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旖/貴州中醫藥大學
懸賞廣告,是指以廣告的方式公開表示對于完成一定行為的人,給予相應報酬的意思表示。根據懸賞廣告的內容,廣告人對于完成該行為的人,負有給付報酬的義務。我們可以從懸賞廣告的含義中總結出它的如下特點:首先是有償性。“賞”的存在是一個充分必要條件,即懸賞廣告的成立是以給付報酬為前提的;其次是行為人的不確定性。“懸”有“懸而未決”之意,只要完成了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無論行為人是誰,均可向廣告人主張報酬;最后是注重結果性。懸賞廣告追求的是最終目的得以實現,至于是何人在何種情境下以何種方式完成行為,不是懸賞廣告關注的重點。
懸賞廣告在我國有著極為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見于秦國時期記載的商鞅“徙木立信”的典故;國外則可追溯至古羅馬,《羅馬法學說匯編》中,記載了奴隸主為追回逃跑奴隸和找回被盜財產的懸賞告示。時代發展到今天,懸賞廣告的應用變得更加廣泛,方式也更加多樣化。可體現為用以尋找失蹤人員、尋回丟失物品、征詢案件線索等。盡管如此,我國的民事立法體例中對于懸賞廣告的性質、法律效力未作出明確規定,學理上也一直存在爭議,導致類似案件處理結果迥異的情況時有發生。厘清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分析懸賞廣告在實務中的相關法律問題就顯得十分重要。
對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大陸法系國家(地區)有“單方法律行為說”和“契約行為說”兩種主流觀點。前者認為“懸賞廣告系因懸賞人一方的意思表示而負擔債務,在行為人方面無須承諾,惟以其一定行為的完成作為停止條件。”而“契約行為說”則認為,懸賞廣告是廣告人對于不確定相對人發出的要約,相對人完成廣告要求的行為是對于要約作出承諾,是雙方意思表示的一致,懸賞廣告契約因其承諾而成立,廣告人與行為人之間基于此形成債權債務關系;英美法系學界主張,若廣告的內容確定且廣告相對人不需經過進一步交涉便可作出特定行為時,該廣告行為構成一個要約。而對于滿足上述條件的懸賞廣告,則被認定為一種懸賞人通過廣告等方式發布設立酬金的消息,以尋求他人履行一定行為的特殊要約,是廣告人對于作出特定行為的不特定相對人,允諾給付一定報酬的單諾合同,即“單諾合同理論”。
在立法層面,我國《物權法》第112條第2款規定:“權利人懸賞尋找遺失物的,領取遺失物時應當按照承諾履行義務。”但此條款中的承諾究竟是特指行為人針對懸賞要約之“承諾”從而在當事人之間成立合同關系,還是泛指懸賞人對不特定人作出的“承諾”以為單方法律行為,存在較大爭議。另外,《合同法解釋二》第3條也規定了作出懸賞廣告要求行為的人有權請求給付承諾報酬。僅能依據合同法解釋中采用了懸賞合同字樣以及適用無效合同規則,雖將懸賞廣告的相關規定置于合同法之中,但該規定的設置僅是為了方便司法實踐審判工作,并不能以此來得出我國立法上認定懸賞廣告為契約的結論。我國民事立法和司法解釋對懸賞廣告法律性質的閃爍其詞,在很大程度上應歸咎于“單方允諾”概念的含糊不清,鑒于此,現已頒布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8條“債權”的規定中已經刪除了“單方允諾”這一概念。對于懸賞廣告的法律性質究竟采用哪種理論,尚有討論的空間。
任何一種制度設計都各有利弊,就大陸法系的“單獨行為說“來看,其優點在于保護了無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報酬請求權;對于事先不知懸賞存在而完成了特定行為的行為人之利益進行了有效維護;程序較為簡易,免卻了行為人在主張報酬過程中的諸多舉證責任;也避免了同時履行抗辯權的問題。然而,不得隨意變更及撤回發出的懸賞成為此種學說最大的弊端。
