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小莉/甘肅交通職業技術學院
世界上每一個國家、民族、地域的人們都會在歷史的傳承中形成自己本民族、本地方所特有的文化特征,內容包羅萬象,豐富多彩,從人們的衣食住行、婚喪嫁娶到房屋建筑、社交禮儀、飲食習慣及消費習俗等都滲透著本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并對生活在這里的人們的思想意識、心理狀態及人生信仰產生巨大的影響,大學生正處在人生信仰形成的關鍵期,他們即將走入社會,承擔社會角色,將來在社會中成為什么樣的人,職業、婚戀的選擇,世界觀、人生觀的確立,人生價值的的追求無不受到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影響,人生信仰作為大學生思想意識領域的價值核心,更是受到優秀傳統文化潛移默化的影響與引領,對大學生崇高人生信仰的形成起著重大理論與實踐指導意義,是大學生科學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素。但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歷史久遠,在漫長的歷史傳承與時間沉淀洗禮過程中,既形成了尊老愛幼、艱苦奮斗、勤儉節約、努力拼搏等優秀文化內容,對人們的思想意識、行為及價值觀導向起到了正確的、科學的指導,對社會文明進步、穩定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而男尊女卑、鋪張浪費、好慕虛榮等糟粕思想同樣影響著人們的生活和精神狀態;所以,文化對大學生人生信仰形成是一把雙刃劍,既有利、又有弊。
(1)“慎獨”使大學生堅守道德準則。慎獨(shèn dú)一詞出于《禮記·中庸》中的“故君子慎其獨也”。指的是一個人在獨處無人監督時,也能自覺遵守各種道德準則,對做人的道德原則一時一刻也不松懈,強調在沒有外在監督的情況下始終不渝地、堅定地堅持社會道德規范,自覺按道德要求行事,不會由于無人監督而“肆意妄行、見利忘義”,大學生通過學習與理解慎獨思想,明白慎思、慎言、慎行對人一生發展的重要性,使慎獨思想成為大學生為人處世的道德準則,強化“見利思義”的內心信念,使大學生始終堅守道德準則,使慎獨成為大學生修為的境界。
(2)“修身養性”使大學生學會“內省”。修身養性出處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一折:“貧道本是南陽一耕夫,豈管塵世之事,只可修身養性,貧道去不的也。”意思是通過自我反省體察,使身心達到完美和諧的境界,大學生正處在個性、價值觀趨向穩定成熟階段,通過強化不斷的自我反省與自我審核,端正生活態度與科學人生信念,使大學生學會“內省”的方法。
(3)“尊老愛幼”使大學生學會“愛與被愛”。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從原始社會就倡導“對年幼無勞動能力的小孩與年事已高喪失勞動能力的老人實行義務撫養”的美德,由此逐漸形成了全社會崇尚樸素的道德觀念,“尊老愛幼”思想在孟子提出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于掌。”中得到充分的體現,當代大學生是在互聯網飛速發展的時代中成長起來,他們的人生觀、世界觀受到了來次網絡的各種思潮沖擊,通過尊老愛幼思想使大學生學會關愛老人,愛護幼小,學會愛他人并接受他人的“愛”,學會感恩與培養熱愛中華民族的大愛,使他們成為尊老愛幼的傳承者和踐行者。
(4)“勤儉節約”使大學生學會“崇尚勞動”。在物質文明大力發展的今天,人們的物質生活有了質的飛躍,民眾的衣食住行不再是追求生存溫飽,而是在追求生活品質和享受,與此同時鋪張浪費也開始蔓延,大學生作為純消費群體,也出現了“講排場、追名牌、圖享樂”的不良現象,特別是對糧食的浪費十分嚴重,所以,對大學生進行“勤儉節約”教育使他們在內心接納糧食等勞動產品不是“有錢買到就有權利浪費”的錯誤觀念,而是要在他們的人生信仰中樹立起“尊重勞動者、珍愛勞動果實、崇尚勞動光榮”的價值觀念。
(5)諸子百家思想使大學生走出人生信仰“迷茫”。人為什么要活著?人怎樣“取舍”才能活得更有價值和意義?人怎樣正確面對金錢、名譽、地位、情感、權利及榮辱?正處在思想活躍、思維敏捷、激情澎湃的年輕氣盛大學生們,面對這些古老的哲學及人生信仰問題,常常內心會產生各種迷茫與困惑,而優秀傳統文化中的諸子百家思想正好從不同角度詮釋了人生信仰問題,為內心迷茫的大學生指明了人生追求的方向和方法,使他們面對紛繁復雜的線下現實社會及虛擬的線上世界,能夠區分是非與美丑,特別是儒家文化的“仁、義、禮、智、信、恕、忠、孝、悌”所倡導的“誠實守信、革故鼎新,文明和諧、民主法治”等正是今天全民堅守的24字社會核心價值觀的基石,所以,諸子百家思想幫助大學生破解人生信仰的“迷茫”。
(6)優秀傳統文學作品幫助大學生奠定了文化底蘊。以先秦詩歌、漢賦、唐詩、宋詞、元曲、明清小說等為核心的傳統文學作品受到了大學生的喜愛與關注,特別是以《詩經》、《漢樂府》、《孫子兵法》、《史記》等一大批優秀文學作品使大學生知識體系不斷豐富,而且通過閱讀強化了民族使命感,激發了愛國主義情懷,了解了中華民族的發展、崛起到走向富強的曲折歷史,激發大學生以古論今,明白國家和民族在當代社會面臨的挑戰,從而樹立為國家和民族的繁榮富強而努力拼搏的人生信仰。
