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凡
蘭州交通大學
在如今物欲橫流的社會中,人們穿行于車水馬龍之間,每一個生命都是渺小而微弱的存在,外界的壓迫、自身應該承擔的責任、義務、以及諸多的糾結、困擾,紛紛雜雜地盤踞在每一個人的生命里。這樣的生活,或許我們沒有辦法逃避,但是我們可以學著進行自我排解,讓自己可以更好地去接受、去適應這樣的生活,而這也應該是《自在獨行》這本書的主旨所在,與此同時,“樸文”是這本書外觀所展示給讀者的一大特點,全文并不是辭藻華麗,而是以平平淡淡的陳述展開,一幕幕故事情節呈現在讀者眼前,仿佛是一位親朋好友在向自己講述過往,拉近了讀者和作者之間的距離;字里行間映射出的則是賈平凹先生低調且含蓄的處世方式,它所暗含的作者作為“樸人”的形象躍然紙上,因此本文將從“樸文”和“樸人”兩方面展開解讀。
白描手法原指中國畫的一種繪畫技法,指用墨線勾勒物象,且不著顏色,后引用至文學作品中,用最簡練的筆墨,不加烘托,描繪出鮮明生動的形象。在描寫人物方面白描手法可以讓豐滿的人物形象呈現在讀者眼前,又給讀者留有想象的空間,可以自行對人物的特點或行為加以補充深化。例如白居易的《賣炭翁》中的人物外貌描寫:“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就以白描的手法塑造了一位飽經風霜的賣炭老人的形象,他長期受著煙火熏烤致使滿面塵灰,又因終日里用手刨挖木炭,雙手都是黑的,雖然是對于老人外貌的簡單勾勒,但透過詩句,不得不憐惜歲月在老人身上留下的印記。而在描寫景物方面,可使其內涵更加豐富,且具有極強的畫面感,如陶淵明的《歸園田居》(其一)中的田畝、草屋、榆柳、桃李、小村、炊煙、狗吠、雞鳴本是鄉野間的平常之物,在詩人的排列組合下錯落有致,充滿生機,一座簡樸雅致的院落,一個平淡和諧的村莊,與作者辭官回鄉,淡然歸隱的心境相輔相成。
孫犁曾談到賈平凹的散文:“他的創作在于:用細筆觸,用輕淡的色彩。連續不斷地去描繪現實生活中,人們所見習,而易于忽略的心理和景象。”白描手法在賈平凹的諸多散文中的運用,使讀者可以更加清晰直白的對散文的所見所聞有所感悟,且能夠更加清晰地探知每一個人物的情態和性格,幫助自己理解文章,體會作者情感的傳達。與此同時,見山不是山,平淡的語言下亦匯聚著人生哲理。以下將從三個方面對散文中的白描的寫作手法加以論述。
在一篇篇散文中,描寫了很多人物形象:樸實堅韌的母親,忠厚嚴厲的父親,以及其他形形色色的恩師、好友,甚至路人,他們大多是真實出現在作者生命中的人物,性格各異,形象飽滿,呈現出人生百態。
以“母親”為例,比如在《紡車聲聲》中,“普普通通的山地小腳女人”、“一看見她那凸起的顴骨,就覺得那線是從她身上抽出來的,才抽的她這般的瘦……”。這樣一位普普通通的農村婦女,身形消瘦,任勞任怨,在她身上還遺留著封建禮教的“毒瘤”,卻獨自照顧四個孩子七年,撐起一個家。當孩子為了生計想要賣掉父親藏起來的書,母親“更加氣得渾身發抖,嘴唇烏青一只手死死抓著心口”,她知道這些書籍的重要性,但也因孩子的不理智而關心則亂。她倔強頑強的守護著這個家,守護著身陷囹圄的丈夫,即使再艱苦也不向生活低頭。而紡布是母親的一技之長,亦是母親用來填補家用的一種途徑,在舊的紡車壞掉的時候,闔家通過努力新換了一臺紡車,“最高興的莫過于母親了,她顯得很年輕,臉上始終在笑著,把那紡車一會兒放在中堂上,一會兒又搬到炕角上,末了,又移到院中的榆樹下去紡”。這些動作看似沒有獨特之處,但母親愛不釋手的欣喜之情溢于言表,她知道,紡車是她家庭收入的來源,是她生活的期待,生活清苦,卻依舊充滿希望。就這樣,一個和藹可親,頑強堅韌的母親形象呈現在了讀者眼前,“她”同樣也是千千萬萬父母的縮影,讀者在這位母親身上肯定會看到自己長輩忙碌操勞的身影,也會因此感同身受。
