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篤志
“身份”一詞源于社會學,指的是社會個體或群體的社會屬性。就如同大量的研究者從不同角度關注身份、關注“身份”的內涵變化一樣。隨著媒介形勢的飛速發展,電視節目形式的不斷創新,電視節目主持人的語用身份問題也越來越受到研究者的關注。
《故事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綜合頻道聯合央視創造傳媒、中國國家話劇院共同推出的大型文化類節目,收獲了觀眾和業界的一致好評。本文擬以身份理論為指導,深入分析探討節目主持人撒貝寧在文化類節目《故事里的中國》中的語用身份,并結合維索爾倫的語言順應論等語用學理論,以《故事里的中國》為例,分析闡釋文化類節目主持人語用身份的建構機制問題。
文化類節目主持人不同于其他綜藝節目主持人,需要主持人構建出多重語用身份才能適應節目的需求,體現出文化類電視節目特有的文化價值和內涵。在《故事里的中國》第二季中,主持人撒貝寧依據節目中語境的變化和交際需求,對語用身份進行了相應的調整與變化。筆者認為,撒貝寧在節目中的語用身份有以下幾種:主持人身份、引導者身份、節目價值傳導者身份。
主持人身份。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主持人的語言表達需要依據語境的變化和交際的需求進行動態的調整。維索爾倫在《語言學詮釋》中認為語境是“在語言使用過程中生成的,過程創造出來的”,是通過受話人和釋話人之間的,與客觀外在的現實相聯系的互動的關系中體現出來的。“優秀的主持人通常要具備過硬的綜合素養,包括政治素質、業務能力、語言能力、應變能力等,以滿足節目主持的多種需要。”一名優秀的文化類節目主持人,需要依據節目的進展、與嘉賓的對話、所需要的傳遞的信息等因素對話語做出調整,并調動自身的素質與能力,滿足文化類節目對主持人價值的需求。
張:鐘老師在會診當中具體的指標,呼吸機的參數,抗生素的用量都講得非常仔細,戰場在武漢,但是診療的技術力量和廣州是同樣的。
撒:我想再碰到任何的挑戰,任何的艱難時刻到來的時候,你們的心里都是有底氣的。
張:沒有后顧之憂。
撒:非常感謝您和您的同事們在那樣危難的時刻,在我的家鄉所做的一切。謝謝你,謝謝大家。
在這期節目中,撒貝寧依據節目的交際需求與語境的變化構建出的主持人身份,在與嘉賓進行交流和在進行節目的總結時,撒貝寧的語言真摯感人,從多個視角出發,使觀眾感受鐘南山院士在抗擊疫情過程中的艱辛與奉獻,感受節目所想傳遞的深刻的文化內涵,給觀眾以深刻的啟發和引導。因此,撒貝寧所構建出的主持人身份被賦予了特定的文化價值,更加符合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的價值需求。
引導者身份。在《故事里的中國》中,撒貝寧在節目進行的過程中構建出了引導者身份的兩個不同方面。首先體現出來的是節目流程的引導者。在與嘉賓進行訪談時,撒貝寧需要對嘉賓的話語進行引導,以此使節目的故事線索更加清晰、嘉賓表達更加流暢。
撒貝寧在訪談的過程中對嘉賓的話語進行了引導,使嘉賓講述了故事發展的重要線索《蝴蝶飛》,引出了接下來的節目流程。撒貝寧的引導符合故事以及節目的發展流程,從而使觀眾對節目的理解更加順暢。
其次是情感引導者的身份。在節目中,因為節目的故事感人,需要主持人將節目所表達的情感進行引導和釋放。在受訪者的語言中體現出來的豐富情感需要主持人引導給觀眾,因此撒貝寧依據語境選擇轉換到了情感引導者的身份,將故事中的情感升華,把情感傳遞到了觀眾的內心世界,使節目更加溫情感人。
