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曉莉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提升與優化,以自媒體為代表的新媒體作為公眾主要的信息獲知渠道,公眾不再依賴傳統媒體報道,而是逐漸成為傳受一體的內容生產者。新媒體以其準入門檻低、及時性、互動性著稱,但由于平臺的開放與自由,相對而言把關成為了亟需解決的難題,反轉新聞、假新聞的出現對新聞業產生了巨大的變化。
低準入門檻下的把關失效。與傳統媒體相較而言,新媒體的主導輸出為公眾,不再需要繁瑣的設備、人才等,而是僅需要通過社交媒體平臺就能夠傳遞輸出信息與內容。新媒體以其實時更新、低準入門檻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公眾參與新聞生產與傳播之中,但也出現了新聞把關失范的現象。
傳統媒體相較于新媒體而言從業者具備更高的新聞職業道德,在新聞報道發出前需經過編輯、記者等多層把關,其所發表的新聞報道更具公信力。而新媒體由于過低的準入門檻,在追求時效搶占第一現場的驅動下,常有不加審核即發布信息的現象產生,事后審核成為了反轉新聞的一大成因。
受眾媒介素養缺失。近年來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與進步,公眾獲取信息的方式越來越便捷,在真假信息混合的信息流中,受眾由于缺乏良好的媒介素養不能快速辨別信息的真偽,再加上網絡上一些平臺用戶為獲取關注度與點擊量不擇手段,出現了更多虛假新聞。
由于公眾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媒體不再是高高在上觸不可及的平臺,受眾也可憑借社交媒體平臺自由發表自己的看法與意見。因此當虛假新聞發生時,缺乏判斷力的受眾也會根據信息做出自己的反映并提出意見,裹挾固有態度與刻板印象,使得輿論回環往復。片面化看待事件以及情緒化被動也是反轉新聞頻發的動因之一。
碎片化閱讀習慣。在新媒體環境下,公眾不再需要定點定時收看或收聽傳統媒體所播報的新聞與信息,而是可以隨時隨地通過互聯網搜索查看所需的信息。在快節奏的生活中,人們習慣于碎片化的閱讀方式,較少進行深度閱讀以及信息核實,群體傳播過程中出現輿論引導下情緒先行的現象。
由于碎片化時代信息的更新并不是成段的,而是實時的碎片化的,信息的迭代更新并不同步,公眾獲知的信息瑣碎、不全面,更容易導致時間不一致更新不同頻的反轉新聞現象的出現。由于新媒體常有為了追求快速時效而不加核實即發表一些吸引眼球的新聞報道,導致公眾對于一部分新媒體本身持有固有態度,標簽化的新聞報道使得公眾對于群體產生了刻板印象。
后真相時代的情緒先行。后真相即訴諸感情比訴諸事實更夠影響民意,真相顯得不那么重要而情感先行。公眾的碎片化閱讀習慣使得媒體更偏向于便簽化報道信息,公眾對于特有標簽產生固有刻板印象,在新聞報道發出時對于真相已經沒有那么關注,而是基于滿足自己的情感抒發。
眼球經濟驅動下的煽情主義頻發。后真相時代下訴諸感情大于訴諸理智,反轉新聞引起的巨大流量與關注,致使一些社交媒體與自媒體平臺為博得關注不加審核把關,以夸張煽情的標題與內容吸引用戶的關注。一些社交媒體為了追逐點擊率與流量,在信息發布之時做標簽化處理,以吸引用戶的關注,由于煽情公眾更傾向于情感的抒發與宣泄,而不再關注事實的真相。
曾經引起熱議的網紅毆打孕婦事件,由于某些媒體平臺不加核實事件經過與事實,借用公眾對于網紅的刻板印象以及孕婦的弱勢群體代表博取公眾的關注,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也對當事人的生活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注意力經濟引導下的黃色新聞與反轉新聞,致使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逐步降低,在輿論沖突下常常會出現深陷塔西佗陷阱。