散文集中,不論是寫人還是狀物,都是采用了樸實無華的語言,而且體現了濃厚的地域色彩。如《靜虛村記》中作者對自己所租住的小村的描寫,“村子并不大,屋舍仄仄斜斜,也不規矩,像一個公園,又比公園來得自然,只是沒花,被高高低低綠樹、莊稼包圍。”“先是那樹,差不多沒了獨立形象,枝葉交錯,像一層濃重的綠云,被無數的樹樁撐著。走近去,綠里才見村子,又盡被一道土墻圍了,土有立身,并不苫瓦,卻完好無缺,生了一層厚厚的綠苔,像是莊稼人剃頭以后新生的青發”“屋舍相對,門對著門,窗對著窗;一家雞叫,家家雞都叫,單聲兒持續半個時辰;巷頭家養一條狗,巷尾家養一條狗,賊便不能進來”這是一個位于現代建筑之間的小村莊,充滿著古樸雅致,和《桃花源記》中描寫的“土地平曠,屋舍儼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有異曲同工之妙。作者簡簡單單的鋪陳敘述著,一步一景,一路青蔥,雖少有花香繚繞,但也不失賞心悅目之感,讀者仿佛置身于這樣一座恬靜淡雅的小村莊,沒有城市的喧囂,一切都是自然的模樣,而置身于此,內心也會平靜很多。正如孫犁先生對《靜虛村記》的評價:“這不是一篇大富大貴的文字,而是一篇小康之家的文字。讀著它,處處給人一種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光亮和煦,內心幸福的感覺。”現代人被紛擾的生活方式所影響,很少有機會回歸自然,回歸本心,若是能在作家的筆下領悟到平靜,心中或多或少都會有一絲絲安慰。
《自在獨行》作為一部散文集,收納的散文或是賈平凹先生的人生閱歷,或是他的思想薈萃,時間跨度長達四十余年,它們取材廣泛自由,所見所聞所感皆可作為文章的敘述中心,且行文時,不拘泥于表現方法,文章顯得隨性自然,沒有濃墨重彩的渲染,刻意的強調。散文都與自在、獨行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系,并不是毫無章法,散文最大的特點“形散而神不散”莫過于此。例如《秦腔》一則,看似和自在、獨行兩者沒有聯系,但細細想來,八百里秦川獨特的地形,獨特的環境,孕育出這樣一種生生不息的藝術,秦腔沒有被歷史的洪流淘汰,也并沒有受太多其他戲劇形式的影響,這正是它獨立于世間的真實寫照。
賈平凹出生并且成長于廣袤的西北大地上,他有著西北漢子的質樸、踏實,亦有著一位文人的細膩、謙遜。“從容是真、寬釋是福、有敬無畏,樂以忘憂”是散文所要傳達給讀者的人生感悟,亦是賈平凹先生自己的人生寫照。
從容是真,亦是生命的睿智。若將《紡車聲聲》《我的小學》《西大三年》《祭父》幾篇散文中的情節拼湊在一起,就是賈平凹先生前半生的人生經歷的縮影。少時的賈平凹,家境清貧,母親是個不識字的小腳婦人,父親是個村里的教書先生,后因某些原因被迫離家七年,身陷囹圄。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他主動退學務農,幫母親承擔起家里的重擔,他去生產隊掙工分、進山砍柴,與此同時,他努力自學初高中課程,最后,從西北大學文學系順利畢業,上大學是他人生的意料之外,但也因此改變了他的后半生。而《人病》中敘述了賈平凹先生患肝病的一段經歷,因為患病,他被外界的人孤立,嫌棄,在吃藥久久不愈的情況下,他去了傳染病院隔離接受治療,而在傳染病院里,他卻體驗到了人間的溫情:“我們失卻了社會上所謂的人的意義,我們卻獲得了嶄新的人的真情,我們有了寶貴的同情心和憐憫心,理解了寬容和體諒,熱愛了所有的動物和植物,體會到了太陽的溫暖和空氣的清新”。因為體驗過生活的殘酷,所以賈平凹先生才更加珍惜所擁有的人生,而在那段獨自前行的路上,他總是有著發自內心的從容淡定,默默承受著生活的磨礪,守護著他的家和他的事業。
