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慧/中共鄂爾多斯市委黨校
現階段,我國正處于轉型期,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會社會方面,一些長期存在的風險逐步顯性,發展不平衡等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進而導致重大風險的發生概率逐漸增加。為此,有效防范化解重大風險、維護國家和人民財產安全成為擺在我們面前的緊要任務。我們必須要根據中央部署,全力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
在當前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背景下,各種風險被“掩埋”。而隨著經濟增速的回落,社會以及相關部門財政收入也有所下降,特別是近些年我國社會宏觀債務水平持續上升。在通分析2030年社會經濟發展環境以及相關戰略,可以發現,我國經增強的速度會持續放緩,在2020-2030年間,增長率也由2016-2019年的6.5%變成5.5%左右,在這種情況下,隱形風險會逐漸呈現在社會表層,并加快爆發速度。
目前我國經濟發展正處于轉型期,而這也就表示一個經濟體正處于該發展周期的最后階段,實體經濟在發展中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問題,如結構失衡、產能過剩等,產業利潤率也呈直線下降趨勢。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資金變得“脫實向虛”,越來越多的資金流向房地產、金融等產業,進而導致這些產業出現繁榮過剩、泡沫化等問題。這些重大經濟結構性失衡的情況加快了風險的爆發速度。
我國經濟在進入到轉型期以后,主要經濟變量也出現了變化。就以人口結構為例,從2012年至2018年,我國勞動人口累積下降2700萬人,人口撫養比例大大上升。研究表明,儲蓄率和撫養比呈逆向關系,簡單來,就是撫養比上升1%,那儲蓄率相應的就會下降,而下降率高達8%。針對此,我國儲蓄率也隨著人口撫養比例的上升在慢慢向下調整,而這對我國潛在增長率產生了影響。另外,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增加,國家的養老保險和醫療保險也逐步增大,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相關部門債務的可持續性,加大了風險爆發的概率。
雖然現階段在針對各類金融風險我國具有較強的管控力度,但是我們也發現,在識別風險、評估風險、應對風險等各個方面該存在一系列缺陷,相關部門方面依舊存在職能作為、越位等情況,再加上政策相關部門機構缺乏合理的設置,導致風險防控體系的建設缺乏完性。同時,監管缺乏專業性和穿透性等問題也是重大風險防范與化解中的一個難題。
根據我國財政部門的數據可以發現,到2019年11月為止,全國地方債務的余額高213333億元,但還是控制在限額之內。而與此同時我們也發現,地方相關部門的舉債約束機制還缺乏完善性。在近些年的發展中,變相舉債的情況屢屢發生,主要是通過明股實債、購買服務等方式,利用地方產業基金、融資平臺、ppp項目等渠道實現變相舉債,這樣就導致相關部門的隱形債務風險大大增多。同時,一些工業化產地受到工業產能過剩、產品價格下降等因素的影響,企業收入、財政收入大大下降,下崗工人也不斷增多,而想要有效解決下崗工人工作、不良資產處置等問題,需要投入大量的資金,這樣就導致相關部門債務壓力進一步增大,風險水平也變得更加高。
站在資產負債的角度上來說,目前我國相關部門還具有比較大的資產凈值,即便發生債務風險,也可以通過資產出售解決風險。但是我們可以發現,在相關部門資產中,占比最大的就是非金資產,也就是樓堂館所、土地等等固定資產,這些資產的流動性比較低,相關部門在出售的時候難度較大,并一旦發生債務風險,這些資產的市場價格會大大縮水,難以幫助相關部門解決債務風險。
專家預估,到了2030年,我國老年人會達到4億,也就是60歲以上的老人,相關部門贍養老人的壓力也會大大增加。現階段,我國的養老制度并不是很完善,對相關部門養老保險過于依賴。在整個養老制度中,基本養老保險大概承擔80%的責任,剩下的20%由企業年金商業保險承擔,比例嚴重失調。養老負擔大部分由相關部門承擔,導致養老金缺口持續擴大,部分省份甚至出現了用財政補貼當地養老資金的情況,由此可見,相關部門面臨的養老負擔風險大大增加。
