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攝影技術的數字化,特別是手機、相機的智能化程度不斷增強,攝影逐漸由專業技術轉變成為了一門大眾藝術。特別是智能手機拍照能力的增強,更掀起了一股全民攝影的浪潮,各類型的攝影展覽也如雨后春筍般興起。但是在這樣的“熱議題”下進行“冷思考”后不難發現,各類型的攝影展從內容到形式都有同質化的傾向,再加上新媒體和社交網絡的發達,傳統攝影展的吸引力對觀眾的吸引似乎越來越弱了。同時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需求的多樣性和個性化越來越被得到重視。無論從形式還是內容都趨于雷同的攝影展已經難以吸引觀眾了。
盡管攝影展覽的展呈方式相對固定,但是對于展覽主題和內容的定義,如果結合各個不同的地域特點和地方特色,其實依然有許多內涵可以發掘。這樣既增強了攝影展覽與當地生活的結合,也更加能夠通過展覽影像的呈現來反應城市的精神內核。所以,以地域特點或地方特色為內涵的攝影展覽既是對抽象的城市精神的具象呈現,更是對城市精神的不斷升華和延伸,并找尋新的具象標志作為象征,成為新的文化標志,兩者相輔相成。深圳作為改革開放的窗口,在這樣的大背景下,以城市空間為影像載體,以城市影像為精神內核,先后以“城市·姿態”“城市·體溫”“城市·呼吸”“城市·先行”為主題,以城市作為一個生命體出發,從影像空間呈現城市風貌,以影像氣質提升城市精神的探索。
首先,城市是市民經濟活動的物理空間。每一年的深圳國際攝影大展都會從深圳這座城市的“某一個側面”出發,這個“概念”可能并不能完全代表這座城市,這個“概念”也并不試圖概括整個城市的精神,而是從可能是這座城市眾多的標簽中最生動的一個。通過一個鮮活生動的“標簽”來喚醒市民生活中的某一個相似的片段,從而將展覽鮮活生動的印象植入市民生活。最終通過“文字標簽”來引導影像詮釋城市精神的一個方面,從更加通俗的視角與新穎的觀點詮釋人與城市的關系。其目的是并通過這樣的方式拉近與市民的心理距離,從而吸引更多的市民參觀,帶動更多的市民參與創作,使整個展覽不是單純的“看”,而是強調了廣大市民的“參與感”。例如2017年首屆大展以“城市·姿態”為主題,“姿態”這個詞本身既可以表現具象的“形狀,形態”,也可以表現抽象的“氣質,態度”等。作為城市主題的攝影展覽,如果僅僅是讓城市中的人來參觀,似乎依然是空中樓閣的感覺。畢竟,城市是因人而興。
其次,城市是市民文化生活的基本載體。盡管在展覽舉辦之初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就設置了征稿展,并盡可能以“開放”與“通俗”的命題面向包含深圳在內的海內外攝影家和攝影愛好者征稿。但是由于征稿展展覽篇幅的限制,最終入選展出的照片有限。所以為了增加“非專業”作者投稿的熱情和作品入選率,深圳國際大展從2018年起新增加了手機攝影版塊,嘗試“降低創作門檻”不“降低作品標準”的前提下,進一步增強普通市民的參與熱情。在保證征稿展和整體展覽的專業性和藝術性的基礎上,擴大了展覽的參與范圍,讓參與創作的市民與城市共呼吸,觸摸城市的體溫,將個人記憶與城市記憶結合,通過城市攝影展覽的參與感強化市民的歸屬感和責任感。
再次,城市的經濟生活和文化空間是全體市民共建的結果。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在以公益性為基礎,引入商業機制,展銷融合。邀請了以本地企業為代表,并邀請中國及世界上一些國家的著名影像設備制造企業、經銷商參與展覽。比如華為、雅昌文化集團等大型企業,以及各大攝影器材廠商、各類攝影雜志媒體參與展覽,帶來最新的攝影畫冊、圖書等攝影服務產品,在豐富展覽內容的同時,滿足了專業攝影家和業余愛好者的需求,推動攝影產業的發展。探索更加有利于攝影藝術展示和文化產業發展相結合的新路。
城市是人口的聚集區,是建筑的群落,是共同的家園,城市影像可以成為城市的集體記憶呈現,而由市民記錄的城市影像不但記錄了集體記憶,成為書寫歷史的一部分,同時也成為城市文化活動的參與者。以城市為主題、以市民為作者的攝影展就成為這一些列文化活動成果的具體呈現。
首先,從記錄城市影像為開端。從嚴格意義上的“城市歷史”計算,深圳的“城市年齡”應該從1980年8月26日開始。大展每一年都結合主題,從這座年輕城市的“前世”和“今生”出發找尋相對應的影像。通過對城市景觀一個個精彩瞬間的記錄,反映城市的建設、規劃、綠化、交通、城市保護、人的精神狀態等,凸顯攝影的文化力量,發揮攝影的審美功能、社會功能和教育功能。