傳遞者身份。在《故事里的中國》中,為了使觀眾對節目的價值有更深刻的理解,撒貝寧表現出了傳遞者的語用身份。在這種身份的構建下,主持人需要在語言運用中傳遞深刻的文化內涵,將當期節目的主題思想傳遞到觀眾的內心世界中。傳遞者身份的構建也是文化類電視節目主持人所特有的。例如,在20201002這期節目的結尾,撒貝寧將主題總結和升華,使觀眾在主持人的語言中感受到扶貧干部的艱辛和國家的扶貧力度,感受到節目所呈現出來的主題和價值——致敬時代英雄,向英雄學習。由此可見,節目價值的傳遞也正是通過主持人的語言完成的。
上文結合電視節目和主持人話語分析了節目主持人的語用身份,不過正如陳新仁所指出的那樣:從語用學角度研究主持人“身份”,不能“只關注身份的類型、建構的話語方式與構成”,更要“關注交際者為何選擇與建構特定身份”。下文筆者擬展開闡釋節目在主持人語用身份的建構機制。
通過話語進行動態建構。在一檔電視節目中,主持人話語是節目價值傳遞的重要渠道,節目的文化內涵和深刻價值需要主持人運用語言展現出來。主持人需要在話語構建的過程中滿足節目的價值需求,通過語言的運用強化話語所構建的語用身份的有效性。在《故事里的中國》中,撒貝寧通過話語進行了動態的身份構建,語用身份的轉換也契合了當前語用身份的語言風格。在與嘉賓進行訪談時,他的語言風格親切、自然,構建出了引導者的語用身份,例如:
撒:剛才,在節目開始之前,節目組的導演跟我說,張院長行走起來腿腳不是特別的方便,你過去攙扶一下。我說你們還是不了解張院長,我說你問問張院長讓人家扶嗎?我要是走過去,以張院長的脾氣,一看見我要扶他,張院長肯定用武漢話說你給我走遠一點。
而在進行節目價值的傳遞時,撒貝寧的語言風格更加成熟、穩重,構建出了傳遞者的語用身份。例如:
撒:青春不是一個時間概念,它不僅僅是你生命中一段特別的年華,青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能夠定義你生命的底色和分量,奮不顧身拼盡全力,去讓自己最初的夢想成為現實,這或許是青春最美的模樣。青年向上,時代向前。
順應語境彰顯多重身份。維索爾倫認為,發話人需要順應物質世界、社交世界和心理世界,并以此構建出多重語用身份。主持人在節目中作為發話人和受話人的身份也順應了語境進行改變。首先是物理世界。維索爾倫認為“交際雙方在物理世界中的所處位置,對于決定某些語言選擇及其意義,有很重要的作用”。從物理世界來看,主持人作為物理世界中的發話人,節目特定的語境中需要根據節目本身的流程順應,而在面對觀眾進行引導和價值傳遞時,需要考慮到觀眾,從而選擇恰當的語言和身份去面對釋話人進行語言傳播。因此,需要主持人構建出不同的語用身份,以此實現交際雙方在臺上與臺下的順利交流。
其次是心理世界。在《故事里的中國》中,主持人撒貝寧在實現其引導者身份時,對觀眾的心智世界進行了構想。在與嘉賓的訪談中,撒貝寧選擇引導者的身份將訪談的內容進行認真梳理,以使得觀眾在觀看時可以更加清晰地了解故事脈絡;在情感引導時,撒貝寧通過話語將節目的情感價值引導到觀眾的內心世界;在進行節目價值的傳遞時,撒貝寧作為發話人,運用富有感染力的語言將節目的價值傳遞到釋話人心中,使觀眾在語言中感受到節目所想傳遞的情感和價值觀。
最后是社交世界。從對社交世界的順應來看,“文化,及其生發出來的規范和價值觀。一直都是語用學文獻中最能反應社交世界與語言選擇的關系的成分”。在文化規范方面,撒貝寧作為傳遞者所傳遞出的節目價值觀符合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他使用語言藝術將正確的價值觀引導給觀眾,從而使觀眾在語言中受到了感染和熏陶,感受到了《故事里的中國》所傳達的感人精神。
文化類節目主持人的語用身份應符合節目的價值需求,在話語中體現出文化類節目的價值和內涵。從語用學的角度來說,主持人在主持傳播的過程中依據了節目語境的變化,對自身語用身份的構建進行了動態的調整,而對語用身份的調整,也順應了語境中的交際需要。對于主持人來說,語用身份的構建與轉換可以使節目實現更好的傳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