(7)琴棋書畫等一切優秀傳統文化陶冶了大學生情操。大學生通過學習琴棋書畫、觀看中國戲曲、體驗中國傳統節日、研究中國古建筑、了解各民族傳統民族服飾及生活習慣等,在浩瀚無垠的優秀傳統文化中不斷磨礪自我做人的道德準則與戰勝挫折與困難的決心勇氣,提高文化素養,陶冶情操,成為有文化、有修養、有高雅情趣的新時代大學生。
(1)使大學生培養了“大愛”精神。大學生從小接受“尊老愛幼”思想教育,使他們在公眾場所主動為老人讓座,扶起摔倒的小孩,幫盲人過馬路,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思想內化為個人信念,培養了“大愛”精神。
(2)強化了大學生的愛國情懷。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少年強、中國強”及“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等愛國主義思想大大激發了青年大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強化了家國情懷,使他們能夠從民族的繁榮昌盛、國家的興旺發達出發,明白肩負的歷史使命,從而樹立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夢而努力奮斗的崇高人生理想。
(3)促進了大學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孟子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種高官厚祿收買不了、貧窮困苦折磨不了及強暴武力威脅不了的正直勇敢的做人骨氣對大與粗俗,培養了高尚的人格。
(4)培養了自強不息的奮斗精神。“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這種“擼起袖子加油干”的精神以及“幸福是奮斗出來的”信念使大學生遠離“好逸惡勞、一夜暴富、不勞而獲”等投機取巧思想,使他們堅信成功必須依靠持之以恒的頑強拼搏才能獲得,只有自強、自信、自立才能真正取得人生成功,才能最大限度的實現人生價值。
(5)使大學生更好地適應社會。社會適應能力是一個大學生能否更好地服務于社會最重要的前提和保障,一個在社會大環境中不能很好遵守社會道德規范,與人格格不入,性格偏激沖動,自私自利,吹毛求疵,缺乏團結協作精神,即使有很好的知識與技能也很難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很難創造出良好的工作業績,所以優秀傳統文化中“與人為善、和為貴”等為人處世之道,使青年大學生能夠修身養性,學會謙虛、豁達的與人相處,理性的解決人際沖突,以堅強的意志面對挫折與失敗,更好地融入社會,培養適應社會發展的各種能力。
(6)使大學生自覺抵制腐朽思想。“七十二行,行行出狀元”、“勤能補拙”及“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等優秀傳統文化端正了大學生的職業觀,強化了勤奮、拼搏才能學有所成的信念,使大學生自覺抵制“官本位”及“好面子”等錯誤腐朽思想,使他們腳踏實地,從底層干起,從小事做起,做一個充滿正能量的新時代大學生。
(1)對優秀傳統文化學習要“持之以恒”。優秀傳統文化學習一定要與專業課一樣“持之以恒、系統全面、循序漸進”,只有這樣才能全面掌握優秀傳統文化科學思想,汲取智慧哲理,才能融會貫通加深理解,才能將優秀傳統文化積極向上的世界觀、人生觀及價值觀內化為大學生的內心信念。
(2)對優秀傳統文化要“學以致用”。大學生不但要學習優秀傳統文化,還要鼓勵大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與自己所學專業、興趣愛好結合起來,培養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契機的特殊能力與特長,許多高校開設了中國傳統戲曲、國畫、古建筑、刺繡、舌尖上的美食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優秀傳統文化選修課,引導大學生將優秀傳統文化遷移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理論體系中來并“學以致用”進行踐行。
(3)營造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校園人文環境。一方面要抓住課堂主陣地,利用《大學語文》、《藝術鑒賞》及《傳統戲曲》等課堂教學系統講授優秀傳統文化知識,并結合學生專業課學習“適時、適度、適量”地融入優秀傳統文化,例如路橋專業學生在學習《橋涵設計》課程時,教師就可以將趙州橋、北京盧溝橋、福建泉州洛陽橋等古建筑知識融入進去,同時還可以利用學生社團、校園文化活動開展多種多樣的優秀傳統文化學習,成立剪紙、秦腔、京劇、武術、書法及國畫等社團,定期舉辦經典誦讀、武術競賽、秦腔、京劇等迎新演出、書畫展等,通過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活動營造濃厚的優秀傳統文化校園人文環境,潛移默化的使大學生的人生信仰能夠汲取傳統文化中的優秀思想,自覺抵御糟粕思想的影響,成為有崇高人生信仰的新時代大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