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俊
淮南職業技術學院
漂泊異鄉的我已經在城市度過了好幾個春節,但最懷念的,還是兒時農村的過年。
臘月二十開始,年味就開始彌漫。家人早已做好了年糕,母親已經為父親、我和弟弟各縫制了一雙新布鞋,孩子們沉浸在新年即將到來的喜悅中。
臘月二十三是農村送灶的日子。農村做飯都用鍋灶,因而,灶神被格外尊崇。傳說,灶神平時護佑百姓,臘月二十三這天要升天向玉皇大帝匯報工作。淳樸的鄉民感謝灶神一年來的保佑,于是便在這天的傍晚燃放鞭炮,歡送灶神。我至今記得我家灶臺上每年必貼的一副對聯:上天言好事,下地保平安。
臘月二十九是三天年的第一天。這天,母親早早起床,將大鐵鍋洗刷干凈,開始燉肉。雞、鴨、豬肉是必不可少的。雞、鴨、豬都是自家養的,燉肉的柴火早已整齊地堆放在屋子里。我快樂地看著母親在廚房里忙碌,或是在院子里玩耍,貪婪地嗅著從整個村莊飄出的肉香,饞得直流口水。有時候,母親忙不過來,我也會幫忙添柴。我總是將火燒得很旺,臉被火烤得燙燙的。當噴香的肉出鍋的時候,母親總會先夾一塊燒得爛爛的肉放進我的嘴里。那是多么鮮美的滋味!
臘月二十九還要寫春聯。父親寫得一手好字,每年這天,除了寫自家的,還要幫隔壁鄰居寫。村民之間相處得十分融洽,寫春聯不需要報酬,一支煙、幾句感謝的話語就可以。父親把大紅紙細心裁好,將墨汁倒進大碗里,取出自己心愛的毛筆,便開始了自己的創作。父親有一本珍藏的對聯書,這便是它的用武之地。我、弟弟會和父親一起討論選用哪幅對聯,有時還會討論得十分熱烈。記得我們選擇的對聯有:天增歲月人增壽,春滿乾坤福滿門;和順一門添百福,平安二字值千金。等墨跡干了,母親用麥面打的漿糊也好了。我們興奮地開始張貼對聯。貼好門和門框,我們還會把“抬頭見喜”貼到大樹上,把“豐收”貼到稻倉上,把“福”貼到牛角上。紅紅的對聯讓人到處感受到節日的喜慶。
最讓人企盼的是正月三十的“年飯”。一大早,母親便開始忙碌。父親則忙著擦桌椅,點蠟燭和衛生香。我和弟弟則歡快地跑來跑去,美滋滋地等待著吃一年中最豐盛的大餐。正式開飯前,按照習俗,會先燃放一長串鞭炮。由于每家每戶開飯的時間不同,這一天的鞭炮聲便此起彼伏。看完父親放完鞭炮,我們一家人便圍坐在一起正式開始吃年飯。在兒時的我看來,這是一頓多么豐盛的午餐啊!有頭天剛剛燉好的雞鴨豬肉,有咸肉,有雞蛋做成的丸子,有各種炒菜,對了,還有兩條大小幾乎相同的整個做成的“看魚”。“看魚”是不能動筷子的,一直要等到正月十五才能吃。我們吃得很快,而母親總是微笑地提醒我們慢慢吃。爸爸照例會敬媽媽一杯酒,感謝媽媽一年來的辛苦。爸爸媽媽也會一起祝福我和弟弟學習進步,我和弟弟則像模像樣地祝爸爸和媽媽身體健康、笑口常開。飯可千萬不能吃完,總要盛滿滿一大碗,然后大聲地說:“我吃飽了。”全家開懷大笑。這種習俗是為了表達對豐收的喜悅和對來年豐收的企盼。
吃完年飯之后是祭祖。我們在大伯的帶領下來到麥田里,表達對祖先的祭奠,祈求祖先保佑后人健康、平安。祭祖由大伯主持,大家很少說話,氣氛嚴肅莊重。
放煙花是孩子們的最愛。我和弟弟已經為此急切地等待了好多天。當暮色降臨,或者第一束煙花在夜色中盛開的時候,我和弟弟迫不及待地各拿一支煙花來到院子里,點火,燃放,激動地看每一束煙花向高空飛去,天女散花般在空中炸開,耳邊響起禮炮似的響聲。母親也會從廚房里走出來,夸贊今年的煙花格外美麗。這時,家家戶戶已經亮起門燈。燈火與煙花輝映,鄉村沉浸在節日的喜慶里。
看春晚則是除夕之夜的一道精神大餐。七點剛過,我和弟弟就坐在電視機旁。電視是十四英寸的黑白電視,但我和弟弟看得津津有味,除夕的每一檔節目似乎都帶上了節日的歡樂氣氛。八點一到,春晚正式開始,我們陶醉在每一個節目中,忘情地歡笑。母親繼續在廚房里炒花生、炒瓜子,為大年初一的“茶”作準備。做完這一切之后,母親會來到堂屋和我們一起觀看春晚。這時,全家便一起歡笑。在童年的記憶里,這真是最溫馨的一幕。除夕,我們一定要等到零點鐘聲的敲響,這便是守歲。零點一過,屋外就響起了迎接新年的鞭炮聲,而我們也戀戀不舍地進入甜甜的夢鄉。
大年初一,父親總在五點左右起床,先靜悄悄地擺好桌椅和糕點,點燃蠟燭和衛生香,將母親精心準備的雞蛋、紅棗加水放到爐子上熬湯,然后叫我和弟弟起床。雖然貪戀溫暖的被窩,但我們每次總能立即起來,靜悄悄地看爸爸燃放“開門炮”,打開大門,來到庭院,接著燃放的是迎接新年的禮炮。這串長長的鞭炮預示著新年的開始,表達了對未來一年的美好祝愿。清脆的鞭炮聲過后,母親已經披衣坐起,一家人開始相互拜年。這時,紅棗雞蛋湯已經熬好了,我和弟弟每人有四個雞蛋。捧起一碗湯,開心地品嘗,真是熱乎乎、甜絲絲、香噴噴。天色微明,性急的孩子們就會出現在家門口,鄉里鄉親、親戚朋友之間的拜年開始了!“正月都是年”,拜年要一直持續到正月結束、甚至二月。
哦,這就是兒時農村的過年。那濃郁的年味,那溫暖的親情,那淳樸的鄉情,那在艱難歲月里對美好生活的企盼和追求,隨著時間的推移非但沒有在記憶里褪色,反而愈加醇厚,歷久彌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