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凡
武安市綜合職業技術教育中心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和人們文化修養的不斷提高,音樂教育在中職校園中逐漸枝繁葉茂。但當深入校園,親自去觸摸中職音樂教育時,卻發現“繁榮”后面隱藏著奇怪的現象:音樂課充其量是一門作為“調節劑”的副科,上與不上無所謂,上好上壞無所謂;學生們聽著、唱著“音樂”,卻說“音樂課”沒意思;音樂課外活動沒有教師正確的引導,學生處于“放羊”狀態。針對這些奇怪的現象,筆者想談談自己對中職音樂教育的看法。
目前,教育部雖然頒布了音樂課程的相關標準,還配備了相關的影像資源,但中職院校的音樂教材還沒有形成一定的體系,缺乏有地方特色的音樂教材,很多中職院校甚至還在借用普高的音樂教材。由于國內的經濟發展不均衡,使得國內學生的素質差異非常明顯,再加上中職院校和教師對中職音樂的關注不夠,使得中職音樂教材的開發顯得有些滯后。
國內普遍存在著對中職院校的音樂教學缺乏足夠的重視,對中職音樂的認知不足,中職音樂課的開設要根據其他課程的開設情況來進行,使得中職音樂教學處在一個非常尷尬的地位。因此,很多的音樂教師就慢慢失去了對音樂教學的熱情,對學生教學得過且過,也很少有專人對音樂質量進行過問。
根據對社會上中職院校的音樂調查顯示,超過92%的學生喜歡音樂,有89%以上的學生認為中職院校開展音樂教學是非常必要的,但能夠認識音樂簡譜的只有不到5%,幾乎沒有系統學習過音樂的基本理論。長期以來,中職院校的學生喜歡音樂但卻不喜歡上音樂課,究其原因是因為國內的音樂教學刻板,缺乏靈活性,對學生的先天引導不足,沒有充分調動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
目前,國內的中職音樂教師沒有明確的教學目標,課堂教學主要是以單一的音樂欣賞為主,教師不知道該給學生教授什么,所以,播放VCD就成了每堂課必備的教學內容,課后在網上隨便搜索一些學生追捧的流行音樂,就成了教師備課的主要內容。教師沒有教學目標,音樂課就完全交給學生,一些教師干脆讓學生在音樂課看電影,根本沒有發揮出中職音樂課的教學功能,學生也失去對音樂的學習興趣。
在新課改背景下,中職院校應引導音樂教師大膽創新以往陳舊的教育理念,重視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只有這樣才能給學生音樂實踐能力與音樂素養的提高做好準備,才能切實增強中職學生的就業能力。這就需要音樂教師將培養學生的音樂知識應用能力及綜合素質作為重點教育目標,并將其當成組織日常教學活動的中心與指導思想,從而使得學生在扎實掌握音樂知識應用技巧的同時,還可實現創新精神與實踐能力的同步提高。比如,在鍵盤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應全面了解學生的個性特點,基于各個學生的生理條件、樂感、悟性、反應能力等有一定差異,因此教師應在制定個性化的教學目標前提下,設計出可滿足各個學生個性需求的教學方案,確保所有學生都能跟上進度并有所收獲,從而可推動他們個性的充分發展。在實際的教育活動中,教師應結合個性化教學目標,有針對性地選擇教學內容,使得全體學生都能牢固掌握基礎知識,以便為他們進一步學習音樂課程提供條件。比如,在學習鋼琴課程的時候,音樂教師就應由淺入深地組織鋼琴訓練活動,以便在遵循學生認知規律的基礎上提高練琴質量。
中職音樂教育的最終目的是提高學生的藝術素養及應用音樂理論知識的能力,以便為其就業水平的提升增加籌碼。這就需要教育管理中引導教師將音樂理論教學與藝術實踐教學恰當融合在一起,使得學生在掌握音樂理論知識之后,有機會對其加以應用,從而使得他們在具體應用中能獲得大量的經驗,并總結出一定的技巧,最終為他們在未來工作崗位中更好地完成工作目標提供條件。比如,在聲樂教學活動中,音樂教師可將學生普遍熱衷的流行音樂引入課堂上,這不僅可激發學生探究音樂知識的興趣,而且還有利于師生之間的交流與溝通。在此基礎上,教師應鼓勵學生將自己已經掌握的聲樂理論知識加以運用,由于訓練的內容是他們感興趣的流行音樂,因此他們的實踐應用積極性都較高,并且在反復實踐中還可體悟到音樂知識的規律及應用技巧。另一方面,為了使得中職音樂教育中的理論聯系實踐獲得更為理想的效果,就需要中職院校在教育管理中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為學生提供健全的、充足的、先進的實踐設施,以便為他們親自操作能力的提升創造條件。
在計劃教育這種特殊的體制之下,很多身為獨生子女的中職學生,在思想情感等方面意識比較淡薄,而音樂是一門非常富有情感的知識學科,中職音樂的教學從另一方面來說,也是對學生素質教育的補充,希望中職音樂教師要高度重視音樂教學,培養出合格的音樂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