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洋
上海市嘉定區曹王小學
如今,是知識時代,也是人才競爭時代,因此,加強信息資源挖掘力度、強化學生信息素養必然是當前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有效利用網絡教學方式,利用信息優勢,來解決當前小學生的閱讀問題,創建新型閱讀教學模式,才能符合教學改革的現實需要。
當前很多語文老師在語文閱讀課上,教學目標不夠明顯,只能根據教學計劃,來講述閱讀重點、難點問題,不能與學生形成良好的互動,再加之,語文課程本身就具有共通性、共融性,如果不能有效掌握作者情感、文章大意、中心思想,閱讀教學就是失敗的。但是現實情況是,很多老師忽視學生的接受能力和主體地位,沒有教學目標或者教學目標過多,沒有重點,直接降低學生閱讀效率,沒有學習主動性,不愿意主動思考、自行閱讀。因此,筆者認為,小學語文老師應該更新授課方式,有效融合信息技術,提升學生的閱讀興趣和水平。
文字可以“傳情”,當人們的大腦中能夠浮現文字所展示的畫面時,才能切實領悟到文字的傳遞作用和語言魅力。但是對于低年級的小學生來講,是不具備文字與畫面的轉換能力的,大多數學生只能天馬行空地想象,但是想象結構未必是文中作者想要表達的意思,因此,可能會出現理解錯誤,理解困難的現象。針對這一閱讀教學難點,教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對學生思維進行創造性訓練。比如利用網絡設備,查找相關圖片,通過“展景”的形式,將書中描寫的“金黃的燈籠”、“通紅的臉頰”、“金色的海浪”展示出來,與比喻的本體:梨子、蘋果、麥田相對比,讓學生觀察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提升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
在傳統的教學方式中,對于低年級的學生,重點授課任務并不多,主要以識字、造句、歸納為主,但是由于學生年齡小,注意力很難在40分鐘之內完全集中,聽課效率并不高,因此,老師可以利用網絡教學法,通過寓教于樂的方式,讓學生愛上閱讀、愛上識字。比如在《烏鴉喝水》中,隨著信息傳播速度的提升,和“超前教育”現象的出現,很多學生對烏鴉喝水的故事已經很熟悉了,因此聽課效率不高,此時,老師可以將這個故事制作成教學短片,將聲音、圖像相結合,吸引學生興趣,并著重講解“鴉”字的寫法,讓學生對“象形字”有一個基礎的了解,從而拓寬學生知識面,提高閱讀興趣。
小學生的理解能力還沒有完全成熟,對于很多文章的理解不夠深入,因此,老師可以利用信息技術,幫助學生創設閱讀情境。比如在《坐井觀天》的學習中,學生很難把握寓言故事的深度,難以挖掘故事更深層次的內涵。這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將青蛙的心理活動用語言描述出來,還可以融入青蛙與其他小動物的對話,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寓意。之后再要求學生,重新閱讀一遍文章,領略文章主旨含義,也可以通過分角色朗讀、分小組演示閱讀的方式,增加閱讀課堂的趣味性。在這一案例中,老師有效創建了閱讀情境,將圖畫、聲音相結合,構建情景要素,將學生分別帶入“青蛙”視角和“第三人”視角,從另一個角度和高度來看待事物本質,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古詩是必學模塊,也是教學重點,但是由于古人的語言環境和思維習慣與現代有所不同,加大了學生學習和背誦的難度。這時,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播放名家詩歌朗誦音頻,比如在《望廬山瀑布》的學習中,通過音頻播放,將“掛”、“飛流”、“三千尺”、“落”等關鍵詞匯進行重讀。此外,老師還應該在網上尋找廬山瀑布的視頻,刺激學生視覺,讓學生切實領略到廬山瀑布的壯觀景象,并在此基礎上讓學生進行配樂誦讀或者跟讀,讓學生通過這一首詩,領略李白的寫作特點詩文特色,讓學生整體性地感知詩詞魅力,有效將“字”、“詞”、“意”、“情”、“景”相結合,體會作者創作時的情感,在提高學生閱讀能力的同時,提升其共情能力。
提升學生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科目中的重點教學目標,針對當前師生之間難以形成良好互動,學生閱讀效率不高等問題,應該與信息技術有效融合,利用信息技術,破解閱讀難點,提升學生閱讀興趣,創設閱讀情境,進行配樂誦讀。只有這樣才能拓展學生視野,拓展閱讀空間,提高學習效率,深化教學內容,從而提高學習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