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永
滄州師范學院
隨著《全民健身計劃(2016—2020年)》中長期建設規劃、健康中國2030等系列文件的出臺,標志著我國國家層面對于體育事業發展的頂層設計已經成型。各級政府組織都在積極落實規劃中設定的各項目標任務,能否科學合理的布局全民健身設施的結構將是規劃有效落實的關鍵點。政府在健全完善運動休閑城的過程中,投入大量的資金和人員。
2020年3月27日河北省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六次會議通過了《河北省全民健身條例》,從實施、保障等方面對全民健身這項民生工程提升其戰略高度。足見政府對于全民健身戰略的重視程度。滄州市作為京津冀一體化城市之一,近年來,城鄉公共體育設施在不斷更新完善,在全民健身基礎設施上投入了大量資金,建設了體育場、全民健身活動中心、健身廣場等公共體育設施。
隨著滄州市中心城區8分鐘健身圈已初步完成,給市區人民健身帶來全新的體驗。本課題通過研究配置在各社區、公園、廣場等場所的健身路徑使用情況和參與健身居民對于不同路徑的需求等情況,力求找出一個可行的全民健身路徑配置優化策略,以此來提高健身路徑資源的利用率,并為有關部門在全民健身場所設置健身路徑的種類和數量等方面提供參考。
滄州市市區全民健身路徑配置優化研究
(1)文獻資料法。主要查閱近5年對于城市公共體育設施布局規劃、健身設備的使用、公共體育設施的配置等方面的理論資料,同時篩取有代表性的期刊文獻19篇,為課題研究和論文的撰寫提供理論支撐。
(2)實地調研法。走訪市區公共體育設施點,對參與健身鍛煉的人群進行健身需求、滿意度等方面訪談和數據收集。為了更好地闡述滄州市市區全民健身路徑配置優化情況,在對市區公共體育設施布局充分了解的基礎上,在對參加體育活動的居民進行訪談的同時,選取市區的一些重點建設基地進行實地調研。
(3)數理統計法。對實地調研收集的數據進行匯總整理,并制作圖表。
公共體育設施是城市綜合功能的重要載體,也是現代城市建設的閃光點,都是城市的標志性建筑。滿足居民在開展體育活動,進行運動休閑等方面的生活需求,是現代城市必須具備和完善的重要功能。
公共體育設施的組成是一個很繁雜板塊,它的構成主要包括競技體育、學校體育和全民體育這三大板塊,且這三個板塊均有各自的子版塊,而全民體育這個版塊是衡量一所城市全民健身落實情況的標準。根據《城市用地分類與規劃建設用地標準GBJ137-90》,我國城市用地有十大類,并可以細分為46個中類,73個小類。全民健身路徑作為公共體育設施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政府每年都會投入一定量的財力和物力在路徑的配置、維護和新舊更換上,同時全民健身體育設施的建設完善度,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一個城市發展建設的名片。
根據在互聯網檢索和咨詢體育器材制造商得知,目前全民健身路徑大致可分為五大類。
(1)力量型器械,如單雙杠等;
(2)有氧型器械,如太空漫步機、平步機等;
(3)平衡型器械,如晃板、吊索橋等;
(4)柔韌型器械,如腰背伸展器、伸展組合訓練器、壓腿按摩器等;
(5)康復型器械,如腰背按摩器、太極輪、太極揉推器、肩關節康復器等。
