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師范大學
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關于其含義的界定學界尚未形成共識。大部分的學者是將其看做政治參與的一方面,認為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與大學生政治參與行為共同構成大學生政治參與。但在實際的研究中往往研究大學生政治參與整體和行為的更多,關于意識的研究則相對更少。關于“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有一種觀點是把它看作意識的一種,從參與認知、參與情感、參與意志、參與體驗四方面闡述了其內容構成,把它概括為“大學生在政治社會化發展過程中,出于自身的政治需求和參與興趣,對于社會政治關系以及由此而形成的政治現象、政治體系、政治行為所產生的一系列心理反應和精神現象。”
而“政治參與意識”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它同樣具有社會歷史性,在不同的時期,有所不同。從新時期到新時代,我國經濟、政治、文化等方面都發生了重大變化。00后大學生相比起80后大學生其政治參與意識也有了新的變化,出現了一些新的特點。
80后大學生是指的是于1980年至1989年出生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00后大學生指的是于2000年至2009年出生進入大學學習的學生,這兩個群體在生活背景下有著很大的不同。二十年的發展,國內教育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對其最有直接感觸的則是80后與00后這兩代大學生群體。通過對這兩代人所處時代的比較,便能大致窺見大學生群體中政治參與意識的演變過程。
首先,國家宏觀層面的各項政策深刻地影響著高校教育的發展。在社會主義辦學方針的主導下,國家構成了高校辦學的主體,也承載著推動高校教育發展的責任。從七十年代末恢復高考伊始到本世紀末,由于國內教育資源投入不足,各高校處于緩慢恢復和發展階段,1977年全國高校錄取人數為27萬人,1978年則為40萬人,此后歷年緩慢累增,至1998年達到每年入學100萬人左右。新世紀初,國家推動高校擴招計劃,對教育領域加大投入,真切貫徹“教育強國”的理念。最直觀的變化,便是從1998年開始,高校每年錄取人數從100萬突破到19年的700萬。招生人數的擴大,一方面使得高等教育“下沉”,惠及更廣大人民,促進了社會各階層的流動;另一方面也使得境遇不同之間的學生,其思想碰撞更加廣泛。
其次,社會經濟的發展對大學生提出了不同的時代要求。80年代正是國家追求“力爭上游,彎道超車”的時期,社會對于素質人才的迫切需求激發出大學生群體的使命感,絕大部分青年將自己所學與回饋社會相聯系。再者社會經濟體制改革方興未艾,“分配”依舊是大學生群體邁入社會的主要途徑,其中包含著此時的大學生群體更多的自我選擇空間。追求個人價值的實現與社會存在的體現成為當代大學生群體的主要方向。
最后,高校大環境下的思想潮流在經歷變革。進入新世紀(特別是貝爾格萊格事件)后,青年學子開始反思西方,加之國內社會主義建設的飛躍,學生群體中的“民族主義”覺醒,對西方轉為理性批判。
由此可見,80后和00后兩代大學生所處的環境是不同的,這也極大地影響著其政治參與意識的體現。換句話說,正是因為不同的時代背景,造就了兩代人對政治參與的熱情、思考方式、行為舉止的不同。念往思今,進入新時代后,我們更應當明悟時代所賦予的新變化,把握00后所帶來的新的改變。
第一,大學生政治參與意愿意識增強,務實化傾向更為突出。根據馬斯洛需求理論,隨著較低層次的需求滿足之后,人們會開始追求更高層次的需要滿足。從80后大學生到00后大學生,這兩代人跨越了大概20多年的時間。在這段時間中,我國經濟發生了巨大的發展,00后大學生的生活水平有了較大的提高,對于社會的關注度和敏銳度有了更大的提升,公民意識在不斷養成,思想政治教育成效初顯,00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的意愿意識較80后大學生有了較大的增強。但是,與此同時,大學生政治參與務實化問題越來越引起注意。
務實化傾向很大程度上與目前我國關于大學生的培養機制和就業要求有關,“入黨”、“參與干部的競選”等經歷都會成為保研與就業的簡歷上的光輝一筆。于是,這也使得政治參與的動機變得不再純粹,與自己直接利益相關的事務,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往往更加積極。一方面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務實化傾向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并且務實化傾向如果在合理的區間范圍內,就能夠起到有效的激勵作用,對于引導大學生參與政治,提高我國大學生政治參與水平有著積極作用。那么從長遠來看,對于我國的大學生政治參與實踐也是不利的。因此,如何引導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促進其在合理區間內發揮作用,應該是我國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內容和著力點。
第二,網絡參與的方式意識更受青睞,兩極化影響日益明顯。《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29億,普及率達59.6%,其中我國手機網民規模達8.17億,網民通過手機接入互聯網的比例高達98.6%。00后大學生是從小在互聯網的深刻影響下成長起來的一代,互聯網技術可以說已經成為了他們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打開手機,不出門也能知天下事,由于網絡的便捷,政治參與的門檻降低,透明度加強,網上參政興起。再對比網絡與現實的參與形式、參與環境、參與效果的差別,由此便導致了“現實的冷漠與網絡的激情。”這在00后大學生群體的身上更為明顯。而80后大學生,當時的互聯網技術和普及率遠不及現在,接觸到網絡的也只是少部分,“網絡政務”在當時更是難以想象,因此,80后大學生參與政治的熱情往往投入在現實世界,廣播、電視、報紙是當時關注政治的主要渠道,政治參與的熱情更多的表現為現實中的直接行動,但合法、合理的行動途徑相較于現在往往較為單一。
這樣的意識傾向一方面為調動當代大學生政治參與熱情提供了便捷的途徑,使得政治參與更加的開放化、便捷化;另一方面,網絡的政治參與,由于其虛擬性和隱蔽性,其政治參與的理性程度往往不足,網絡規范問題也在不斷挑戰網絡參政的有效性。并且,在網絡世界中,網絡信息的真實性難以一一保證,但其傳播速度又極其迅速,因此,這也為謠言提供了天然的溫床。
第三,大學生政治參與情感強烈,使命感和自豪感尤為突出。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在新時代,00后大學生正在從80后大學生、90后大學生的手中接過歷史的接力棒繼續前行。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所作的報告中提到“今天,我們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要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少不了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是新時代大學生的使命,也是00后大學生的重要使命。與80后大學生不同的是,00后大學生不僅是看著祖國“富起來”的一代,還是看著祖國“強起來”的一代。中國展現出的強大實力與大國擔當,都令00后大學生為祖國感到無比自豪,這樣的使命感和自豪感同樣貫穿于00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過程中,參與意志中的愛國情懷十分強烈。這樣的情緒會直接作用于行動,00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行為,對于政府、國家、黨的工作的認可度和理解度會更高,國家的凝聚力會進一步增強。
馬克思在關于意識形態的基本理論中提出,“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層建筑豎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會意識形式與之相適應的現實基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是對于社會經濟、政治的反映,社會經濟、政治的變化也將帶來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變化。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是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條件下多種因素作用的結果,它會隨著條件的變化而變化,同樣,它的改變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意識的養成需要長期作用。通過對比80后大學生的政治參與意識,我們可以發現0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在不斷的增強,方式發生了改變,新一代的使命感更加增強,但是一些問題也越發突出,值得我們注意。探究00后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新變化,有利于為新時代大學生政治參與意識的培養提供思路,同時,新時代思想政治教育的發展也不能忽視這些新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