反轉新聞侵襲下媒體公信力迫降。在碎片化閱讀時代,信息更新速率加快,新聞媒體追求時效性,急于搶占輿論第一陣地,為了成為第一手新聞,新聞采編過程中不加以嚴格審核,把關模式弱化導致反轉新聞頻發。虛假新聞泛濫造成媒體公信力下降,公眾對媒體的信任度不斷降低,并轉而相信并無真憑實據的傳言,導致流言繁雜,反而產生輿論爭議魚龍混雜的現象。
重慶萬州公交車事件對女司機逆行的報道也將公眾輿論的槍口一致對向當事女司機,而新聞反轉后網民對于首先發生的官媒誤報也產生了信任質疑。在疫情期間有傳統主流媒體發出“雙黃連可以預防新冠肺炎”的報道,一夜之間導致各大藥房的雙黃連藥品急速售空,隨后又緊急辟謠,導致公眾對該媒體的信賴度降低,反轉新聞侵襲下媒體公信力迫降。
“后真相”時代下的輿情搭車。新媒體環境下,社會出現公眾突發事件,網民的聲音會迅速集聚,形成強大的輿論場。若事件沒有及時解決,網民的求知欲未得到滿足,將導致輿情的不斷擴散,引起公眾的廣泛關注,從而引起一系列的蝴蝶效應。由翟天臨知網事件引發的學術界自檢,也是輿情搭車的范例。但輿論的威力不僅有監督作用,也同時會侵犯甚至威脅個人權益,如網民“春秋兩不沾”控訴受男網民性騷擾事件,輿論的迅速發酵也危害當事人的個人隱私,新聞反轉過后落得一地雞毛。
后真相時代下輿論的蓄勢以及爆發會對公眾產生巨大的影響,網民的呼聲以及信息的傳播會反向驅動媒體連續報道有關事件。后真相時代下的信息裹挾,不僅會引起被報道者的隱私信息曝光,也同樣會引發公眾對新聞報道產生刻板印象。
網民深陷“沉默的螺旋”,信息接受產生回音壁效應。網絡時代社交媒體平臺仍舊具有設置公眾議程的功能,后真相時代媒體通過設置篩選議題,引發公眾輿論。但網絡平臺上的意見發酵空間閉合狹小,當用戶出于訴諸情緒發表評論引發公眾討論時,多數評論引起輿論發酵,優勢意見的大聲疾呼,造成沉默的螺旋發酵,輿論一邊倒。受眾沉浸在多數意見的輿論場中,受同質信息的影響,形成閉合的信息繭房。
新聞媒體: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媒體工作者要始終堅持新聞專業主義,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傳媒代表公共利益,新聞從業者必須服務于公眾利益,而不僅限于服務政治或經濟利益集團,堅持維護新聞的客觀公正,杜絕利益驅動的假新聞現象。
媒體工作者應該遵循新聞專業主義,并且始終保持高尚的職業道德與操守,始終堅持新聞理想,在報道新聞事件時,不故意夸大新聞事件的內容,不按照自己的主觀意見進行不實報道,一切以尊重客觀事實為前提。
監管部門:完善新聞事實核查機制。監管部門要完善相關事實查驗要求,保持新聞生產制作過程公開透明,展示事實來源以及相關利益團體,允許公眾參與到新聞生產過程中來。加強在新聞生產過程中對新聞事實的核查與檢驗,增強新聞核實手段,提高虛假新聞的制作成本。
受眾:增強辨識和批判能力,提高受眾的媒介素養。受眾應尋求多方信息源,而不只是滿足于接受一方提供的信息;對不確定的信息保持懷疑態度,不傳播未經核實來源與真實性的信息;提高對不實信息的分辨能力,保持客觀冷靜的態度,不輕易被煽動。
“后真相”在數字信息時代成為了熱議話題,反轉新聞的出現不僅引發著輿論發酵也對新聞業以及社會發展產生了影響。在當今社會媒體更應把握好手中的權力,做好把關工作,樹立社會公信力,堅持傳播客觀公正真實可信的新聞。
在后真相時代下真相裹挾于情緒之后,真實與否卻顯得沒有那么重要。數字化時代人們裹挾在信息洪流中,對于新聞的感知與了解都在算法打造的黑箱背景之下,反轉新聞的出現也使得人們對于媒體的信賴度不斷降低。
反轉新聞的出現不僅是當下碎片化時代的產物,也同時折射著當代注意力經濟下情感先行、事實滯后的現象。人們應當提升個人的媒介素養,更著重關注于事件本身而不是僅作為滿足個人喜好及意愿進行信息獲取及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