然后,以展現城市風貌為主體。市民群體是城市最佳的形象代言,是城市風貌的最佳體現。深圳國際攝影大展的總主題是“城市”,每一屆在此總主題下會“延伸”出一個定語,用來當年展覽的“標簽”。這樣的“標簽”是對當年熱點話題在深圳的具體呈現為定義標準,是以當年熱點話題在深圳的影像化呈現為目標,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和時代印記。例如2019年“城市·呼吸”的主題,其背景源于黨的十九大提出的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度定位城市的功能和發展方向?!昂粑笔巧嬖诤脱永m的基本要素,這可以是對環保命題的解讀,同時也可以將此概念“延展”到城市運轉的“社會需求”中。如果作者和觀眾能夠將“呼吸的感受”與“自然界的需求”和“人類社會的需求”聯系起來,并將自身對呼吸的需求感受轉化成自然環境和人類社會的“運轉需求”用影像呈現出來,最終升華到生態文明與城市精神的高度契合?!俺抢锏娜伺c城外的人,進城的人與出城的人,在城市內外集結組織,呈現出社會化的規律。呼吸,還是人類思想的常態化描述,城市集中提煉了其精神交流的特質?!庇跋癫粌H僅是一種記錄和再現,而是通過具象的影像來呈現城市風貌中的城市人,并通過個人的風貌展現城市集體的風貌。而符合城市風貌的攝影展覽又是對這一風貌的集中概括和呈現。
再次,為升華城市精神為目標。城市空間是物質基礎,市民風貌是意識體現,物質決定意識,意識反作用于物質。環境中的人,人襯托出的環境,二者相互統一,相輔相成,構成了這個城市獨有的城市特質和城市精神。這也是城市文化活動的最終目標所在。例如2020以“先行”為主題,這一概念既是對深圳過往城市精神的總結,更是對未來方向的明確定位,更是對城市精神的精準描述。通過影像對歷史和當下的具象呈現,既是對這一精神的最佳印證,也是為這一精神提供了強有力的佐證。
文化需求,是消費者在消費物品與勞動的過程中對精神滿足的一種需求,是隨著生產力的提升和物質發豐富,人民群眾對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斷提升。
首先,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需要是綱領。文化建設需要有基本的綱領支持和方向指引,基本的文化共性是任何文化活動的根基所在。深圳國際攝影大展以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的需要出發,提升大局觀,強化政治意識。2019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是《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發布之年。大展緊扣歷史節點,全方位、多角度展現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和深圳建市以來的輝煌成就和城市風貌,以“城市·呼吸”為主題,契合綠色、開放和共享的發展理念,將影像向城市與人類的生態文明建設延伸。這既是我們當前發展需要思考的問題,更是全社會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發展到當今全人類需要共同思考的問題,是全人類“同呼吸,共命運”的發展問題。這樣的主題是跨越民族地域,超越語言文字的。這是深圳國際攝影大展立足文化共性的基本需求。
然后,深圳城市精神宣傳需要是目標。在綱領性內容作為文化建設的共性基礎之上,以各個城市為內涵的內容呈現是文化個性的展現。只有建立在文化共性基礎上的文化個性才是有持久生命力的文化產品。深圳國際攝影大展一年一度,從深圳特色和獨創性出發,緊扣高科技城市和國家創新型城市的特質,突出“城市”和“高科技”特點,旨在以新的科技手段、新的時代觀念、新的攝影角度、新的展示載體,展現各國城市的新風貌,探索影像與城市的人文關系。深圳國際攝影大展從誕生之日起,就自帶高科技氣場。第三屆在展呈方式上,增加了多媒體VR全景呈現和線上展覽,讓觀眾有跨越時空身臨其境的全新體驗。騰訊的現場網絡直播、抖音媒體的熱門推送等,既方便了市民隨時觀展,也為大展留下了可供長期回看的數字資料。這是深圳國際攝影大展樹立文化個性的特色旗幟。
再次,文化自信需要文化產品的豐富創新與提升。以深圳國際攝影大展為代表的文化品牌也在不斷鞏固和強化。作為中國改革開放的排頭兵,作為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尖兵,深圳,始終以先行者的姿態,展示出改革的磅礴偉力。2020年,深圳國際攝影大展以“城市·先行”為主題,與深圳敢為人先、先行先試、先行示范的景深相互呼應。對深圳朝著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范區的方向前行,努力創建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城市范例的英姿,進行了最具時代性的影像表達。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和深圳建市40周年獻禮。
深圳國際攝影大展自2017年至今已經連續舉辦4屆,并形成了以大展主會場為核心,遍布全市的分會場平行展為呼應,成為深圳市民必不可少的文化菜單。在兼顧大眾文化建設的同時,以專業化、產業化的特點在行業立足,大展的影響力和號召力在不斷增強。成為了深圳在文化藝術領域的核心引擎之一,充分發揮的“文化示范區”先行先試的引領作用。
注釋:
①引用自李樹峰關于第三屆深圳國際攝影大展主題闡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