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慶琮 付靜秋
主流價值觀是主流意識社會的思想形態,指一個社會大多數民眾即主流民眾所信奉或各種價值取向大體一致的價值觀。全民悼念“雜交水稻之父”的傳播現象,體現了主流價值觀在多元輿論場主導地位的強勢回歸和重塑。主流媒體在進行融合傳播引導輿論時,既要取長補短,因勢利導,更要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創新傳播方式,轉變傳播語態,凝聚主流價值觀,增強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2021年5月22日下午1時零7分,袁隆平在長沙逝世。下午4時10分,載著袁隆平遺體的靈車從湘雅醫院出發,前往長沙明陽山殯儀館。從四面八方聞訊而來的群眾,列滿了道路兩旁,很多人的臉上掛滿淚花。人們一邊沉痛地齊聲高呼,“袁爺爺,一路走好”!一邊哀傷地唱著李叔同那首著名的歌謠《送別》!
新華社、《人民日報》、央視等主流央媒紛紛發文悼念,深度報道其生平事跡、巨大貢獻、精神追求和人格魅力,多維度立體式展現了“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其人其事,以及他為解決世界饑餓問題做出的巨大貢獻。微信、抖音、視頻號、頭條號等社交自媒體平臺紛紛跟進,及時發布動態消息和民眾的深情悼念,袁隆平去世的消息一時引發全球媒體刷屏。
據瑞士“世界輿情研究中心”測算統計,僅僅5月22日一天,全世界平面媒體和電子媒體播發中國科學家袁隆平去世的消息、訃告,累計多達8.31億;受眾累計達到46.35億;網絡點擊量更是一路飆升,多達42.35億次;留言包括網絡留言、電話留言等,累計也高達23.48億條。美聯社說,這是中國人送別英雄的最高禮節,也是中國人悼念英雄的最隆重方式。這是自發的、主動的,完全發自于內心的悲痛情感。
有網民在悼念袁隆平的文章中寫道,“霍金去世了,但我不懂時空;金庸去世了,但我不看武俠;可是我知道,再笨的人,也要吃飯。”袁老的離去,為何能引發全民尤其是年輕人的悲痛與追思?這與他的科研精神、大愛和付出密不可分。根據美國霍普金斯大學的2020年5月的研究數據統計,從1980年開始,袁隆平團隊的發明與研究,使得全世界稻米的平均產量累計提高了35.31%;累計增量達到7258萬億公斤。如今,中國的雜交水稻雙季畝產已突破1500公斤大關。袁隆平以赤子之心牽掛蒼生飽暖,他讓中國人端穩了“自己的飯碗”,為世界糧食供給做出巨大貢獻,他是真正的“糧食英雄”。
曾經一度媒體上看到的大多是粉絲哭喊著為明星送行、獻花、守夜,卻鮮見人們為科學家送行、哀悼,這一次,風向標發生了一次逆轉。華中師范大學社會福利研究中心主任梅志罡說,“年輕人對袁老情真意切的自發悼念,說明他們開始真正明白國家振興、民族興旺靠的是袁隆平院士等科學家們的艱苦奮斗,這是人生觀、價值觀的一種回歸和一次寶貴的社會風向標。”
中南大學社會學系教授楊成勝說,“全民自發悼念與追懷袁老,是一次集體致敬,會形成強大示范效應,讓社會更加正氣浩蕩,是一個值得點贊的好現象,說明科學家在年輕人心目中的地位提高,年輕人熱衷于追星的風氣正在改變,崇尚科學的社會風氣日漸變濃。”
媒體深度融合改變了主流媒體的生產思維和傳播渠道,但真正對受眾產生深層次影響的還是傳播內容背后的價值觀。在當前信息多元的時代,人們在進行價值判斷時往往會無所適從,主流媒體要重視話語傳播渠道的拓展,尤其要重視對新媒體平臺的融合運用,創新傳播方式,優化言說方式,充分發揮輿論引導的積極作用,壯大主流思想,凝聚主流價值觀,提升主流價值觀的傳播力。