再看英美法系的“契約說“,具有靈活、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則、有利于維護懸賞人的利益,即能夠撤回等優勢;但同時,變更及撤回具有任意性、對于無民事行為能力人報酬請求權的保護缺失、行為人的舉證責任將被加重等等,也被許多學者所詬病。
具體到我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18條之規定,債的發生原因有三種:其一為“契約行為”即合同;其二為“事實行為”,包括侵權行為、不當得利和無因管理;其三為“法律的其他規定”,指法律作出特別規定的情形,如單方行為。這一立法結構從本質上確立了意定之債的契約原則,即除法律另有規定外,因法律行為發生債的關系及變更其內容,應以契約為必要。目前,我國《民法總則》第118條在否認了單方允諾概念的同時,進一步明確了單方法律行為,僅在法律有特別規定的情況下,方可發生債權債務關系,無此特別規定的,意定之債的發生原因也僅限于契約。因此筆者認為,對于懸賞廣告,我國現行民法采取的是契約說。2021年1月1日頒布在即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也沿襲了這樣的思路。
將懸賞廣告視為一種契約,發布懸賞廣告的行為是要約,行為人完成指定行為即承諾,承諾一旦做出,合同宣告成立。若行為人不具備完全民事行為能力,其行為便無法構成承諾,似乎會對行為人利益造成一定影響。然而,民法之所以設立民事行為能力制度,其宗旨就在于保護民事行為能力欠缺者,避免其因認識能力或社會經驗的欠缺而導致其利益受損。從法律理念的角度,行為人實施懸賞廣告指定的行為時即使欠缺民事行為能力,可以通過法定代理人的同意或追認來解決由此產生的爭議;從法律的具體規定來看,《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總則》第145條明確規定了:“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實施的純獲利益的民事法律行為或者與其年齡、智力、精神健康狀況相適應的民事法律行為有效。”在懸賞合同中,行為人履行了合同中約定的義務,并因此獲得相應報酬,應認定為法律上之純獲利益的行為。可見,民事行為能力的欠缺并不當然構成懸賞廣告適用“契約行為說”之障礙,行為人可以通過民法相關精神,尤其是合同規則中的相關規定得以妥善解決。
采“單方法律行為說”的學者認為,已經發出的懸賞廣告是不得隨意撤回的,因而行為人無須擔心因廣告人撤回懸賞廣告之意思表示而導致報酬請求權的落空,具有維護交易安全、降低交易風險的優越性;而按“契約行為說”,若根據一般合同理論,要約人既可以選擇在該要約到達相對人之前撤回其要約,也可以在相對人作出承諾的意思表示之前將該要約撤銷,這對行為人的利益確實會造成損害。但是,懸賞廣告系以公告方式作出的意思表示,與一般合同中要約人向特定相對人發出的意思表示有明顯差異,因而其要約的撤回和撤銷應受到嚴格限制。懸賞廣告能否撤回和撤銷,需要分情況討論:若行為人還沒有具體實施指定行為,且并沒有為了完成該行為付出代價,那么此懸賞廣告可以撤回;如果行為人已經開始實施相應的行為但尚未完成,那么此懸賞廣告雖然可以撤回,但是撤回懸賞廣告而導致的行為人損失應由廣告人予以相應補償。且請求賠償的權利必須滿足行為人善意以及賠償額不得超過預定報酬;如果行為人已經完成懸賞廣告中指定的行為,懸賞廣告自然生效,那么行為人當然應當取得報酬,其利益也應當受到保障。
對于特殊身份人,主要是針對一些特定職業如警察。針對警察在完成懸賞廣告提出的要求之后能否得到賞金。一種說法是相對人對懸賞人負有特定的合同義務或者完成指定行為的法律義務的,不適用懸賞廣告的法律效力。根據警察的職業特點,完成懸賞廣告的警察無論是否履行公務,都不能獲取報酬。而另一種觀點則認為,若警察的行為是一種私人行為時,他的職務身份不應成為阻止他行使報酬請求權的理由。筆者認為第二種觀點更為科學,也即是如果警察完成懸賞廣告指定的行為是在官方行為范圍之外執行的私人行為,例如警察完全是在公休期間且完全沒有使用警察職業所提供的便利條件,那么其作為公民也應當享有相應的報酬請求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