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揚州大學
在西方,英語單詞“Humanism”指代的就是中國人所說的“人文精神”,當然,在文藝復興時期,也有人將其稱為“人文主義”。“人文精神”蘊含了豐富的內涵,主要蘊含的是以“人”為主的思想理論,包含了對人性的解讀、對人性的重視,關注人的精神解放,人身心素質的全面發展,也有人簡單地將它看作是一種人道主義精神。
人文素養在小學生的身上主要體現為:能夠正確的處理好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即懂得愛護環境,善待大自然,與自然和諧相處。能夠正確地處理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即懂得遵守一些簡單的社會規則,如交通規則、學校校規等,并學習適應社會生活的相關知識與技能。能夠正確地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如:與同伴的關系,與親友的關系等,懂得禮貌待人,真誠友愛地與他人交往,并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能夠關注自身的發展,積極挖掘和培養自己的興趣愛好、明確學習的目標,知曉學習的意義,感受學習的快樂,踴躍地參與能促進自我成長的課內外活動。小學語文教學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具有其他學科難以替代的重要意義。因此,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重視向學生傳遞蘊含著豐富人文精神的相關知識,以這種方式潛移默化地培養小學生的人文素養。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和工具性這兩大特點,人文性主要體現在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形成良好的人生觀、價值觀。工具性則體現在語文能力的提升能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創新意識的提高。人文素養關注的是人的感性世界、生命的價值、生活的美好境界,重視人的想象力、感知力、創造力等的培養。
我國在高等教育中逐步增設了許多人文學科課程,規定學生選修人文課程,必須修滿相應學分才可以畢業,由此可見,高校開始重視對大學生人文素養的教育。如今,在基礎教育領域,也要強調對小學生人文素養的培養,這是教學改革的趨勢,也是學生全面發展的要求,讓學生在對優秀傳統文化的學習中了解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中留下中華民族的印記。少年強則國強,小學生有必要從小滲透學習人文知識,培育民族精神,堅定民族復興的信念,爭取將來成長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建設者和接班人。因此,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中,重視語文學科人文性的開發,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是凝聚中國力量,鑄造民族之魂的有效途徑。
人文素養主要體現在知識和精神兩方面,人們在學習文學、歷史、哲學以及藝術的課程中獲取人文知識,而精神修養是建立在人文知識的基礎上培養出的價值取向和道德觀念。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其他國家的文化中所蘊含的文化自信、創造意識、責任擔當等元素是“人文素養”在小學語文課程中的必要體現,我們應運用多元的方式不斷豐富它的內涵,讓學生在語文學習中培育良好的品德和崇高的理想信念。
除了知識層面的學習以外,還應在實踐中豐富人文素養,培養學生的人文素養應從多個角度出發。品讀經典名著,擴展廣度;倡導精讀教學,推進深度;建設校園文化,提升高度;設計語文實踐活動,滲透人文精神。語文教師在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培育進程里不能忽視學生身心的健康發展狀況,重視其在培育工作中的重要意義。語文學科課程中,不能把知識點的掌握作為唯一目標,還應在此基礎上,注重對學生能力的提升,民族自豪感的培育和正確道德觀念的形成,做到“教學生做人”與“教學生求知”的統一。
我國許多地區中小學語文教師的人文素養普遍偏低,尤其是西部不發達地區和一些偏遠貧困地區。許多老教師雖然具有豐富的語文教學經驗,但思想比較保守,中規中矩,在講授名篇名作教學中也是采用老一套枯燥干癟的教學方式,學生聽起來只覺得索然無味,反而讓學生對這些好的作品產生了厭惡抵觸的不良情緒。另一方面,語文教師自身沒有閱讀的習慣,文學知識儲備匱乏,在解讀文學作品時讀不出其中的趣味,自然也就講不出文字背后傳遞的意義和精神,更談不上把學生帶入作品情境之中,讓學生在文學世界暢游的過程中培養起人文素養。