發揮融合優勢,提升主流價值觀傳播力。長期以來,人們一直把電視、廣播、報紙等主流媒體作為傳播主流價值觀話語的主要陣地。隨著網絡時代的發展,受眾對于信息傳播有了新的需求,主流媒體需要深度融合新媒體中的輿論資源,不斷擴大自身輿論引導力。在悼念袁隆平的新聞報道中,《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等主流媒體都先后在傳統平臺和官方微信、微博、視頻號等新媒體平臺,快速及時地發布信息,主動設置議題,掌握輿論話語權,科學地引導社會主流輿論,擴大主流媒體輿論引導的影響力。袁隆平逝世的消息傳到家鄉江西九江德安縣,家鄉人民以各種方式自發表達悼念哀思之情。江西主流媒體紛紛跟進,《江南都市報》微信公眾號推文《袁隆平曾多次回家鄉江西,留下這些珍貴影像》,大江網發文《雨中淚別袁爺爺!市民泣不成聲!記者哭著報道!袁隆平曾多次回家鄉江西》,贛州廣播電視臺微信公眾號發文《致哀!致敬!您是江西人的驕傲》《今天,我們送別了您,我們更要成為您!》……這些報道以文字、圖片、視頻等方式,全媒體報道了袁老與家鄉的淵源以及社會各界的哀思之情,致敬袁老的科學精神、家國情懷以及高尚情操,有效傳播權威、準確的聲音,提高了受眾的媒介忠誠度。
去偽存真,傳遞社會正能量。5月22日13:07分,新華社、《人民日報》等央媒正式確認袁隆平逝世的消息,之所以強調13:07分,那是因為當天發生了一起重大的媒體事故。當天上午10:48分,各個微信群、朋友圈、大V都在傳播袁老逝世的消息,被辟謠之后眾媒體又紛紛幫著辟謠。同樣的情節,在去年抗疫報道中同樣出現過。
隨著手機、網絡等新媒體的普及,在主流媒體的主流輿論場之外,還催生了民間輿論場,兩者相互影響。在流量變現的媒體環境下,一些媒體尤其是社交媒體缺乏流程監管和審核,受流量誘導和利益驅動,為謠言的產生和傳播提供了土壤。主流媒體一方面必須適應新媒體的傳播環境,關注民間輿論,適時地根據受眾的興趣點設置輿論話題;另一方面要取長補短,加強對信息的把關,幫助受眾辨別真偽,以彌補新媒體平臺把關較弱的問題,實現對社會熱點事件的權威解析,消除公眾的疑慮與困惑,給人以思想上的正確引導,傳遞社會正能量。
以人為本,堅持以正確的價值取向引導輿論。傳統主流媒體以其全面、深入、權威、客觀的報道受到人們的信賴,受眾對主流媒體的信任度遠高于新興媒體,這種價值層面的認同可以通過新聞報道的人文關懷來強化。相比居高臨下式的宣傳論調和宏大敘事,對個體尊嚴和價值的尊重更能引發受眾的共鳴。在袁隆平逝世的報道中,多家主流媒體用人物特稿的形式記錄袁隆平對國家糧食安全做出的巨大貢獻以及他的精神價值追求。例如,《人民日報》的《袁隆平生命的之后時光》,央視新聞《送別!國之脊梁袁隆平》,光明網《袁隆平是中國的,更是世界的!》,鳳凰網財經《“自由散漫”的袁隆平,一稻便是一生》等新聞報道,通過尋訪袁隆平的生平故事,在悼念逝者的同時也讓受眾在溫暖有力的敘述中感受到強烈的價值取向,強化了人們對于社會、代際與國家等諸多層面的集體身份認同。
在媒體融合縱深發展的大背景下,主流媒體融合多種傳播渠道,快速捕捉、甄別信息,了解公眾輿論走向,同時堅持正確的價值取向,注重透過新聞表象引導人們進行深入的理性思考,并以受眾易于接受的傳播語態和傳播方式呈現,體現人文關懷,傳播正能量,有利于凝聚主流價值觀,提升主流媒體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