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正岐
中共白城市委黨校
自從改革開放以來,國家長期以來都是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其所希望創設的和諧社會當屬于我國當今以及未來戰略發展過程中的重要任務與目標,也是體現我國綜合實力的重要影響因素。當前社會正處于多元文化交織,且科技迅猛發展的時代,基層群眾對于文化建設的要求也產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因此構建和諧社會要具有創新與創造精神,在建設和諧社會的大背景下,基層文化不僅要保證群眾享受到公平公正的文化服務,同時也要以改善民生為重要基礎作為新時期的最主要的任務。
群眾文化是以人民群眾作為基礎主體,將社會性的娛樂類項目作為基礎性的內容,不斷的實現群眾文化的創新,滿足人民群眾的日常文化需求為主要目的,實現基礎群體的情感表達。群眾文化內容的開展可吸引更多的群體參與,將生活中的娛樂與教育有機結合,在潛移默化中不僅能夠陶冶情操和提高審美,還能夠提升綜合素養,這也是群眾文化教育性特點的具體表現。基層群眾文化活動是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重中之重,群眾文化屬于一種社會性的文化內容,可代表社會的廣大群體。在新的社會背景下,城市化進程的加快以及推進會使得工作開展存有新的機遇,廣大群眾對精神文化生活有著更高的要求,基層群眾文化是群眾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其對豐富群眾業余文化生活極為有利。
基層文化工作的管理者要熱心文化工作,擅長文化管理工作。基層文化管理者可以說是地方文化發展主力軍,要具備一定的專業技能。首先要將農民參加文化活動的積極性充分地調動起來,要注重地方文化人才以及骨干型人才的培育,對此,可針對性的做好學習與交流,實現地方人才的素質提升,更好地發揮主導作用和領導作用。條件允許,也可以在重大節日邀請其他文化站文藝隊員一起表演;聘請一些專業水準強的職業教師作為評委進行點評,專業的指導才能使人有進步。站點與站點之間有了競爭,才能激發和調動群眾文藝工作骨干的積極性,也能使他們在競爭和比賽中互相學習,共同進步和提升。
因我國地域遼闊,基層群眾基數比較龐大,每個地區的文化差異比較大,故在開展基層群眾文化事業中,要確保基層工作人員做到入鄉隨俗,結合當地風俗習慣的基礎上實施文化建設活動,并增加文化活動的豐富性。在文化活動表演方面,要融入多種形式的表演,如歌曲、舞蹈、雜技,以及人民群眾熟悉的民間傳統文化,如戲曲文化、山歌等,并邀請傳統藝人加入到文化事業發展活動中。此外,還需要結合當前流行的文化,如校園文化、街頭文化、商業文化、老年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需要允許多種形式的文化存在,將多元化、多領域的內容與基層群眾文化融合在一起,為后續的基層群眾文化發展奠定基礎。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升,基層群眾文化需求量得到提升,此時,需要將現場的多方面資源有機利用,完善群眾文化設施設備,定期開展一些受眾都比較喜歡的活動。各個地區皆要配置滿足受眾需求的圖書閱讀室、科技館以及文娛場所等硬件設施,配置文化文化活動等軟件設施設備,以此推動基層文化建設的順利開展。與此同時,還需要特別注意的是資源內容的有機整合,利用周邊企事業單位以及其他社會群體等資源,構建有效的基層群眾文化發展新趨勢。除此之外,借助互聯網等計算機軟件,構建有效的網絡社交平臺,做好文化宣傳工作,還能夠讓文化組織管理等實現公開化,凸顯群眾的主體地位。
首先,文化建設部門一定要詳細地對當地的實際發展方向實施綜合性分析。關于當地的文化條件、經濟條件以及發展條件都需要掌握。在這些優勢的支持之下,盡量和和基層人民的具體文化建設需要相適應。與此同時,建設部門在建設群眾文化的形式以及內容時,要注重創新,需要使用嶄新的形象完成大眾文化展示,多多吸引一些高素質人員的關注度,增強基層群眾的參與積極性與主動性,確保文化建設接地氣,從社會實際情況出發,并且為群眾提供實用性建議,最終讓群眾可以感受到群眾文化存在的價值。
由于基層群眾文化涉及面廣,且文化活動具有自發性和娛樂性,為促進基層群眾文化的長期建設,要對基層文化做好有效創新處理,在尊重傳統文化的基礎上結合現代文化形式,明確基層群眾文化的基本內容,助推基層文化工作的快速執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