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思迪/西京學院允能書院
馬克思主義將其對世界的認知,概括為“認識世界,改造世界”。通過對社會現象的研究,發現了生產力——生產關系在社會再生產中的根本作用,與剩余價值學說。為人類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新的視角與方法。在此基礎上,馬克思主義者進一步闡發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理論。同時借助對各類理論創新實踐,對人類命運、世界格局、經濟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前,我黨已憑借高水平的頂層設計能力,創建了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出發點的治國理政新理論。一方面,站在人性高度,提出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宏偉目標。另一方面,立足民族性,創建了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目標的中國夢。
在馬克思主義理論中,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是其終極目標與實踐工具。通過在方法論層面,對該目標的堅守與對該工具的使用,產生了“兩大發現”及其社會學理論。我國通過對其方法論與理論的研究,原創了與中國國情相符合的總體經濟理論。在總體經濟理論框架牽引下,通過擴增市場機制的功能特性,推進了我國本土市場與國際市場的經濟并軌。借助鄉村復興戰略、中國制造2025工業戰略、服務產業品質化發展戰略,配套金融體制深化改革方案,全面實施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系統性改革,產生了較好的改革成果。與此同時,在多元全球背景下危機叢生,通過互聯網與移動客戶端的各類應用程序,多元價值沖突弱化了青年群體的價值認知,產生了“價值無根性”與“社會化人格發展滯后”的問題。高校大學生與我國互聯網的發展、壯大幾乎同時,受其影響較大。青年群體中出現的“佛系青年”現象,證實了上述問題對其產生的消極影響。
1、價值無根性
現階段的高校大學生生活于互聯網時代,受到新媒體渠道的各類“聲音”影響,形成了對多元價值的對比與分析。在這種價值沖突過程中,由于不同視角下,不同價值設置時的出發點存在差異,價值認知也發生了遷移。而且,在不同的高校大學生“朋友圈”中,持守的價值觀念也存在區別。一些認為利己主義路徑的個性化發展至為關鍵。一些認為實現自我價值的根本途徑,在于按照自己的意愿實現個人的物質追求,滿足其享受人生的樂趣。尤其是“學生貸”現象的發生,進一步說明了基于人性與物性的均衡性價值理念發生了分離,重物質,輕精神的問題相對明顯。由此也說明了高校大學生在意識形態方面的主體觀念之缺失,以及在主觀觀念項下的觀念體系之紊亂。學界普遍認為這種現象屬于一種“價值無根性”產生的后果。
2、社會化人格不健全
與價值無根性問題同時發生的是社會化人格不健全,發展不充分的問題。后者屬于前者的伴隨現象。具體而言,在社會流動性普遍擴增的情況下,個性的發展全面促進了個體化人格的發展。同時,現代教育中,強調綜合素質教育,國家、社會、家庭、學生個體,普遍關注對“自我”的理解與保護,發展了學生的個體化人格。并且在塑造過程中,主要以學生個體的意愿作為核心發展要素。與之相比,基于社會公共道德的社會化人格培育卻相對偏少。加上互聯網上的“網紅現象”、“暴富現象”等,進一步影響了社會公共道德領域的社會化人格塑造,不利于高校大學生社會化人格的塑造與向著健全方向發展。
青年馬克思主義化與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是我黨一直十分重視的領域。結合現階段高校大學生群體意識形態方面的現狀看,青年馬克思主義對高校大學生教育的意義,在當前體現在兩個層面。一層意義可以稱為“破”的意義,即通過對青年馬克思主義主題的闡發與實踐,關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打破價值無根性。另一層意義可以稱為“立”的意義,即借助青年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傳導,輔助大學生群體塑造自身的社會化人格,發展自身的社會化人格,逐漸將其導向健全的社會化人格方向。
在“破”的意義層面,通過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傳導青年馬克思主義,能夠解決價值無根性問題。具體如下:
第一,通過對生產力——生產關系原理的解析,可以使學生理解在社會再生產過程中,經濟發展的根本動力來自生產力水平的提高,以及對生產關系的調整。比如,當前可以將我國制造業中的“工業設計能力”,與生產制造中的“生產管理”結合起來,向高校學生解讀中國之所以能夠創造“經濟奇跡”的主要原因,在很大程度上來自我黨對生產力水平提升的重視,以及我國政府通過化解社會主要矛盾對各類生產關系的調整。使學生從社會現象的原理認知角度,更為客觀、深刻的理解國家盛衰現象的根本原因。同時,也可以借助經濟學研究生成的數據,將美國“去工業化”后的經濟實力下降,與中國實踐“工業化轉型”產生的“經濟奇跡”加以比較。
第二,通過對剩余價值學說的闡釋,使大學生理解資本導向下的社會體制與整個發展之所以必然衰敗的根本原因。進而,在厘清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差異后,區分中國堅持馬克思主義,并在其基礎上創建各項偉大理論的背景與新思維。這樣,可以弱化高校大學生在認知表層認為“資本主義好”,以及對于“物欲”的強烈滿足傾向。同時,通過深入剖析剩余價值學說與建立共產主義之間的關聯,指出其中的根本在于“消滅階級”,使學生認識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與中國夢兩大目標的宏偉性與有效性。進而,將其職業生涯與世界觀、價值觀,逐漸導向馬克思主義語境下的意識形態之中。尤其是通過對我國福利制度的剖析,可以加強這種傳導效果,為學生建立一個價值中心,化解其價值無根性。
從“立”的意義層面分析,現代社會中的綜合素質型人才,主要以其社會化人格作為主導。比如,在社會公共道德方面,通過塑造社會化人格,可以使高校大學生更為理性的遵守城市文明中的各種文明秩序,精準定位自身在國家、社會、學校、家庭、婚姻、工作、生活中的位置。從而建立起有利于個體化人格良性發展的親情關系、愛情關系、友情關系、同志情誼等。深入一層,進入到對社會問題的解決、對科學技術的貢獻、對人類文明的促進、對生存問題與生活方式更新與改善等方面,均需要通過塑造社會化人格,使大學生群體與社會責任、公共知識分子責任等關聯起來,構建起個體與社會之間的積極“交互關系”。
由于塑造健全社會化人格相對復雜,需要舉全國之力、配置各類資源,才能在根本上加以完成。所以,在當前條件下,可以將青年馬克思主義教育中預設的目標與其實踐手段結合起來,進行一些創新性教育嘗試。比如,我黨在當前已經通過“化危為機”的基本思路,按照馬克思主義認識世界與改造世界的基本方法論,通過對人性的深刻認知與理解,樹立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目標。此時,在高校大學生教育中,即可借助思想政治教育路徑,以專題講演的形式,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背景(如不同危機的出現)、構建思維(如共產主義信仰,世界無產階級的聯合等)等進行一些解讀。然后,關聯我國政府在全球經濟發展中,已經實踐了的“一帶一路”,以及它對人類命運共同體構建所起的作用等,使高校大學生在意識形態層面,理解其理論創建之功,堅定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學習。同時,在微觀現實層面,通過對其實踐過程加以剖析,使學生更為邏輯清晰的明白“擼起袖子加油干”,在落實層面的現實場景,克服網絡虛擬場景對其社會化人格塑造產生的消極影響。另外,結合我國產業政策、金融體制改革等系統性改革方案,解析中國夢的目標之宏偉與實踐之偉大,可以在較高理論水平與較深層次上,拔高學生認知視野,更加深入的理解馬克思主義,在我黨傳承與創新發展中產生的成果,為其社會化人格發展奠定理論基礎與實踐方向。
總之,按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我國的改革實踐,已經實證了我黨基于馬克思義的理論創建之功,與偉大改革產生的重大成就。因此,反觀改革成果,有必要追溯源頭,持續深入的對馬克思主義展開多元研究,尤其應該將其與我國高校大學生的教育關聯起來,培育與新時代實踐目標相一致的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通過以上分析可以認識到,高校大學生在多元全球化背景下,出現了價值無根性與社會人格發展不健全的問題,為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契機。因此,建議在培育過程中,緊扣“破”與“立”兩條路徑,通過青年馬克思主義教育,使我國高校大學生遠離虛無主義,塑造出健全的社會化人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