作者默默的看世界,放寬胸懷,海納百川,感悟人間的悲憫。賈平凹從一個旁觀者的角度甚至是站在高處俯瞰著萬千世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作者將自己獨立于世人之外細細品味著人生百態,這樣所呈現出來的現象更加清晰、真實,作者看閑人、看弈人、看名人朋友,他說奉承、說請客、說房子、說生老病死。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看著形形色色的人,說“人既然如螞蟻一樣來到世上,忽生忽死,忽聚忽散……各自完滿的完成自己的一段生命,這就是生存的全部意義了吧。”而現實中的人,卻不乏有憤世嫉俗者,他們看起來是正義的化身,對社會上的不良現象嫉惡如仇,然則卻意識不到自己已經習慣了社會的種種生存法則,亦有那些費盡心思只為一絲蠅頭小利的人,在利益面前,人情冷暖為何物恐已不自知。活成自己,活在當下才是人生的真諦,拋開偏見和執念,人會獲得更加輕松自在,人生短暫,需及時行樂。
獨自走一走,總有一瞬間忘記來路和歸途,忘記一些人,一些事,然而刻在靈魂深處的是鄉愁,是自己腳下的那片土地,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厚重的黃土高原養育出了賈平凹這樣一位陜西本土作家。他愛他身處的八百里秦川大地,一抹黃褐的平原舒展地徜徉在遼闊的地平線上,粗笨而莊重的土屋,高聳挺拔的白楊……他愛他的故鄉商州——一個民風淳樸的小山村,三兩村民亦或悠閑嘮著家常,亦或在田間地頭辛勤地勞作著,生活中的小打小鬧亦為小山村增添了一絲別樣風采。他將真實的情感付諸于自己的文學作品中,他寫故鄉的民俗風情,寫人生的五味雜陳,他渴望自己可以一直記錄關于故鄉的點點滴滴,他說若他不寫,他“真于故鄉‘不肖’,大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愧了”。因為熱愛,所以需要一份敬畏,敬畏所擁有的一切和所體驗過的一切,就會多一分珍惜。在自然面前人生而渺小,又是無知且脆弱的,常懷敬畏之心,是我們對自然的尊重。
第四章的序言作者寫道:“玩風箏的是得不到心身自由的一種宣泄吧;玩貓的是寂寞孤獨的一種慰藉吧,玩花的是年老力衰而對性的一種崇拜補充吧。我在我的書房里塞滿這些玩物,便旨在創造一個心緒愉快的環境,讓我少一點俗氣,多一點靈感”,看似玩世不恭的人生態度,卻蘊含著生活的哲理。他是一位抱樸含真的作家,又是一位行于俗世的思想家,“眾人昭昭,我獨昏昏,眾人察察,我獨悶悶,眾人皆有以,而我獨頑且鄙”,他從萬事萬物中排解人生的苦悶與不快,卻又淡泊超脫,獨立于事物之外,享受著孤獨的意境,追求著內心的安穩與獨行的自在。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與其將生命所有的時間用于吹毛求疵,不如把注意力放在人生中該做的或是能讓自己舒心的事情上,放下對錯和對的糾結,少一點對得與失的計較,無所求相反會滿載而歸,樂以忘憂,自在瀟灑地享受人生。
賈平凹認為不論是小說和散文都應該寫出生活的原生態,講求“情操所致,自然為文”。通讀《自在獨行》這部散文集,它寫情感,聊愛好,說社會,談人生,每一篇散文都是作者深思熟慮后的人生箴言,自然質樸的文筆下展示的是作者的真性情。每個人行于天地之間,體驗季節更迭,萬物更替,每時每秒都是不一樣的人生,而身邊的人來來往往,沒有人可以一直陪在自己身邊,成年以后,這種感覺會更加強烈,我們需要自己處理生活中、工作中的瑣事,也需要在慌亂的生活中覓一處屬于自己的寧靜,因此請務必珍惜時光,自在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