在對健身路徑種類的需求方面(圖1),居民對于有氧型健身路徑和康復型健身路徑的需求最高,均高于所有調查人數的50%以上,而對于平衡型健身路徑的需求最低,僅占21.49%,柔韌型健身路徑需求次之;從不同年齡階段對于健身路徑的需求(圖2),不同年齡階段對于健身路徑的類型需求上存在很大的差距,對于力量型路徑的需求上,18-45歲的需求量最高,達到88.21%,其次是46-69歲45.82%,18歲以下占38.4%,調查70歲以上者中對于力量的需求為0。對于有氧型健身路徑的需求上,18-45歲的需求量最低,僅為16.75%,其他年齡階段的需求占比較高,18歲以下和46-69歲人群占比較高,均高于60%。對于平衡型健身路徑的需求上,除18歲以下占比在32.35%,其他層次需求占比均較低。在柔韌型健身路徑的需求上,四個年齡階段需求占比均較高,且總體需求量雖年齡的增加成正增長趨勢。在康復型健身路徑的需求上,70歲以上健身者需求量最高,達到90.66%,46-69歲年齡階段需求次之,18歲以下階段需求占比最少,僅為9.32%;而對于不同場所健身人群對于路徑類型的需求上(圖3),在公園的全民健身場所健身的人群對于這五大類健身路徑的需求比較均衡,整體需求上在31.39%-52.18%之間。對于健身廣場的健身人群對于路徑類型的需求上,除康復型健身路徑的需求量較低12.37%,對于其他類型的健身路徑的需求占比均在50%以上,其中對于康復型路徑的需求最高,達到68.64%。而對于健身人群參與最多,配置點最高的社區健身場所來說,除平衡型路徑的需求占比少外,其余健身路徑的需求均較高,尤其對于康復型健身路徑的需求上,到達84.34%。
綜合圖2、圖3,結合圖1,不難發現居民對于不同類型健身路徑的需求是有很大差別的,年輕人更傾向于力量型、柔韌型和有氧型,同時調查發現兒童對于平衡型路徑的需求較大,18-45歲之間健身人群對于有氧型路徑的需求較少,而對于康復型和柔韌型路徑的需求占比高。46歲以上健身人群對于平衡型和力量型健身路徑的需求較少,而對于其它類型路徑的需求較高。而在三大類不同全民健身區域的路徑類型需求上,在健身廣場類的區域,平衡路徑的配比要減少,在社區公共健身場所,康復型和力量型健身路徑的占比要增加。
調查發現目前各健身設施場所配置的健身路徑類型考慮的主要為全民健身需求,這樣體現政府對于滿足全民健身需求的覆蓋面的廣泛性,但是缺乏對特定群體和不同場所配置健身路徑類型的針對性,如針對兒童、青年人、殘障人等群體的健身需求考慮不夠全面,針對公園、社區和健身廣場健身路徑的配置類型不夠合理,未能結合健身人群需求有的放矢,存在一些健身區域的健身器材使用率低下和使用過于頻繁供不應求現象,這樣就造成了健身路徑資源分配的不合理現象。
根據不同全民健身場所適當的配置不同類型的路徑設施。實地調研中發現在公園、健身廣場、社區等公共健身區域兒童占領器械玩耍的較多,容易造成碰撞,建議將健身區域進行兒童、成人健身區和器械類型種類分區,兒童區器械類型多以平衡型路徑為主,力量型、柔韌型和有氧型路徑為輔,同時采用醒目的塑膠場地防止兒童的摔倒碰傷;對于成人區域則根據成年人對于器械類型的需求,配置力量型、柔韌型、有氧型和康復型路徑,這里要說明的在社區和健身廣場公共健身體育設施的成人區可以增加康復型路徑的配置比,同時在公園、健身廣場和社區成人健身區域減少平衡型健身路徑的配置,甚至可以零配置。建議在老舊小區增加有氧型、柔韌型和平衡型健身路徑占比;在近年新建小區增加力量型健身路徑的占比。
同時根據不同的季節、受歡迎程度配置路徑和其他公共設施。如夏天在健身路徑處安裝遮陽設備、冬天應注意給部分器械把手加上皮質保護膜,避免健身居民因氣候而空閑健身器械;應注意配套設置垃圾桶和椅子,器械的安裝和器械自身要以質量和安全為先,避免發生不必要的安全隱患。
隨著我市全民健身設施的不斷完善,8分鐘健身圈的初步達成,這給廣大市民帶來全新的健身體驗。健身路徑的合理配置將為政府部門的合理規劃節約資源和市民的全新健身體驗錦上添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