隆 冰
戀愛與婚姻是人類社會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戀愛的男女通過結婚的儀式組成家庭,而人類的社會生活就是由許多的家庭組成。讀者可以通過作品去了解作家的戀愛與婚姻,與此同時也可以通過作家實際生活中的戀愛與婚姻的人生經歷更好地去理解作品。
魯迅的原配朱安是一個從封建社會裹著小腳走來的女人。魯迅自己也曾說過,朱安是母親送他的“禮物”,但實際上后來的婚姻生活證明他并不喜歡母親送他的這份“禮物”。魯迅早年離開家鄉到江南求學,到后來留學日本學醫再轉而學文。不管是年少家道中落的經歷,還是早年四處求學,都培養了魯迅敏銳的思想和超前的眼光,五四運動后興起的自由戀愛與婚姻由自己做主的思想變化,將女性從傳統封建的包辦婚姻中解放出來。魯迅是有著自己的態度的,他沒有被思想解放熱潮沖昏頭腦,而是更加深入地思考了女性解放真正的方式方法和意義。魯迅對母親向來是尊敬的,所以對于母親給自己安排的婚姻沒有辦法直接和徹底地拒絕,但是也沒有就此接受。雖與朱安有夫妻之名,但并沒有夫妻之實。在思想運動和自我認知的共同作用下,魯迅與許廣平開始戀愛。他們的戀愛是美好的,兩人之間的年齡雖有差距,但是思想上是可以產生共鳴和互相理解的。礙于現實中魯迅已婚的前提,他們的戀愛在起初也是完全處于隱秘的狀態,一直到他們兩人的孩子出生兩人的戀愛婚姻關系才得以完全公開。正因自身封建包辦婚姻和自由戀愛婚姻的兩段經歷,魯迅對于戀愛與婚姻的思考也是一直有著發展變化的,但是與他的文學價值觀一直保持著相一致的步調。戀愛與婚姻在他的文學創作里也不僅僅只是一個循序漸進的變化與發展過程,其中也包含了魯迅對理想愛情的想象和對婚姻的現實生活的思考。
《奔月》中的愛情、婚姻與生活讓人們重新認識了英雄后羿與美人嫦娥兩個人物。在這個故事中,魯迅拋開了民間故事里對英雄、美人美好愛情故事的傳頌和贊揚,而是用詼諧幽默的筆調描寫了英雄后羿與美人嫦娥的婚姻生活的現實狀態。《奔月》里英姿颯爽的射日英雄后羿轉換身份成了一個整日為食物奔波的末路英雄,而美麗善良的嫦娥也轉變成了一個只知貪圖享樂、只顧吃喝的妻子,還有忘恩負義的逢蒙…… 所有人物都有各自獨立的人格,若有所指。有研究者把后羿看作魯迅,把嫦娥和逢蒙看作高長虹,但更多的人則認為魯迅是在描寫和反映當時社會的某些關于愛情、婚姻和生活的殘酷現實,作者有感于心,訴諸筆端。人與人之間本就不是孤立的,存在著必然或不必然的某些聯系,特別是異性之間顯得尤為微妙。
在五四運動之后,新文化運動組織者一直主張“男女平等、自由”,然而封建思想和習俗根深蒂固,許多的生活習慣和思想認知不是一時就可以完全摒棄的,所以實際上在這個高呼自由與平等的時代,中國的女性還未取得生活和心理上真正獨立的占絕大部分,于是人權獨立與人身獨立就存在巨大的矛盾。這種矛盾反映于當時的社會,便是女子渴望獲得獨立的地位與平等的對待,卻仍擺脫不了依賴男性生活的境遇的悲哀。當經典的愛情故事移植到現實生活中的時候,其中的矛盾就會激發,從而形成悲劇,后羿與嫦娥便是如此。后羿是那個時代的蓋世英雄,而嫦娥是絕世美女,在世人眼中是幸福與美好的,他們的愛情到婚姻是水到渠成的,但事實上世人對他們愛情故事的傳頌不必承受華彩背后的暗淡寂然,于是他們戀愛時期的美好就隨著現實的婚姻生活而磨滅,只剩煩瑣枯燥的日常生活。在婚前還愛吃烏鴉炸醬面的嫦娥也開始抱怨:“我真不知道走了什么運,竟嫁到這里來,整年的就吃烏鴉炸醬面。”這便是愛情盲目的殘酷。婚姻前的戀愛有多么的光彩,婚后真實的現實生活就會體會到極大的失落,嫦娥這種不滿的內心活動也繼續向外延伸到了她的行為上:“嫦娥正看著窗外的暮天,慢慢回過頭來,似理不理地向他看了一眼,沒有答應。”當時許多女子在婚后提出的諸多物質生活要求,也反映了她們在現實生活中的物質落差:既渴望享受更好的物質生活的待遇,自己卻又沒有能力去實現和達成愿望,便將對于生活的不滿情緒嫁接到了自己的丈夫身上。“你不能走得更遠一點么?”嫦娥希望后羿能為自己的需求付出更多,是夜,兩人同床異夢,一個為了未來的生活更多彩,另一個為了明天的飯菜更加的豐盛,面對嫦娥,“覺得慚愧,兩頰連耳根都熱起來”。在感情生活中,女子更為現實,男子則始終更多地停留在戀愛的美好里;女子想用物質來承擔感情,但是男子希望以感情來派生物質。就像后羿與嫦娥的感情,物質一旦匱乏了,“奔月”也不為過;而后羿認為情感是動力的源泉,所以“決計明天再走得更遠一點”,所以才會對嫦娥說:“但是我先替你打算。”次日,后羿遠走七十余里,為了妻子的口食而誤殺老太家的老母雞和遭到了逢蒙的背叛。生活就是這樣,在你愈加想要掩飾的時候,它會讓你暴露得更加的徹底和清晰;在你繼續幫助的時候,它會施舍給你更大的苦難;在你道貌岸然的時候,它會讓你重新變回小丑……一切的一切,都將你拉進與你欲望恰好相反的泥淖之中。所以戀愛的美好總與現實的生活有著巨大的差別,因此是相矛盾的。
魯迅對于《奔月》中的愛情、婚姻和生活所表現的態度并不是調侃打趣。在文學史上有許多的作家都把愛情描寫得極其神圣,原本神圣的愛情卻也因此被拉下神壇。大多數的作家都想要寫愛情的偉大:愛是生命的意義,要么寫一些愛情的陰謀,婚姻的癡人和感情的騙子。魯迅的《奔月》則是另一種思考戀愛與婚姻的開創:特定歷史下出現的特定的婚姻。或是男女雙方在經濟上失衡后又遭到經濟打擊,各自所表現的一種態度;或是戀愛與婚姻的背叛和反背叛……其實中國人的戀愛觀與婚姻觀,例如所謂的“門當戶對”本質上就是物質問題的權衡平等或相差不遠。婚姻還沒開始,物質的問題已經成了戀愛與婚姻生活整個過程中人們所關注的焦點,都說對物質生活的追求是人之常情,但如果是以犧牲自己的情感甚至是人格而換來的,那么不管是對物質生活的追求還是戀愛與婚姻,其存在發展還有什么意義和價值呢?說到底就是人性里的惰性與虛榮。當陶醉在物質生活中而忽略了自己的情感世界的荒蕪,一旦物質消失,情感的缺失和隔閡就會更加徹底地顯露。因此,魯迅在《奔月》里批判了這種戀愛與婚姻因為物質而引起的巨大矛盾沖突瓦解了現實生活的同時,也是對愛情和婚姻真實的呼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