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銘霞 孫 艷 張 莉/齊魯工業大學(山東省科學院)
根據CNNIC第44次發布的《中國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9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已達8.54億,其中學生占比達到了26.0%,是所有群里中最高的。信息技術的快速發展和新媒體時代的到來,高校不得不承認互聯網與新興多媒體平臺已經滲透進大學生成長的方方面面。面對互聯網發出的挑戰,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得不與時俱進,充分利用互聯網與新媒體平臺的開放性與即時性,“科學認識網絡傳播規律,提高用網治網水平”,采用傳統與創新相融合的方式,將各種傳播工具運用到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中,“善于結合實際創造性推動工作,善于運用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開展工作”,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成果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搭建新的教育平臺,使教育工作能夠在傳承中創新,堅守住育人初心。
在新媒體時代,對當前新興媒體平臺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功效與作用進行正確研判,對于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具有一定意義。
與其他社會群體相比,大學生群體正是脫去稚嫩、走向成熟的“熱血群體”,有著“初生牛犢不怕虎”的勇氣,敢于挑戰新事物,對為社會發展作貢獻上懷有遠大抱負。新媒體平臺的出現拓寬了大學生學習的渠道,獲取知識的速度,極大程度地滿足了大學生自主學習的需求。因此,面對傳統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書本化與課堂化陳舊教育方式,想要解除對學生的思維方式的束縛性,應靈活運用新媒體平臺開展思想政治教育,采用更易被學生接受的新型教育方式,拉近思想政治教育與學生的距離,使學生更敢于表達、積極展示自身魅力,進而促進大學生的個性化、全面性的發展。
如今網絡已經占據大學生生活的絕大部分,面對傳統教育模式的局限性,僅僅依靠傳統的課堂教學向學生傳授知識、進行思想引導,不僅會使學生的學習效率下降,還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機制出現斷層。依托新興媒體平臺的開放性與隱蔽性,打破原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時空局限,利用虛擬網絡平臺拓寬思想政治教育渠道,填補思想政治教育空間留白。不僅如此,新興媒體平臺還可以改變傳統的教育理念、教育形式、教育體制,使思想政治教育憑借網絡的高覆蓋性、強交互性、內容廣泛性、傳播速度快等特點,以大學生樂于接受的方式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傳授,在生活中對其思想進行潛移默化的影響,提高大學生自身修養,極大程度上拓寬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空間。
現如今對于大學生的教育宗旨是“以人為本”,面對大學生樂于接受新鮮事物,抵觸傳統教育方式的現象,及時將新興網絡平臺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效融合,可以幫助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改變單一面對面課堂講解教育模式。使高校大學生在接受教育信息時可以作出自己的選擇,鼓勵大學生在接受到與自己價值觀相沖突的信息時可以發出質疑,進而促進教育內容以及教育方式的改進。不僅如此,相較于線下與老師枯燥的面對面的教學模式,學生更傾向于運用網絡進行學習。只要善于運用依托新興媒體平臺網絡信息的豐富性,最大程度的發散學生思維,進行線上線下課堂補充,就可以扭轉傳統課堂教育的困境,加快學生對于課堂教育的理解,滿足當代大學生學習需求,豐富教育資源,實現信息共享的即時性。
新媒體時代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可以從內容、形式、平臺等方面進行優化創新,以此完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體制,引領體制走向。
大力弘揚“紅色”教育,積極傳播“綠色”信息,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創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創新需從最本源入手,在網絡信息的質量上尋找突破口。想要開展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對其教育內容進行“揚紅棄黑,取綠去黃”。一方面,大力弘揚愛國價值觀教育,傳播“紅色信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點在于新時代接班人的價值觀培養,使新時代青年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充分利用新興媒體平臺的優越傳播條件,將蘊含我國發展、社會進步、民族理想的“紅色信息”傳遞給最具擔當、活力的大學生群體。另一方面,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傳播“綠色”信息。環境治理要堅持綠色發展理念,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也要積極構建“綠色”網絡生態環境,引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確導向。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必須明確堅持黨中央的正確指導思想的“高線”、握好傳授理想信念和培育及踐行核心價值觀的“主線”、把好育人擔當和抵制非綠色信息的“底線”,保證課堂講授內容、平臺宣傳內容的“綠色生態化”。
“線上學習、線下實踐”相結合,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創新。在新媒體建設環境中,積極組織并運營好新興媒體,全方位占領思想政治教育主陣地,使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全面展開,有效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式”影響。首先,設置線上線下學習評價機制,加強大學生思想動態了解。高度重視學生在思想政治教育線下課堂的學習狀況,通過學習評價機制的反饋情況適時改變高校教師的課程設計、授課方式等,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魅力。其次,適當設置實踐環節,推動實踐教學與理論教學相結合。開展與主旋律相契合、形式多樣的課下活動,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融入到日常教學中,不斷吸引學生學習興趣,使大學生自覺接受理想信念教育。再次,開放線上線下學習平臺,輔助思想政治教育課堂教學。線上為學生開設互動專欄、專業學術網站、主題教育學習等板塊,線下以大學生喜聞樂見的方式,例如將知識轉化成生動的圖片或具科技感的視頻,活躍線下課堂學習氛圍,最大程度的發揮網絡教育的實效性,全面提升大學生綜合素質。
新舊媒體融合,多渠道協同建設,以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平臺上的創新。為滿足大學生的個性化需求、順利推進思想政治教育的展開,可將新舊媒體進行深度融合、資源互補,以實現眾多思想政治教育平臺的協同建設。首先,充分運用傳統媒體優勢,正確引導新興媒體平臺輿論導向。新媒體的出現使得信息發布程序簡化,雖產出數量占了絕對優勢,但信息質量檢測缺乏嚴謹性。因此,要充分發輝傳統媒體公正、嚴謹的信息篩選原則,保證新興媒體平臺發布的輿論正面走向,為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傳播把好方向。其次,靈活利用新媒體覆蓋面廣、互動性強等特點,提升受眾活躍度。與傳統媒體相比,新興媒體平臺最大的不同在于它能夠突破時空限制,具傳播速度快、形式多樣等特點。高校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時,可充分運用這一特點時刻了解學生思想近況,解決學生思想困境,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準確度及影響力。再次,以傳統媒體的繼承助推新媒體的發展,二者協同發展。各高校近年來高度重視新媒體發展,紛紛建立了官方微博、微信等平臺,使傳統媒體的受眾度逐漸下降。為推動新舊媒體協同發展,傳統媒體的信息優質性和新媒體的超強互動性必須深度融合、相互補充,共同拓寬思想政治教育的平臺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