知道工匠精神為何物,他們重視和關心的只是所教學科的成績而已;至于班主任,其本職工作是管理班級日常事務,更多的關注的是學生的紀律、生活、學習,根本無暇顧及工匠精神的培育;學校領導的關注的大都是學校的管理和發展層面,極少會注意到學校思政教育的具體內容,更不用說身體力行去培育工匠精神了。
“工匠精神”在總理的政府工作報告中被提及后,教育部、各省市隨即出臺了一系列促進職業教育發展的文件,但現行的思政教育大綱沒有得到及時更新,并沒有在“工匠精神”培育上提出明確的指導意見,中職各專業目前還沒有統一的國家課程標準,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千差萬別。要想讓工匠精神完全融入到中職思政教育中,還需要在政策制度和教學文件方面明確保障。
當前我國經濟轉型升級,工匠的價值較之前將會有更大的體現,新時代工匠會重登社會舞臺中心。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職業理想,培養學生對工作的責任心、忠誠度和創新精神,把工匠看作是高尚的職業,培養學生愛崗敬業的品質是當前思政課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刻不容緩的任務。工匠精神是一種具有時代感的精神,這就要求中職學校思政課教育內容必須緊跟時代步伐,結合現實社會中的優秀人物和事跡,不斷革新內容,適時添加一些新時代先進人物的優秀案例,用他們新時代新穎的職業觀念、崇高的職業理想、忠貞的職業態度激勵學生,讓工匠精神在學生的思想深處生根發芽。不同的地方都有屬于自己的“大國工匠”榜樣,不同的行業也有不同的要求和體現,因此中職學校迫切需要將工匠精神的培育在思政教育中凸顯出來,有條件的學校也可以在國家課程和地方課程的基礎之上,從本校實際出發,開發符合學生的特點和需要、適應學生個體差異的能夠培育學生工匠精神的校本教材,把工匠精神的培育做大做強,讓思政教育和工匠精神有機融合,從而大大知行合一。
改變“說教式”、“灌輸式”的課堂教學模式,思政課課堂教學中多設計一些能夠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激勵學生追求工匠精神的有益活動,通過參與活動,并運用發現學習、案例教學等多種教學方法,借助于微課、音像資料、多媒體技術等信息化手段,將學生變為學習的主體,讓學生參與到整個活動和學習、研討全過程,對工匠精神有一種身臨其境的感知。還可以豐富課堂教學形式,通過舉辦辯論賽、聘請大國工匠來學校指導教學、傳授技藝、或通過觀看工匠系列短片等,讓學生以更直觀的方式感受工匠精神,為思政課課堂教學增添活力。
工匠精神的培育不僅需要從思想上樹立,更需要在實踐中升華。中職學校要始終堅持工學結合,貫徹“做中學,學中做”的教學理念,不僅讓學生在技能訓練中徹悟工匠精神,也可以通過頂崗實習,鍛煉學生的崗位職業能力,加強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可以有計劃組織學生到企業參觀交流,了解企業文化,感受大國工匠魅力,潛移默化地進行工匠精神的培養;還可以大力推進社會實踐,有助于學生工匠精神的塑造。
俗話說,親其師,則信其道;信其道,則循其步。教師的言行對于學生品質的影響至關重要,對工匠精神的培育也及其重要。要想將工匠精神融入中職思政教育當中,加深其融入程度,首要加強師資隊伍建設,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師資隊伍。思政教育課教師不僅要有淵博的知識,也可以學習一技之長,還要有愛崗敬業、精益求精、嚴謹專注等“工匠精神”,讓工匠精神完全滲透到思政教育課堂教學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職學校要從學校實際出發,科學制定培養規劃,指引工匠精神的培育。工匠精神應進入中職學校的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當中,建立固定的關于工匠精神的思想專題教育內容。建立完善的思政教育管理制度,充分發揮學校領導、班主任、其他任課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調動起所有人的工作積極性,為工匠精神的培育營造良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