眾所周知,在基礎教育階段對學生進行人文素養的教育和培養具有重大的意義。但在實際的語文課堂教學中卻很少有教師會有意識地去訓練學生的人文思維,也不會在教學設計中創設學生能感知和體驗的人文情境。語文教師們更注重的是教學目標的完成,關注字詞的識認與書寫,句式的分析只停留在考試要考的層面,將學生的思維固定化在一個標準答案。為了迎合家長們對高分成績的追求,語文課堂變成了應試的訓練地,一篇篇經典優美的課文被分崩離析地拆解,學生將老師總結出的課文“思想”工整地抄在書上,依靠機械地重復記憶,最后將它“完美的”呈現在考卷上。在這種語文課堂教學中,學生的思想不被重視,甚至老師還沒去啟發學生思考,課件就已經給出了“正確的答案”,長此以往,學生很難在語文學習中體會和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知識若不能內化為學生自己的思想,就無法真正對學生的成長起到促進作用。
近年來,核心素養一直是中國教育改革關注的熱點話題,學校教育對人文素養的關注有一定成效,但是落實到各學科的教學工作中去,就暴露出很多問題,如:給學生選取的人文素養的學習素材脫離了學生的日常生活,導致教育內容過于成人化、抽象化,不符合學生的認知水平。其次,由于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吸收不是主動行為,而是教師道德式的強行灌輸,所以學生形成的道德觀念只停留在思想層面,在面臨道德問題時,學生頭腦中的道德認識很難轉化為道德行為,因為只有學生內心真正認可了的觀念,才會內化為他的思想,進而才會在生活中努力去踐行它。
中華民族優秀的傳統文化是人類歷史長河中寶貴的文化遺產,作為中華兒女,我們理應把中華文明中蘊藏的知識精華和民族精神一代又一代地傳承下去。這是我們身上肩負的歷史使命。小學語文教學中對經典作品的解讀,就是一種滲透人文精神,傳承民族文化的知識盛宴。語文學科本身的獨特魅力就在于其內在的靈魂,語文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重視對經典作品的精讀教學,根據每個階段學生的年齡特點,選擇合適的文學作品,對于低段小學生可以引導誦讀《三字經》《千字文》等,中段學生可以引導學習經典的寓言故事、神話故事,高段小學生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可以加強對四大名著這一類作品的學習。
在精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采用適宜的教學方式,主要的教學目標:一是要通過教經典作品,教會學生怎樣去閱讀,掌握不同文本的閱讀方法。二是在教師與學生的共讀的思維碰撞中,激發學生寫作的靈感,訓練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讓學生在讀經典作品的過程中養成思考的好習慣。三是以語文教材本身為中心,引導學生向外延伸進行與之的相關課外閱讀,充實學生閱讀的知識庫。四是在經典作品的浸潤中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成長為一個真誠善良,樂觀積極,有責任,有擔當的青年。
語文教師提升自身人文素養水平最簡潔有效的方式就是閱讀,大量的閱讀不僅能豐富自身的知識儲備,還能從不同的文學作品吸收新鮮的思想觀點,轉化原有的思維方式。在閱讀時,尤其要選擇經典作品,不斷去汲取經典作品中豐富的精神養料,與此同時還應該做好相關的閱讀記錄,可以通過寫隨筆,書評等形式生成自己的閱讀感悟。在學校中積極參與教師與學生的讀書交流會,發表自己的觀點,學習他人分析作品的新視角。在閱讀中構建自己人文教育領域的知識體系,形成自己獨特的思維方式,當語文教師具有高水平的人文素養,才能在語文教學中發現人文知識,傳遞人文精神,豐富人文情感,加強人文熏陶。
語文教師在選擇人文性的教學內容時,要遵循各年齡階段小學生認知發展的特點,關注學生現有的知識和能力水平。基礎教育階段的人文教學工作必須要結合生活實際展開,從生活當中學生熟悉的人、事、物出發,挖掘具有人文教育意義生活素材,先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再在教學中適當穿插適宜的、符合教學情境的人文素材,進而采用啟發式和探究式教學的方式引發學生思考,此時,教師通過講解和啟發將生活實例與教學素材巧妙地聯系起來,讓學生在探究實踐中感悟其中的人文思想,體驗到學習的真正價值,從而真正實現精神上的成長。
在基礎教育階段,為了促進人文素養教育的有效開展,創設適合的人文素養教育環境顯得尤為重要。在創造情境化、生活化、人文化的教學情境之前,需要形成良好的課堂氛圍,這要求教師與學生建立起民主的師生關系,教師要尊重學生,關注的思想情感和行為模式,信任學生,支持學生,以真誠的態度去對待學生,與學生保持平等的對話,認真傾聽學生的意見和想法,必要時給予學生有效的指導,加強與學生之間的溝通交流,關注和了解他們的內心世界。在課堂教學中,給學生創設一個自由自在,寬松的心理環境,鼓勵學生暢所欲言,表達真情實感,這樣教師的人文教學才能深入學生的內心,進而實現對學生人文思想的熏陶和人文素養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