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龔小娟 李先 王重鍇
推動全媒體時代媒體深度融合,事關廣播電視媒體的高質量創新性發展,事關壯大主流輿論,關乎國家長治久安。當前,許多省級廣播媒體早已向融媒體轉型,但如何更好地推陳出新,做出廣播融媒體的特色,擴大廣播融媒體影響力?近年來,很多專家都給出了很好的指導意見,業界也不乏創新的例子。筆者從事江西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的新媒體運營有一年多的實戰經驗,對于廣播新媒體的開拓有一些粗淺的體會。
筆者認為真正意義上的融媒體建設并不僅僅是機構合并重組,真正的融媒體發展就算不推倒重來,至少也是傷筋動骨的,所以在實際操作中存在不少難點。
第一個難點是樹立互聯網思維。傳統媒體人習慣把互聯網僅僅看作是擴大影響力、延伸價值的工具,以前怎么寫怎么發,現在要多發幾個平臺和渠道而已。而實際上不是這樣的,廣播新媒體從業人員應該從用戶的角度去生產新媒體產品,找到用戶喜歡的傳播方式,根據新時代輿論引導現狀和用戶的需要決定新聞產品如何制作和發布。
互聯網作品大多是即時的、碎片式的、倒敘的、引發懸念的,創造話題甚至插科打諢,甚至讓人覺得“無聊”的,而廣播電視產品是正式的、順敘的、嚴格的、有深度的,只能在特定時間發,缺少互動。因此,要改變互聯網的思維模式,變傳統的、大而全、正統的為風格各異,清爽明快、分散快速的……當然內容必須保證正確,必須體現主流價值觀,正確引導輿論。
第二個難點是全能型人才缺口。近年來VR、AI、5G等在傳媒領域的滲透,廣播媒體缺乏相關的技術人才進行指導。另外,掌握跨媒介管理能力的管理人才也需要加緊培養,他們必須懂策劃、懂管理、懂市場、懂媒體,對媒介市場的發展趨勢有敏銳的判斷力和覺察力。
第三個難點是體制機制不適應。全媒體的人才使用需要突破不同身份人員界限,需要公平的薪酬分配體系,需要觸及既得利益者的利益,必然遭到某些人的抵制,所以改革很艱難,需要很大的魄力和決心,需要領導者的勇往無前,率先垂范。
面對這些存在的困難,廣播新媒體從業者需要深刻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媒體融合發展的重要論述,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促進全媒體發展。2020年6月30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十四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關于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建立以內容建設為根本、先進技術為支撐、創新管理為保障的全媒體傳播體系,牢牢占據輿論引導、思想引領、文化傳承、服務人民的傳播制高點?!边@為廣播加快推進媒體融合發展指明了方向和著力點。筆者認為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發力:
首先,以融合優勢創造內容精品。不論何時,“內容為王”始終是媒體的核心競爭力,我們將堅持并強化主流媒體的社會責任,以創新意識、互聯網思維持續打造更加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新時代媒體融合產品,做強做實黨的宣傳思想工作新平臺、新載體、新陣地。
今天是視頻為王的時代,大家都在談論視頻化的發展,微博上百萬粉絲級別的視頻大號超過5000個。然而,視頻不是全部,對媒體內容消費訴求而言,不僅表現在多媒體內容的呈現上,更體現在內容的傳播、討論和參與上,包括有價值的、多元化信息的提供,而不是單純的算法推薦。
其次,密切關注技術的發展前沿。在發展新媒體過程中,要將VR、人工智能、5G等技術運用到媒體融合的發展中,用先進技術作為融合發展的有力支撐。數字化時代,技術引擎推動媒體變革轉型,主流媒體不能只看到自身短板,也要看到自身優勢。在政務服務、社會公益活動中,廣播新媒體從業者要擁抱新技術,以技術支撐強化媒體社會功能,實現社會價值。這方面傳統廣播電視媒體已經沒有退路可走。
我們要綜合運用諸如數據圖解、音頻、視頻、動畫、H5輕應用等多種形式,進行更加生動形象的宣傳報道。尤其是目前微博、微信、微視聯動帶來的微電影、微直播、微視頻、微動漫等,受到了人們的喜愛和廣泛應用。對于“微系列”產品,我們應建立整合資源的意識,豐富產業鏈條,實現主流媒體在技術、產業、機制等層面的全方位完善;在傳播內容、話語體系上亦要注重方式方法,開發形式多樣、生動有趣的產品,采用平易近人、循循善誘的宣傳與表達方式,使之更貼近受眾生活。
最后,革新媒介的經營管理模式。廣播融媒體要將多元化經營作為發展重點,從信息生產、傳播、反饋、效益等各個環節進行因地制宜的產業化管理,形成完整的經營鏈條,增強市場競爭力。筆者所在的江西新聞廣播今后計劃協調發展新型電商、智慧教育、智慧城市、網上會展、遠程醫療等消費性服務和生產性服務,主動對接鄉村振興、新型城鎮化、文化強省、旅游強省、平安江西、健康江西等戰略,擴大廣播新媒體的影響力。
廣播電視融合轉型仍然要“雙線作戰”。當前,廣播電視既要保證傳統戰場不能失利,還要在人財物和機制配套都有限的情況下去攻占新的互聯網戰場,面臨的問題更加復雜。
不創新,無未來!總之,融媒體的發展有著巨大想象空間,產品不斷更新迭代,內容精彩多樣,變化才是新媒體唯一不變的地方。廣播從業者能做的就是去擁抱和接納這些變化,因時而動、順勢而為。在主流輿論場中,專業人才和一流內容是引導社會輿論、搶占輿論場話語權的重要力量,發揮著正面意見領袖的作用,傳統主流媒體必須在守正中創新、在創新中守正,才能在全媒體時代獲得發展機遇。