目前我國人口平均壽命達到76.34歲。而隨著人口老齡化發展疾病變得越來越多,如高血壓、腫瘤等,這些都是老年人頻發的疾病,而這些疾病的治療導致相關部門醫療支出增加。通過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的預估我們發現,相比較醫療費,65歲以上老人是65歲以下老人的2倍到8倍??梢姡丝诶淆g化導致的醫療支出會成為相關部門債務風險增加的一個助推器,如果得不到有效解決還會引發社會風險。
社會經濟在發展的過程中,所產生的風險都是“萌芽—積累—爆發”這一過程,如果能夠在萌發和積累這一階段把握住風險了化解時間,并通過有效措施化解,那么可以在最大程度上降低風險對社會發展造成的沖擊。
所謂相關部門主動防范,簡單來說就是加大設計風險防范頂層的力度,有計劃地進行規劃,慢慢推進防線防范策略的實施,對各種風險進行積極、準確地評估,從而形成完整的風險預防機制與化解方案。與被動出擊相比,主動防范與化解風險具有較強的系統性、復雜性,必須要在總體上進行規劃。我們就拿處理高杠桿率這一問來說,具體著手點主要是控制杠桿增加速度、穩定杠桿率、調整杠桿結構,最后降低杠桿水平。而在這個控制過程中,就需要站在整體上制定總方案,也就是“去杠桿”戰略。
目前,風險在各個領域的擴散速度不斷加快,尤其是在開放型經濟的環境中,再加上互聯網傳播的快速發展,導致各種風險的外溢情況愈演愈烈,各種效應不斷發生,如相互交叉感染、反饋放大等。針對這種情況,必須系統化地應對,也就是對戰略進行系統化地謀劃,從事前、事中、事后進行設計。在事前,針對風險要加大預判與防范的力度;在始終,針對風險要加大應對力度;在事后,針對風險要加大管理力度。另外,針對重大經濟結構失衡等問題,要從經濟結構方面著手,通過有效調整,建立新型風險管理體系,有效實現對風險的防范與化解。
在經濟轉型中,整個過程其實就是資產負債表重新配置以及風險集中爆發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如果缺乏較強的風險積累警覺性,沒有形成良好的風險防控意識,那么風險就會越來越多,爆發概率也就會越來越大,甚至出現經濟金融危機。面對這種情況,一定要守住底線,也就是要始終堅持問題導向與底線思維,在風險萌發階段就是開始防范,做好最壞的打算,從而在風險爆發以后應難而上,有效化解風險。在面對風險的時候,我們既要敢于敢當,又要時刻保持頭腦清醒,對風險進行客觀的分析與評估,科學地處理風險,避免發生最壞情境,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風險的底線。
我國相關部門存在的債務風險,主要是在地方相關部門債務率高、隱性債務增長速度快等這兩個方面表現出來,出現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就是相關部門過于依賴債務驅動經濟增長模式。想要有效解決該問題,可以具體從以下三個方面著手。
相關部門在這個過程中,要完善分稅制,對于所得稅,要在增值稅中央與地方相關部門“對半開”的基礎上,研究中央與地方相關部門“對半開”所得稅的可能性,對一直存在的基數返還問題逐漸取消。另外,還要對轉移支付制度進行改革,對于專項轉移支付,要極大的降低;對于一般轉移支付,要進一步增加,并且提高在全部轉移支付中一般轉移支付所占比。
第一,針對地方相關部門的融資擔保,要“從里到外”進行清洗,使融資平臺實現市場化經營;第二,針對融資平臺的各項行為,地方相關部門不可干涉,并且也不可以在該融資平臺上融入土地資產、公益性資產;第三,該融資平臺不僅可以利用相關部門職能完成舉債;第四,針對相關部門以及下屬部門所開出的承若涵、擔保函等擔保,不承認、不接受,相關部門也不可以以借貸資金并以自身名義出資建立各種投資基金。
地方相關部門可以采用國有資產劃撥等手段對當前存在的養老資金不足等缺口進行的補充;針對養老保障,推動由現收現付制轉變為預籌積累制;促進商業性健康保險的大力發展,進一步緩解相關部門的醫療財政負擔與壓力。
總的來說,在現代社會發展中,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社會穩定工作有高度重視,并針對社會風險也提出了一些列新觀點、新舉措,從而有效推動社會的穩定發展。地方相關部門在黨中央的領導下,也要積極轉變,及時發現當地發展中存在的重大風險,并根據底線思維有效化解風險,建立風險防控與管理體系,保障社會的穩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